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再论兀良合部落的变迁

二十世纪初,日本蒙古史学者简内亘发表《兀良哈三卫名称考》一文,最先开始探讨兀良合部的渊源。1917年,日本蒙古史学者和田清著《内蒙古部落的起源》一书,论证明代兀良合人是元初游牧于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可是他在说明清代兀良合人的来源问题时却感到十分为难。

近十多年来,我国有些权威学者曾提出兀良合是古代蒙古高原林木中百姓的"泛称"。1985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族女学者奥登同志发表《蒙古兀良哈部落的变迁》一文,对"泛称论"给予有力的驳斥,并对明代兀良合三卫诸问题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但我觉得,奥登同志对原来森林兀良合、不儿罕山兀良合的论述并不完全使人满意。

在198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在《兀良合部落的变迁》一文的提要中我写道:从十三世纪蒙古兴起到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灭亡的五百多年期间,兀良合部发生了多次变迁,每次变迁之后兀良合一名所指的部落也有很大不同。

概括起来讲:
第一、确实从森林兀良合或草原兀良合演变过来并由原真正的兀良合人构成的部落,如绰罗斯、塔崩、鄂尔多斯、额鲁特、小额鲁特、杜尔伯特、喀喇沁、准噶尔等。

第二、因为统治者是兀良合部人而一度被称为兀良合的部落,如蒙古勒津、阿尔泰·兀良罕、唐努·兀良罕等。

第三、由于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或者荣誉的追求而被命名和冒名的兀良合部,如原秃绵·乞儿思吉之各部以及巴尔浑、不里牙惕等。

第四、由于被统治者是兀良合人而统治者自己也称为兀良合部落,如科尔沁等。
   
论文提要在1988年《内蒙古师大学报》第三期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不少蒙古史学者的兴趣。蒙古国科学院纳楚克·道尔吉院士认为,在提要中提出的论点确实很重要,希望早日写出全文。日本一位教授表明,提要中的某些论点他曾提出过。香港有位学者认为,近几年我发表的有些文章解决了明代蒙古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

1989年八月初,在内蒙古大学由中国蒙古史学会主持召开的明代蒙古史专题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蔡家艺同志说,在提要中提出的有关兀良合的论点确实值得研究,因为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卫拉特各鄂托克、昂吉、集赛中,特别是在鄂托克中确实有不少兀良合人。奥登同志认为,近几年我发表的论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某些论点肯定是正确的,毫无疑问在卫拉特史研究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同时,部分学者对我的论点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批评的理由主要有下列三点:第一,蒙古文献不可信,特别是所谓托忒蒙古文献是由于某种政治需要而后人随意伪造的,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第二,兀良合是成吉思汗直辖部落,卫拉特是成吉思汗驸马的所属部落,二者之间根本不同,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第三,如果新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前人长期以来有关卫拉特史的研究成果全盘被否定,蒙古史需要重新写了,等等。在这里,对以上不同意见我不想一一给予答复。趁此机会,关于兀良合部落的变迁问题补充几句。
   
兀良合是在蒙古各部落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从十世纪初开始,在辽、金时期的汉籍中曾多次提到兀良合。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十世纪初兀良合部的牧地在辽都临潢府西北,并同辽廷建立了经济关系。在拉施特《史集》中,兀良合被区分为森林兀良合和兀良合两部分,并明确提出兀良合住在巴尔忽真·脱窟木境内。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第十世祖朵奔·蔑儿干时代,豁里·秃马惕部的豁里剌儿台·蔑儿干听说不儿罕山一带便于捕猎,举家投奔了不儿罕山的主人兀良合部的晒赤·伯颜。据此看来,拉施特所说的兀良合,就是指不儿罕山的兀良合。为了把它区别于森林兀良合,也可以称为草原兀良合。

这就是说,十世纪初以前从森林兀良合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分离出来到斡难河、土剌河流域以及不儿罕山附近游牧。兀良合部分离成为两部分。
   
兀良合人很早以前同蒙古孛儿只斤氏族成员建立了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家和对外战争过程中,不儿罕山兀良合之者勒蔑、速别额台、察兀儿罕三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蒙古秘史》记载,朵奔·蔑儿干娶投靠不儿罕山兀良合的豁里剌儿台·蔑儿干之女阿阑·豁阿为妻。

成吉思·汗第九世祖孛端察儿娶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妇人为妻,从此产生了孛儿只斤氏族。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时,不儿罕山兀良合之札儿赤兀歹老人特意送给珍贵的貂鼠皮襁褓。成吉思汗年轻时期,札儿赤兀歹老人将爱子者勒蔑送给他"备鞍子,开门子。"不久,速别额台、察兀儿罕也归附了成吉思·汗。

由于者勒蔑、速别额台多次立战功,当时同者别、忽必来一起被称为成吉思·汗四员猛将。在托忒蒙古文献中,不仅将脱欢太师说是者勒蔑的后裔,而且将者勒蔑父亲札儿赤兀歹老人往往与成吉思汗四兄弟相提并论。可是后来的个别回纥蒙古文献中却诬蔑者勒蔑,这可能是他的后裔也先汗夺取蒙古汗位的缘故。实际上,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家,推行千户制度,者勒蔑、速别额台、察兀儿罕等陆续被封为千户长。

同时,成吉思·汗将扈卫军扩建到一万人。者勒蔑子也孙帖额奉命统率带弓简的一千名豁儿赤。据《史集》记载,当时成吉思·汗弟哈赤温子额勒只格歹所属三千户牧地,在大兴安岭北以及后来的朵颜卫附近。他们主要由乃蛮、兀良合和塔塔儿人组成。

从后来的蒙、汉文文献记载看,这部分兀良合人首领察兀儿罕是者勒篾之长子。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后,兀良合部千户长额古迭臣及其后裔世世代代奉命守护不儿罕山大禁地,即成吉思·汗及历代元朝皇帝的葬地。额古迭臣为官职名称,汉意为把门的。也孙帖额很可能是第一任额古迭臣。据《元史·速不台传》记载,贵由汗在位的1246-1248年间,速别额台告老"还家于土剌河上"。

从这些看来,成吉思·汗逝世后不儿罕山兀良合人的多数仍在原来牧地。其中察兀儿罕为首的一部分人迁徙到大兴安岭南以后,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又把一部分乞儿吉思、兀速、憨哈纳思人迁移到朵颜山附近。明代的兀良合三卫,其中特别是喀剌沁、蒙古勒津部主要是由这些人构成。这一点,奥登同志阐明得比较清楚,这里不想再重复。下面简要论证明代不儿罕山兀良合人,即也孙帖额后裔所属部落的变迁情况。
   
研究明代蒙古史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史料。由于史料缺乏,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恐怕任何人都难免。我1988年提出的有关兀良合部变迁的看法,是以蒙、满、汉、俄、波斯等多种文字史料作为依据,并参考了蒙古民俗学、语言学资料和卫拉特民间文学资料。
 
据多数蒙古历史文献记载,1491年达延·汗重新统一四十万蒙古后,把它划分为左右两翼各三万户。漠北左翼三万户是: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合。漠南右翼三万户是: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在《宝贝念珠》中,把漠北左翼三万户之一兀良合,作额鲁特万户。由此看来,兀良合和额鲁特是同一个部落的不同称呼。额鲁特是绰罗斯氏,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
 
 前几年,在新疆新发现的托忒蒙古文《汗廷史》中写道:扎儿赤兀歹子者勒蔑,者勒蔑七世孙博·汗,博·汗娶霍尔穆斯塔之女生帖木儿·脱欢太师,脱欢太师成为额鲁特·汗。札儿赤兀歹、者勒蔑父子两人是十三世纪不儿罕山兀良合人,他们的后裔绰罗斯部脱欢太师当然是兀良合人。有人根本没有读过《汗廷史》,却说是后人伪造的,这是没有根据而且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大学者不能这样。
   
清代礼亲王昭木连 是朝廷的反对派,他著《啸亭杂录》,称准噶尔为元朝也速之后,并说了噶尔丹汗的很多好话。也速是不儿罕山兀良合人者勒蔑次子也孙帖额的简称。上面说过,兀良合和额鲁特是同一个部落的不同称呼。准噶尔就是额鲁特,这也是学术界公认的。在清代蒙、汉各种文献中,往往把兀良合根据他们的所在地方或者从属关系区分为阿尔泰·兀良合、唐努·兀良合、扎萨克图·汗下兀良合,等等。在满文《呼伦贝尔总统事略》中,将额鲁特称为额鲁特·兀良合。
 
据汉文岷峨山人《译语》记载:兀良哈甚骁勇,负瀚海而居,虏中呼为"黄毛。"西北一部亦曰兀良哈,性质并同,但戴红帽为号。在本书原注中又写道:亦呼花当为"黄毛"。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是1517年达延·汗逝世后博迪·汗时代兀良合人的情况。

据当时地理方位,负瀚海而居的兀良合应该是指不儿罕山兀良合,西北一部兀良合可以判断在杭爱山以西阿尔泰山一带。花当是兀良合三卫人,喀喇沁部的祖先,牧地在长城东部沿边一带无疑。

在俄文《俄国·蒙古·中国》一书中,俄国旅行家佩特林1619年经过呼和浩特到北京的途中遇见的蒙古勒津部人,均被称为黄蒙古。看来,"黄毛"是黄蒙古的误解。据托忒蒙古文《蒙古溯源史》记载,明代还有巴尔浑、不里牙惕所属兀良合。这显然是指没有从巴尔忽真·脱窟木境内迁移的原来的森林兀良合。森林兀良合是否也称为黄蒙古,目前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但在蒙古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锡拉斯-siras、锡拉惕-sirad、锡拉努惕-siranud等蒙古姓氏。它们的词根均为锡拉-sir,汉意为黄。这些蒙古姓氏除了额鲁特、喀喇沁、蒙古勒津之外,在巴尔浑、不里牙惕人中最多。这可能是森林兀良合人长期同巴尔浑、不里牙惕人杂居,并被他们同化的缘故。因此,根据以上蒙、汉、俄文各种文献可以作出下列定论:黄蒙古是渊源于兀良合的蒙古各部落的泛称。其中包括原来的森林兀良合、不儿罕山兀良合,也包括十三世纪初从不儿罕山兀良合分离出来的兀良合三卫之喀剌沁部、蒙古勒津部。

那么,蒙古博迪·汗时代在不儿罕山西阿尔泰山一带戴红帽为号的"黄毛"兀良合到底是指什么?在巴托尔·乌巴什·图们著《四卫拉特史》记载道:"自被命名为红缨卡尔梅克·卫拉特·额鲁特至今土卯年已三百八十二年"。土卯年是指本书成书的1819年。从1819年减去382年,被命名为红缨卫拉特的时间恰好是绰罗斯部脱欢太师杀四十万蒙古阿岱·汗的1437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 金峰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