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星期四

延续了几百年的蒙古帝国中只有莫卧最长,最后被英国所灭

莫卧儿帝国开创者巴布尔
统治印度三百年的莫卧儿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成为蒙古人建立的统治时间最为久远的帝国莫卧儿帝国皇室究竟与蒙古人在血缘上有多大关系呢?

帝国皇室血缘

公元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的铁木真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正式宣告蒙古帝国的建立。

此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子孙们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依靠武力最终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宗主国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以及伊利汗国。

14世纪中期,察合台汗国由于汗位之争正式分裂为西察合台和东察合台两个汗国。

公元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的可汗被自己臣子杀死,「逆臣」埃米尔·帖木儿夺其汗位建立了帖木儿帝国,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帖木儿皇室世代保持着与黄金家族后裔的婚姻联系,并以黄金家族的继承者自居。

帝国的末代大汗埃米尔·巴布尔的母亲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从母系血源来讲,巴布尔也是蒙古人,而这位巴布尔就是日后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

莫卧儿帝国开创者巴布尔--- 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公元1496年,原本与汗位无缘的巴布尔成为帖木儿帝国皇室内斗的最大获益者,被臣子拥戴继承了汗位,谁料奥什地区的军阀檀巴勒拥戴巴布尔的弟弟做了傀儡大汗,公开反对巴布尔。

巴布尔逃到了忽毡(塔吉克斯坦境内),身边只有几百亲兵,首都撒马尔罕也被昔班尼统帅的乌兹别克人侵占。此后巴布尔一度夺回撒马尔罕,但是乌兹别克很快杀回来,再次将巴布尔赶走,兵败后的巴布尔投靠了舅舅马合木汗。

公元1503年,巴布尔在两个舅舅的帮助下,率领东拼西凑的六千军队征讨早已归顺昔班尼的檀巴勒,结果遭遇昔班尼的三万大军围攻,巴布尔惨败,他的两个舅舅被昔班尼俘获。

昔班尼乘势一举扫平帖木儿帝国的残余势力,在帖木儿帝国的故土上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

逃到阿富汗的巴布尔带领着沿途投奔而来的三千军队扫清了阿富汗各地的领主,确立了在阿富汗的统治地位。

为了更好地对付昔班尼,巴布尔臣服什叶派的波斯帝国,但此举遭到了信仰逊尼派阿富汗人的反对,再加上巴布尔手下士兵经常抢劫阿富汗居民,巴布尔在阿富汗失去了支持。

此时印度正处于德里苏丹王国、卡尔提德王朝、拉其普特王国等小国的统治之下,四分五裂,自1522年攻占坎大哈以后,巴布尔就确立了进攻印度的作战计划。

巴布尔跨过印度河
1523-25年,巴布尔对印度发起了五次进攻,夺取了印度的白沙瓦、比格拉姆、锡亚尔科特等地,在1526年的4月,巴布尔兵临印度德里。

德里苏丹国国王伊伯拉欣集结十万大军对阵巴布尔所率领的1.2万军队,巴布尔沿袭帖木儿帝国的传统战术,以机动性极强的骑兵作为主力,在作战中使用苏丹王国没有的火枪和大炮。

这些先进武器让苏丹国象兵所骑的大象受到惊吓、失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失去象兵保护后,苏丹国步兵在在骑兵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结果巴布尔用了一个上午的就取得了战役胜利,还击毙了伊伯拉欣,随后乘势向南攻取了德里、亚格拉等地,为了标榜蒙古征服者的显赫战功,他自称莫卧儿(「莫卧儿」一词是波斯语,意为「蒙古」),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如何统治印度?

自巴布尔率兵进入印度后,印度本土力量的就一直激烈的反抗,其中巴布尔之子胡马雍就曾在1540年被印度人驱逐出印度。

虽然胡马雍在波斯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恢复了莫卧儿帝国,但各地的反抗从未停息过,帝国的统治者们采取各种措施以应对各种挑战。

印度象兵
小国林立、国中有国是印度长期以来的现状,仅拉其普特王国内就有近300多个小王国,这些势力对于帝国的长治久安是巨大的挑战。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采用和亲政策,并在和亲基础上建立政治联盟的方式以拉拢这些势力。

1562年,阿克巴不顾群臣反对迎娶了拉其普特王国的斋普尔首领的女儿,随后将这种和亲推广至拉其普特王国300多个小王国,获得了拉其普特王国的忠诚和支持。

此后阿克巴又相继与拉索尔人在焦特普尔、比卡内尔、马尔瓦等地的建立诸多小王国通过和亲建立了政治联盟。这种以血脉为纽带的政治联姻极大地缓和了帝国与印度本土势力的矛盾。

莫卧儿皇帝阿克巴

印度本地民众多信奉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统治者与印度人之间、印度人内部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宗教和民族矛盾。

帝国在奥朗则布上台前,基本都实行「普遍宽容」的宗教政策,让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等按照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修建庙宇教堂。

莫卧儿皇帝阿克巴
阿克巴就曾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为帝国服务,那么这个人信奉什么宗教无关紧要。」他就曾把信仰印度教的曼·辛格提拔为7000曼萨卜达尔(印度一种官僚体制),职位远远高于大多数的穆斯林官员。

一度作为宫城的法塔赫布尔西格里

为了表示自己对印度风俗的认可,阿克巴甚至梳起了印度长发,戴上了印式头巾。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帝国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获得了多数民众对帝国的支持,壮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随着帝国的扩展,如何对辽阔的地域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阿克巴在继承波斯和帖木儿帝国的组织传统上加以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的帝国行政管理体系。

在中央,为了防止权臣专权,皇帝任命四个权力平等的人分掌财政收税、军队管理、宗教司法以及钱币铸造等大权,同时又给四位大臣配备了以实现彼此之间的制衡。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设立「苏巴达尔」作分地方行政首脑,主管省内军队和维护地方治安,又选派高级的曼萨卜达尔担任行省总督负责行省管理和防卫,达到分权和制衡的目的。

莫卧儿蒙古帝国的标志性建筑 -  泰姬陵
有鉴于胡马雍被逐出印度的教训和镇压印度本土叛乱的需要,阿克巴学习了波斯领取薪资军官的概念,创立了的「曼萨卜达尔制」。

曼萨卜达尔一共有33等级,最低等级可指挥10人,皇帝之下最高等级可指挥5000人。每级曼萨卜达尔都会获得帝国财政的支持,以确保其能供养与他们爵位相对称的军队,并被派驻在帝国各省区以维护地方统治。

单独建立了一支12000多人组成的皇家禁卫军火枪队以及5000人御林军随时效命皇帝。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大炮,建立专门的炮兵部队,巴布尔、胡马雍、阿克巴都在实战中使用了火炮。

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军政大臣对曼萨卜达尔进行年度审核,不合格或者异心者都会遭到残酷处理。还建立了定期检阅制度,加强对军事力量的监管,最终确立了稳定可靠的帝国军事体系,成为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疆域最大时的莫卧儿帝国

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努力,帝国的疆域得以不断扩大,到了奥朗则布时期,帝国扩张到最大,包括了今天阿富汗一部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三个儿子为了皇位展开了血腥争夺,最终穆阿扎姆夺取皇位。1712年穆阿扎姆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再次上演皇位争夺战,其长子贾汉达尔沙杀死其他三个儿子夺取皇位,不久之后又被废除、绞死。

从1707年到1837年,帝国的皇帝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走马灯似的先后共有14人登基,仅1719年就先后有四位皇帝上台、下台。皇室内斗严重地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帝国走向四分五裂,给了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

奥朗则布上台后背离历代的宗教宽容政策,试图将整个国家伊斯兰化,这种宗教迫害政策则让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对帝国离心离德,瓦解了帝国统治基础。

1669年奥朗则布借口印度教神庙打算反对朝廷,下令各省总督破坏印度教寺庙和学校,仅拉其普特纳地区就有186座印度教寺庙被摧毁,并将印度教所供奉的神像埋在新修建的清真寺的台阶下,以示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侮辱。

其后,又处死了锡克教第九代师尊特格·巴哈杜尔而引发了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起义,此时的帝国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民族、宗教矛盾以及生存危机引发了多地的农民起义,各省总督们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重权,拥兵自重,孟加拉、奥德等省相继摆脱了中央控制。

贾特人土邦控制了帝国的西北、马拉塔联盟势与莫卧儿帝国平分印度中部地块,一个个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奥朗则布死后,这些割据势力俨然成了土皇帝,彼此混战不休,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帝国的覆灭。

巴哈杜尔·沙
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在位时期,连年混战让帝国境内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趋于崩溃,中央的权力已经被地方实力派总督们架空,帝国名存实亡。

英国入侵和殖民

伴随莫卧儿衰落的是大英帝国的侵略,英国侵略者巧妙地利用印度各邦之间宗教、民族的对立以及种姓制度下的各种矛盾,逐个击破,最终灭掉了莫卧儿帝国,建立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相比之下,英国却不能灭掉清朝,这多少得益于清朝相对较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并没有多少可以作为代理人的地方势力,越过清廷直接统治中国将是一项经济上不划算、政治上不可行的事情。

八国联军的统帅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留着清政府更有利于攫取利益、维护商贸秩序。

说到底,莫卧儿帝国内部的严重分裂和内战,根本无力抵抗强大近代国家的入侵,印度各种地方势力、豪强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玛拉塔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