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

我在蒙古,但不住在蒙古包——游牧社工的訪視家庭任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是一名社工,來到距離台灣三千公里遠且一天四季的蒙古國出任務。在異鄉工作的日子,更多時候文化上的碰撞是不舒服的,如何學習與調適就是我在這裡的重要功課。

文:宋珮琦
我是一名社工,來到距離台灣三千公里遠且一天四季的蒙古國出任務,猶記得兩年前,剛到蒙古的首都——烏蘭巴托,人生地不熟,眼前一位媽媽直接掏出乳房餵奶,小baby用最舒適的姿勢吸完奶就立即睡著了,一切都好自然、好輕鬆。在蒙古,無需備有哺乳室,婦女在公共場合哺乳不曾遭受異樣眼光,我偷偷窺視了這場畫面,享受這意料之外溫馨的撞擊。然而,在異鄉工作的日子,更多時候那碰撞是不舒服的,如何學習與調適就是我在這裡的重要功課。

一個烏蘭巴托,兩個世界
烏蘭巴托,這座城市有新穎的高樓大廈、兒童遊樂園、百貨公司和掌握多數資源的好野人;有著更多遷移至首都找機會、討生活而棲身在都市邊緣的人,這裡稱作居民區或蒙古包區(ger district)。以蒙古包或簡易的木造平房搭建,從城市的心臟遠眺四周的山坡,可以看到點點的白色穹頂,居民區即坐落於此,也是家扶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多數扶助家庭居住的地方。隨著城市人口快數增長,超出原本城市建設的負荷,政府也無能有效的因應,使得城市的基礎建設面臨龐大的壓力,生活環境受到嚴重的汙染,導致居民區的家庭生活大不易。

蒙古包家庭起床第一件事是將位於蒙古包內中央的爐火添加煤炭、木材,並煮鹹奶茶。不像公寓有現代化的自來水系統,居民都要去住家附近的供水站買水,畢竟洗衣煮飯都用這桶水,每天走在崎嶇不平的土路上推車取水。居民區的廁所在包裡院子的角落挖一個洞,用簡易木板所搭建而成,特別是在零下負三十度的寒冬,還要走出暖呼呼的蒙古包外的茅廁上廁所,真的很磨練心志,仔細往糞坑底下瞧,連排泄物也被冰凍了。

2蒙古包、大草原、牛羊馬兒,還有牧民直至今日,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不過現在蒙
Photo Credit: 宋珮琦蒙古包、大草原、牛羊馬兒,還有牧民直至今日,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不過現在蒙古包進階有太陽能、小耳朵,牧民也不只是騎馬,還其野狼125般的摩托車放牧
來自不下雪國家、天真的我,總覺得踩在雪地裡吱嘎吱嘎的聲音很浪漫,寒冬實際進行家庭訪視,居民區家家戶戶燒煤取暖,整片天空都是灰濛濛的,嗆鼻的炭烤味撲鼻而來,若剛好遇到該戶蒙古包家庭內沒有燒煤來維持包內的溫度,訪著訪著,手指慢慢麻木,雙手漸漸無知覺,真的會被凍到受不了,況且蒙古的冬天長達半年,但這一切卻是扶助家庭每天必須面對的日常生活。
蒙古牧區天遼地闊,牧民大多仍穿上蒙古袍、蒙古靴在大草原上,騎著馬匹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我工作和生活皆於首都烏蘭巴托市,熙來攘往的車輛,嚴重的塞車問題,車聲喧囂讓人想按下靜音鍵。冬日燒煤汙濁的城市空氣,最恐怖的時候PM2.5數字一度曾逼近2,000[1];而全國近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這座城市。

3冬季的烏蘭巴托,家家戶戶燒煤取暖,整片天空都是灰濛濛的,嗆鼻的炭烤味撲鼻而來,
Photo Credit: 宋珮琦冬季的烏蘭巴托,家家戶戶燒煤取暖,整片天空都是灰濛濛的,嗆鼻的炭烤味撲鼻而來,影響交通視線。

蒙古版的超級任務
大部分的扶助家庭仍是住在可快速移動的蒙古包裡,有些家庭院子圍欄上掛有門牌號碼,而那些沒有門牌號碼的家庭,就考驗社工員們尋找扶助家庭的能力,但也曾好不容易在混亂的門牌數字中找到扶助家庭,土地上竟然空空如也,家庭搬家了,當然整個蒙古包都搬走,家長的手機打不通,詢問附近鄰居也不清楚搬去哪裡,只能望著天空滿心期盼盡快與我們聯繫,在這裡,家庭訪視未果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冬日家庭訪視的路況更是險象環生,冬日照到雪地再折射以後,會非常刺眼,又因為道路積雪或是結冰,從輪胎傳來不時打滑現象,難以控制車輛,甚至在途中被厚厚的積雪卡住,動彈不得。我就曾在家訪路上,車子在上下坡結冰的路段直接打橫飄移加甩尾,簡直如拍攝《頭文字D》的畫面,心臟不長大顆一點都不行。

蒙古包,圓一個家的夢
蒙古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這個比台灣大四十四倍的國家,留有社會主義的痕跡,可以看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這塊土地的影響。隨著蒙古國的經濟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也帶給當地社會許多嚴峻的挑戰:貨幣高速大幅貶值、貧富差距急速擴大、穩定工作機會少、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致使約有四分之一的蒙古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2]。

4一個烏蘭巴托兩個世界
Photo Credit: Тэгшээ Гандиймаа一個烏蘭巴托兩個世界
外派期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一位獨自撫養八名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她的四個孩子皆已成家,能提供家裡的協助卻很有限,全家人只能寄人籬下,分散居住在親戚家。這位媽媽向我們表示:「曾經想湊錢買蒙古包,但真的很難湊到足夠的費用,孩子們都還在上學,我在太陽市場賣塑膠袋子,收入一個月只能賺105,000蒙幣 (約合新台幣1,500元) 。」媽媽和兩名孩子住在一名親戚家,另外兩名孩子則住在另外一名親戚家,每次在市場採買麵粉、奶製品、肉類等食物,都要分成兩份分送;在小區公所辦事,也要分兩個地方拿證件,生活相當不便,但也因為沒有住所,僅能維持現狀。

為了解決一家人分開兩地的窘境,在蒙古家扶中心的幫助下提供全新的蒙古包。還記得那年的冬天特別冷,負三十六度的一月,白月節(Chagan sar)(意即蒙古的春節)前夕,多年期盼全家團圓的心願,終於美夢成真,在保暖的蒙古包內,感受回家過年團聚的溫暖。媽媽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告訴我們:「好多年沒有全家人沒有過春節了,今年會特別包上百個羊肉包子(Buuz)和擺設一層層的年餅(ul boob),讓孩子們都回家一起過年。」聽得我心裡暖呼呼的。

孩子來到這世界會帶來一切
生育率偏低的台灣,生小孩總要盤算很久,好像要準備個金山銀山才敢放心生。在蒙古有一句俗諺:「孩子來到人世間,所有一切都會帶來。」孩子會帶來喜悅、財富和一切的美好。根據蒙古國統計局2016的統計數據,蒙古國總人口3,119,935人,其中1,079,730人為0-18歲的兒童,每三個人,其中一位是18歲以下的兒童。在政府採取鼓勵生育的政策下,當地婦女生四名孩子會榮獲榮譽媽媽二等獎章,每年會有十萬蒙幣的獎勵津貼;生六名孩子以上會榮獲榮譽媽媽一等獎章,每年會有二十萬蒙幣的獎勵津貼[3]。2016年就有138,632名媽媽領取二等榮譽媽媽獎章,72,266名媽媽領到一等榮譽媽媽獎章。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新生兒的出生率明顯增加,但是許多家長無穩定的就業機會,在家庭收入並未增加的情況下,負擔更加沉重,間接影響兒童無法接受正規教育。而許多貧因家庭的兒童數眾多,家長在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狀況下,更無法負擔兒童學用品及衛生用品等費用,因此許多貧困家庭多會選擇讓孩子留在家中,或因公立幼稚園名額不足,而導致無法接受學齡前教育的孩子不在少數。

打開眼界和心去感受更多的不一樣
多數的蒙古人沒有儲蓄習慣,這與台灣從小被教育要好好存錢的觀念大相逕庭,一開始可能很困惑他們為什麼不儲蓄,致使當遭遇急難事件很容易陷入困境。但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過去蒙古游牧生活並不存在儲蓄這個選項,遊牧民族所擁有的牲畜即財富,錢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就是要放在身邊隨時帶著走的。

此外,這裡時間序多以季節來做區分,常常會聽到扶助家庭提起夏天後要去牧區親戚家過暑假;或是冬季來臨前,要將蒙古包多加一件毛氈和外帳好準備過冬。當地同事也會說:等天氣暖和點,春天再來我家作客吧!一開始我的腦袋瓜還轉不過來,而今卻也慢慢喜歡這樣以季節的變化來做為時間的劃分,更貼近自然的脈動。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脈絡,把她的脈絡放在自己習慣的比例尺檢視並不實際。我想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放下既定的價值觀和工作方式,進入扶助家庭的世界,以服務對象的視角去理解與思考,才能以更柔軟、更彈性的身段進入其生活脈絡,去理解他們的理解。

身為助人工作者,無論在哪一片天空、哪一塊土地從事助人工作,我想我們的初衷都一樣,希望孩子能在溫暖的環境下,平安健康的成長。仰望天空,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們,始終不分國界、陪著孩子一步步肩並肩地往前走。
延伸閱讀 ▶蒙古醫療環境的提升,是一條漫長、無止盡還有點顛簸的道路

註釋
[1]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PM2.5的24小時平均安全值為25μg/m³,烏蘭巴托市於2016年12月16日,當天PM2.5的24小時平均水平則達到1,071μg/m³,高出平均值40倍。
[2] 約有四分之一的蒙古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3] 根據2017年7月1日蒙古中央銀行台幣對蒙幣的匯率為1:77.25,十萬蒙幣獎勵津貼約為台幣1,295元;二十萬蒙幣獎勵津貼約為台幣2,589元。
作者介紹:宋珮琦,有一顆對山海、土地、人情都滿懷熱切的好奇心,喜歡走向一片片的曠野與山林,於是放下一切舒適,從寒冬長達半年的蒙古國,來到雨季長達半年的緬甸,適應近八十度的溫差,每天迎戰二十四小時輪班的蚊子螞蟻大軍,繼續累積在不同國家過生日的人生。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