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蒙古东北(Duurlig Nars )匈奴人骨DNA

三例人骨分别是:一例男性,y染色体R1a1,线粒体dna为U2e1,都是常见于印欧人群的基因类型;常染色体分析显示与印度高种姓人群最为相似。另一例男性,y染色体C3,线粒体dna为D4;一例女性,线粒体DNA也为D4,这些基因类型常见于北亚蒙古人种族群,比如蒙古人。

与egyin gol匈奴人骨的情况类似,即发现了常见于现代北亚人群的Y染色体C3和线粒体DNA的D4,也发现了高加索人种成分,而且地域是在蒙古的东北部,可见蒙古地区的高加索人种部族由来已久,如不出所料,应当是匈奴化的斯基泰人。

文献名称: A western Eurasian male is found in 2000-year-old elite Xiongnu cemetery in Northeast Mongolia

PDF格式论文的下载地点: http://www.brsbox.com/filebox/down/fc/54492d1cb6aaa220d437d5c82c60cc1a/rand/736145219

Egyin Gol匈奴三组文化遗存DNA

Egyin gol匈奴三组文化遗存Y-DNA组成情况:
偶然在网上检索到的一个俄文人类学论坛的数据,因为给的原文连接没有打开,所以也不知道内容来源如何,机器翻译了一下,列出的三组大约分别是:

A组:公元前300年左右,全部没有成功,但26号可能属于E3b或J2,28号和36号为I1,文中说与伊朗的сакскими墓类似(另一个版本的说法可能是C)。

B组: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57号大多为J2;70号、72号、73号为R1a;84号为N;92号为Q;95号大多为L。(另一个版本的说法N3a (1), J2 (1), R1a (4), R1b (5))
C组:公元200年,全部为C3。
如果资料来源可靠,那么情况还真够复杂的。看似A组、B组代表着塞种或是其他西欧亚族群与西伯利亚族群的混合,C组是北亚族群。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2003的文献,Egyin Gol三组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mtDNA单倍体类型为:

A组:公元前300年左右,父系可能为E3b或J2的26号其母系mtdna没有成功提取;父系可能为西欧亚I1的28号和36号,前者为东欧亚的D、后者为东欧亚的A。 其他为东欧亚的A、C、D、G,以及西欧亚的J一例。

B组: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此组成功提取的样本最多,主要为东欧亚常见的A、B、C、D、F,以及少量西欧亚常见的U、J。对比Y-dna,很可能父系为西欧亚J2的57号母系为东欧亚D;很可能父系为西欧亚R1a的70号、72号、73号其母系也都为东欧亚D;父系为东欧亚N的84号母系mtdna没有成功提取;父系美洲Q的92号其母系为东欧亚M;很可能为父系南亚L的95号其母系为西欧亚U。
C组:公元200年,Y-DNA据说都可能为C,母系成功提取的为东欧亚的C、D。

图一:墓葬地理位置,同时本人用红字标上了对应的mtdna单倍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