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蒙古袭来

北条时宗是蒙古袭来时镰仓幕府的第八代执权。他成功完成了日本史上最艰难的“游说”。

最理想的会议,应该气氛融洽,会议参与者皆大欢喜,并希望下次还能再来参会。只是现实中,有大半会议并非如此。虽然最后得出了结论,但日后总给人留下遗憾,或需要重新探讨一番,或认为应继续深挖下去。

北条时宗决不允许日后留下遗憾。为此,他在会议召开前先制定方针,并下定决心围绕这一方针展开会议。

蒙古帝国称霸欧亚西亚,基本将整个中国大陆纳入版图,甚至朝鲜半岛也在其支配之下。蒙古帝国第五代可汗忽必烈,于文永五年(1268年)通过属国的高丽王,向日本递交国书,要求两国建交。其使者抵达九州的大宰府,忽必烈发来的国书被立即送达镰仓。由于该国书事关日本国政的方方面面,因此消息也传到了京都。

倘若处理不当,或许整个日本国便会从此消失。朝廷与幕府议论良久,却不能拿出一个应对佳策。于是无奈之下,暂时决定无视蒙古国书的存在。

同年三月五日,十八岁的北条时宗(时赖之子)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执政的位子。

此后,蒙古又再次派遣使者来访。

朝廷心惊胆战,惴惴不安,决定改变主意,准备向使者送去回信,妥善处理此事,以求息事宁人。然而幕府却不允许朝廷这么做。更准确地说,是执权北条时宗断定毫无回信的必要。如同对付蒙古每每派来的使者那样,他还对九州地区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守护下令,加强军力警戒异国来犯。

但是,对方是一个强大帝国,对于日本区区一介弹丸岛国的无礼之举,是决计不会忍气吞声,就此罢休的。或许总有一天,他们会诉诸武力,举兵来犯。倘若事情真发展到那一步,日本迫不得已与之一战,也是断然没有丝毫胜算的。两国国力犹如天壤之别。如果时宗认识不到两国的国力差距,只凭一时冲动,不断拒绝忽必烈的盛情,则免不了被人责难为没有继承其父时赖“名执权”的盛名。

那么,为何时宗会有这种全面拒绝的态度呢?也许是因为他还不太了解蒙古帝国的疆域之广大吧。但是他对当时日本的状况——尤其是政权争夺战,却是了如指掌的。当时的日本,并没有上下一心的凝聚力,朝廷和幕府内部尚有反抗得宗家(执权北条氏的宗家)的势力存在。万一与蒙古有了谈判的余地,这些唯恐天下不乱之辈和潜在的反对派,便可能抓住机会,趁势在国内掀起叛乱。这是时宗所担心的。

镰仓幕府现在是内忧外患,若与蒙古一战,也毫无一丝胜算。

于是,北条时宗需要连续斩杀来使。至少他需要通过这一举动,让忽必烈本人认识到所有日本人的决心——日本是断然拒绝建交邀请的。

此外,在日本国内方面,时宗于文永九年(1272年)——第一次蒙古派兵来袭的两年前,用谋杀与奇袭,除掉了镰仓与京都的反对派主谋。

本文摘自:《决定日本历史的瞬间--会议中的权与谋》,作者:(日)加来耕三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