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1日星期日

内蒙古破解母语危机的普世价值

齐·达日汗
内蒙古将力争使蒙古语授课和加授蒙古语学生达到蒙古族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0%,民族教育力争率先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目标。2008年,内蒙古将加快《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立法步伐,以法律的形式体现民族意志,规范和约束全社会的行为,保证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地位的落实。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引导性、鼓励性政策,以确保民族教育在经费分配上优先、基础建设上优先、资源配置上优先。(据2月20日的《内蒙古日报》)这或许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将母语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近年来,母语危机成了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重视。以我国为例,尽管各地呼声很高,似乎并没找到破解的“处方”,因而看不到相应政策出台。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现代化建设、全球化的进程中,蒙古语的母语地位正在遭受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冲击。如今,在国家民族政策惠泽下,内蒙古以法律形式保障民族教育,在校蒙古族学生的50%学习母语,对于破解母语危机具有普世价值。

全球化和网络化引发了母语危机,学者们认为这种表述很准确:全球化对母语的冲击是语际冲突,表现为文化冲突;网络化对母语的冲击是符号冲突,表现为语图冲突,即传统的语言符号和电子多媒体的符号之间发生的冲突。母语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危机本质是文化的危机、思想的危机。母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核心即母语思想,现代蒙古语的表达方式、价值内涵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已经越来越稀薄。蒙古语与其他语言杂交现象严重,从母语文化圈出逃的人数越来越多,并有非精英化的趋势。更迫切的是,这一切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大量不争事实证明:语言的转换很容易导致斩断根脉,脱离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只能构筑空中楼阁。如果说现代有些民族陷入困境的话,恰恰是丢掉了自己民族伟大传统和主体性地位,生搬硬套其他民族的生存模式所致。单以教育为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和这个民族一样,要想得到发展、创新,必须在牢固的坚守住本民族的传统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再吸收其他民族的有益成分,日本、德国的成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和主体地位,一味模仿,数典忘祖,那将永远不能在世界各民族中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只能在无聊的争论中丧失自我。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必须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多元汇注的事实。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同,活动范围和生存方式也不同,如果忽视民族教育,就很难适应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更谈不上科教兴国了。

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坚决主张:“只有在每种文化自身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每种文化,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思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入我们总的客观研究范围,客观的严格科学的研究才有可能。”令人欣慰的是,博氏“文化价值相对论”提出后,很快就荡涤了充斥美国学术界的“种族优越论”,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影响了全世界人类学发展的方向。这在当代超越了人类学方法论的范畴,成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世界性的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是有生命的,有尊严的,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当作有性灵的精神载体,心心相通的“精神知音”,放到文化高台和精神高台上,以仰望的姿态去审视,去汲取,去使用。那些蹂躏文化、践踏文化的做法,都应受到严肃批评。所有侵犯文化规则、亵渎文化尊严的行为,都应受到全社会的鄙视和抵制。

  民族教育立法,有助于化解母语边缘化,以往传统文化受到冷落和边缘化的现状,必将不断得到有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