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星期日

“黄帝”原来是蒙古族人

专攻红山考古的考古学家雷广臻证实——黄帝并非汉人的祖先

龙的传人这首歌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都是龙的传人,而我们的祖先是黄帝。而皇帝真正的名字叫公孙轩辕,而“公孙”是蒙语 “旱龙之牙”的意思。他的姓氏和名字都不是汉人的名字,是蒙古人的名字。很多红山文化的考古地都在内蒙古这就是黄帝当时文明的实证,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在感情上还是不太愿意承认,我们所认可的祖先是蒙古族人。

戎狄是匈奴的前身,《吕氏春秋审为篇》“狄人、猃狁,今日匈奴。”《晋书北狄传》“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黄帝的部族名叫“轩辕”,“轩辕”即“猃狁”,两者是同一个族名的异写,黄帝与匈奴本身就是同类。轩辕黄帝就是5000年前的成吉思汗,他的后代南下征服了中原。

《史记》中很多地方都清楚地记载黄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如《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这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迁徙为生的真实写照。游牧民族首领轩辕黄帝是戎狄(现在蒙古人、满洲人、突厥人的前身)南下的一个分支,黄帝率兵由北方南下,逐鹿中原,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打败蚩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征服战。黄帝部族南下入主中原,但他们对于当地土著来说毕竟是少数,黄帝是阿尔泰民族,汉族并不是黄帝的后裔。

匈奴 鲜卑 柔然 突厥 契丹 女真 蒙古都是同一体系(阿尔泰),东亚几千年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征服南方农耕民族。《夏本纪》曰“商汤伐桀,桀走呜条”,《括地谱》注“夏桀无道,汤放之呜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妻桀之众妾”就是儿子娶继母,是阿尔泰民族“妻其后母”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在后世的匈奴鲜卑北魏突厥唐辽金元清都屡见不鲜。但在汉民族看来却是大逆不道的乱伦。

再看看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的黄帝旧历书,《颛顼历》中的专有名词依例原封不动全部承袭下来。《史记·历书》详细记载了《太初历》的纪年纪月方法,一种以甲子编排,分配了闰年闰月的循环往复程序,每一年都有古老的专有名称,这些专有名称都是来自遥远的黄帝时代:

  第一年 焉逢摄提格  太初元年  

第二年 端蒙单阏  二年  

第三年 游非执徐  三年  

第四年 疆梧大荒落  四年  

第一年 徒维敦祥   天汉元年  

第二年 祝犁协洽   二年  

第三年 商横涒滩   三年  

第四年 昭阳作鄂   四年  

……  

这些在汉语中看起来莫名其妙的专有名称就是黄帝和颛顼说的语言,都是阿尔泰语,用汉字音译,“端蒙单阏”“疆梧单阏”“祝犁单阏”,“单阏”就是“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呼。《史记》中满篇都是这样的阿尔泰语的汉字音译,再比如“舜母名握登”,“握登”是蒙古语“皇后”的汉字音译。黄帝部族说的是蒙古语,这群人根本连汉语都不会说。

从黄帝及其后妃、子孙之名后来的部族名称看就是上古蒙古人

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不止是黄帝,很多汉语名称的语源都是来自蒙古语。黄帝的父亲“少典”,蒙古语“Saudaun”,翻译成汉语是“英明的”、“卓越的”。名为祁昆“Qiigunr”,意思是“火石”。(据《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

黄帝的母亲“附宝”,蒙古语“Khauba”,意思“琥珀”。kh与f相互替代所致。如果单纯的从文字记录的角度看,黄帝母亲的名字“附宝”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在蒙古语中是“琥珀”,意义就不同了,就会显示出高贵典雅,属于宝石级的美人了。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蒙古语“Xiling gool aimag”,汉语意思就是“水晶氏族”。原居住在西陵峡附近。西陵峡,就是蒙古语“Xiling habqil”,就是“水晶峡谷”。

嫘祖,蒙古语“loos”,就是“龙水”,也就是现在的蒙古语“luu usu”,就是“辽水”也就是“辽河”,原来“辽水”、“辽河”就是“龙水”之意。可见是蒙古先民撤退到蒙古高原东南缘的辽宁之后,以嫘祖的名字命名的部族,也就是辽国契丹人的部族,契丹语其语言也属于蒙古语,也就是上古蒙古人的一个分支,也就是现在辽宁的最早的由来嫘祖的部族。这也是辽国爲什么将其首都命名为“黄龙府”的由来了。

天:h“eng”+ 大(太)“t”ai=teng(本)大音“泰”。

旧“太”字皆作“大”。后“大”字皆放此。——《春秋左传正义·卷二 隐元年》

天然=天“teng”+然“r”an=tengr(蒙古语“tengr”,“天”之意)

所谓的“天然之经”其实就是蒙古语“tengr in nom”,汉语意思就是“天经”也就是“上天赐给的经文”之意。因此黄帝号曰:“天然”。就是蒙古语“tengr”,“天”之意,也就是“上天的(儿子)”。后世的夏朝人、胡人即匈奴,以及后世子孙蒙古人都以“天之骄子”自称。

黄帝的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仓颉”蒙古语“sangjie”,蒙古人现在还有用这个名字的。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神皇、女魃等。《玉篇》黄帝臣相乗马。马,武兽也,怒也。说明黄帝的大臣相就是骑马的,也说明是游牧民族。

黄帝的子孙: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黄帝次子昌意即蒙古语“Sangyin”,昌意之子之子“颛顼”,而“颛顼”就是蒙古语:“Zhuanxiu”,汉语意思是“入夏”,爲夏前之朝。其孙“夏禹”,即文命,字高密,就是蒙古语“gobi”,汉语意为“戈壁”。建立了夏朝,爲了与其祖父颛顼帝的夏前朝,而将夏朝命名为夏后,即夏后朝。子孙史称夏后氏。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这样一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从黄帝战斗过居住过的地名记音看,也属于蒙古语地名

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貙、虎”,一般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族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而且,黄帝居无定所,完全是一种游牧文化生活。驯养各种动物甚至可以驱使动物进行战争,这就从份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智慧。

那麽,“龙战于野”在何处呢?就在“涿鹿之野”。而蒙古语“龙”的读音就是“鹿”即蒙古语“luu” ,涿鹿,是蒙古语“zholuu” ,汉语意思就是“百龙”,也就是一百条龙。如果从汉语去理解的话,没有龙,只有鹿,何谓“龙战于野”?只能叫“鹿战于野”了。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隶属张家口市管辖,位于长城以北,距首都北京70公里。北有黄羊山屏蔽,南有桑干河环护,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向前追溯5000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在今涿鹿一带开始了他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他先后“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又巡视各地,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从而保障了南北大地的安宁。于是黄帝威信大震,被各部落首领尊为天子,并与之“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

人类刚开始的民族的划分,并不是十分清楚的。自夏朝被商朝颠覆之后,中国乃至东亚率先开始划分民族。夏朝遗民从长江流域向西向北撤退成为胡人也就是匈奴,开始称雄蒙古高原,最终成为今天的蒙古人,而这一切的唯一的依据就是历史记录的语言与文字。华夏文字中的很多读音还保持着夏语也就是上古蒙古语的读音,黄帝一直到夏朝都是上古时代的蒙古人统治着中国。中国历史就是以汉人的统治期间不断穿插着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尤其是蒙古帝国时代对于世界的统治,包括元朝对于中国的统治,都说明蒙古人绝非只是一个只有短暂的800年历史新兴民族,而是有着四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民族。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