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内蒙古2000多公里的贵州高原上,包头蒙古作家敖力召已经在那里生活多年,用他的学识与眼光,敏锐执着地探索着蒙古族文化几百年来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遗迹。敖力召,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贵州民族文化学会副秘书长,贵州民族新闻网执行主编。
探访“铁改余”蒙古族
蒙古族本是远居千里之外的北方少数民族,从蒙古帝国的屯兵时期开始,逐渐落籍到贵州高原上,在元朝时,人数逐渐增多。由于历史原因,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活着近7万蒙古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铁改余”传说。
2010年10月,在北京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敖力召,在一家媒体的约稿任务下,第一次到贵州采访“铁改余”蒙古族,在《贵州民族报》记者田应勇推荐下,他到毕节大方县蒙古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采访,采访中他发现,几百年来,余姓蒙古族之所以在此繁衍生息,是因为他们探索到一套与西南特殊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来的游牧文化也随之变迁,融合了很多当地彝族、苗族、白族等民族的风俗。但是,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传的方式,顽强地传承着自己民族和家庭的沧桑历史。随后,敖力召在《贵州民族报》刊登了他的一篇反应贵州蒙古族的文章《探寻毕节余姓蒙古族》,引起了很多蒙古族人士的关注。
追寻历史谜团
这一次短暂的采访后,余姓蒙古族给敖力召留下很多谜团。元朝蒙古人是如何逃到西南深山里的?他们记载的祖先名字铁木健是蒙古名字音译的还是有意隐藏其真实名字而改的?历经600多年,为何不走出大山,回到草原呢?而这些也是很多余姓蒙古族期待考证的家族难题,很多专家也发表过研究论文,都没能彻底解释余姓蒙古族的历史谜团。
2011年7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学习的他,决定到贵州民族报社工作。在贵州民族报社任记者期间,敖力召先后发表了近10篇关于贵州蒙古族的论文和相关新闻报道,内容涉及余姓蒙古族成吉思汗陵祭祖、举办文体活动等。
2013年7月,由敖力召担任总撰稿人,协助内蒙古卫视记者田俊平、蒙古语卫视《索艺乐》栏目记者岱沁在贵州拍摄4集文化纪实片《贵州蒙古人》,该片在《索艺乐》栏目播出后,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11月,内蒙古党校乌力更和萨仁两位教授到贵州收录蒙古族名人,12月,蒙古国蒙中友好促进会巴特胡亚嘎一行4人来贵州恳亲考察。同年,担任贵州唯一蒙古乡——毕节市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文化顾问。
2013年年底,贵州民族出版社社长张超美得知在贵州民族报社工作的敖力召长期研究蒙古族,于是约稿让他写世居民族系列书籍的蒙古族一书。2014年7月,第二十四届书博会在贵阳召开,敖力召著作的《敖包高原魂——蒙古族》等一套18本贵州世居民族文化书系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敖力召在书中阐述了一个理念,即一个民族不能只活在过去,但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蒙古族先祖游牧生活养成的风俗习惯历经几百年变迁,融入于贵州蒙古族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中,这就是贵州蒙古族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至今部分保留着民族独特的礼仪、服饰、饮食习惯等。
贵州民族文化学会会长、贵州大学教授杨政银认为,敖力召著作的《敖包高原魂》全面反映了贵州蒙古族的历史以及生产生活风俗等,这12万字的书填补了贵州蒙古族研究在学术上的一项空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该书一经出版,引起媒体关注,《日报》记者采访了敖力召,随后民族宗教网、民族杂志转载并列为重点推荐图书。
执着探寻民族文化
今年3月14日,敖力召作为贵州民族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陪同贵州蒙古族研究会接待了由蒙古国肯特省省长傲永巴特尔、议长普日布扎布、蒙古国驻香港总领事奥奇、蒙中经济促进会会长齐米德恩和台翁组成的商业考察团一行对贵州蒙古族的恳亲经济交流活动。其间,敖力召见到了识别贵州蒙古族的内蒙古原民委副主任荣盛。
今年3月30日,内蒙古大学郝维民教授带领的《当代蒙古族历史》课题组一行6人到贵州调研,贵州是课题组第21个走访调研的省份,贵州省民宗委对此高度重视,要求毕节市、铜仁市、六盘水等民宗部门协助做好调研工作。贵州省民委办公室主任指定敖力召陪同课题组到贵州各地组织蒙古族同胞参加座谈会。其间得到郝维民教授的好评,郝维民说:“一个年轻的蒙古族作家为民族做了这么大的事情,太不容易了,年轻的蒙古人就要有这样的闯劲才行。”
敖力召在5年时间走遍了大西南的山山水水,他边行走边感悟,感悟蒙古诸王和蒙古军在大西南土地上的历史演义,搜寻遗留的历史印记和后裔的分布情况。甚至自费到越南考察当年蒙古军队占领的区域。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只要保存有元朝蒙古人遗留古迹的地方,他少则一星期,多则半个月地实地考察。如在云南丽江,敖力召考察了1253年忽必烈元跨革囊和丽江古城内蒙古军攻打大理国时在溢璨井饮马的古迹;在大理考察了三月街元世祖平云南碑、元朝皇帝圣旨碑等文物;在昆明滇池梁王山考察寻觅末代梁王“巴扎刺瓦尔密”滇池自杀的真相;在贵州黔西元朝大牧场考察,忽必烈嫡孙铁木儿不花养水西马的遗迹;在重庆合川钓鱼城考察蒙哥之死的历史遗迹。
经过5年多的行走,敖力召拍摄了5000多张大西南蒙古遗迹和蒙古后裔的图片。这也为他下几部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了解,他正在寻求与内蒙古或北京出版社合作,出版他最新的纪实性文学《钓鱼城》、历史小说《元梁王》、电影剧本《铁马余戈》这3部作品。他正准备将这3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完成电影的制作。敖力召说:“我要在探寻民族文化瑰宝的路上继续前行。”
2015年6月9日星期二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