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探寻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蒙连续十年联合考古的故事

北方的游牧民族,曾在蒙古高原上繁衍生息。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先后走上历史舞台,谱写下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篇章。

2005年至2015年,中蒙首次开展了联合考古行动,实施“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项目,探寻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

2015年10月23日,在首届中蒙博览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博士对外宣布,中蒙联合考古队通过10年的调查,已初步摸清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为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大量基础性资料。双方的考古合作,为构建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不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力量。

探寻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蒙联合考古遗址 资料照片

在10年中,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12个省市的60多个苏木(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单位)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各类遗址150多处。这些遗址涵盖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蒙元、清代等多个时期。考古调查总行程2.3万多公里,总发掘面积约1.2万平方米。

10年考古,成果丰厚。发掘蒙古国后杭爱省匈奴墓葬。这为进一步研究古匈奴人的丧葬制度、生活习俗以及人种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在蒙古国塔林和日木遗址中发现的柔然墓葬,是在蒙古高原上发现的第一座能够确认为柔然时期的古代墓葬。

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四方形遗址的发掘,弄清楚了其结构和功用,明确了文化属性,即属于唐代中后期称雄于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的可汗家族或贵族墓地,从而推翻了过去考古学界将之视作为单纯的祭祀性遗址的错误认识。

在蒙古国浑地壕莱山谷5号墓园中发现的回鹘壁画墓,是蒙古国境内首次发现的第一座壁画墓,其精美的壁画已成为目前在蒙古国发现的最为精美的回鹘艺术作品。

对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齐楞苏木詹和硕辽代墓葬的考古发掘,首次在蒙古国中西部地区发现契丹墓,是辽代西北边疆防御体系建设的实物例证。

对蒙古国后杭盖省浩腾特苏木阿德根哈里雅尔遗址的发掘,发现了规划整齐、成排分布的清代兵营遗址。这个遗址可能是清朝军队深入漠北蒙古高原协同喀尔喀部抗击准噶尔部时的驻扎营地之一,为研究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学资料。

在蒙古国后杭盖省浩腾特苏木突厥、回鹘时期的祭祀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反映出突厥语族通过摆放方形或圆形石头堆来表达意愿的祭祀习俗,蕴含着敬重天、地、山、河、石的思想理念。其中少量石头堆中发现了牲畜的骨骼,甚至还有残破的人骨,为判定这类型遗址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10年里,双方的考古力量互相配合,协同攻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每年在蒙古国考古4个月。

考古报告出版是考古发掘研究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中蒙联合考古队及时地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整理,出版了3部(4册)考古研究报告书,撰写了10多篇简报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等报告先后获得两国的政府奖。蒙古国科学院还授予陈永志“忽必烈汗”勋章,以表彰中国考古队在中蒙合作考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双方还举办了20多场学术会议、文物展览等活动。

对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因此,中蒙两国有必要继续进行考古合作,巩固和扩大成果,拓展研究领域,要探索新的考古课题,比如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游牧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定位研究等重大课题。

可喜的是中蒙两国考古合作在不断深化。2015年10月,陈永志与蒙古国科学院院长巴·恩和图布新博士签订了新一轮合作考古续约。

不久的将来,蒙古高原,这个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宝库会被不断地解码,为世人所了解和惊叹。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