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兰巴托通往肯特省府温都尔汗的途中,吉普车会突然驶出公里,向着茫茫的大草原行进。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驶向一处叫做德勒格尔汗DELGERKHAAN的地方。
这里普通的再普通不过了,除了草原还是草原。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或者没人告诉你这里的历史,你肯定不会把它当做一个地点存在,或许只是GPS定位的一处坐标罢了。但是,这里确实是铁木真曾经创建的帝国之都,只不过当时所谓的城市是由无数的蒙古帐篷组成的,坐落在臣和林(TSENKHERIN)河畔。随着岁月的流逝,万马铁蹄的踩踏,以及随时都可能刮起大漠强劲的狂风和漫天黄沙,早已涤荡了这里的一切,留下来只有这顽强生命在离离原上的青草。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片大草原上(N47。06.157',E109。09.356')捐赠了一座成吉思汗的雕像,算是这里最显著的标志了。四柱雕像旁边侧面还雕刻了许许多多的符号,那不是当时的文字,而是以前生活在这里的300多个部落,采用这些符号来标记和区分自己家的牲畜。除此之外这里剩下的就是蓝天白云和茫茫的草原了。
如今当地,在雕塑一旁建了一处迷你“博物馆”,里面有极少的物件,被称是当年古都居民留下来的物证。不过这张地图所描述的内容,倒是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了当年蒙古民族驰骋欧亚大陆的壮丽景象。
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无论远古,还是当下,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存繁衍,从来就离不开马匹和牛羊。他们的民族性格当中或多或少渗透着悍马的血液和韵味。蒙古民族的性格就像这草原上的骏马,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刚烈勇猛,他们曾被欧洲人描述为是恐怖的“上帝的鞭子”。
在雕像以东大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矿泉,相传蒙古的窝阔台汗曾常年饮用这里的水,治好了多年的胃病。我端起盛着冰冷泉水的碗,品尝了堪称圣水的“蒙古可乐”,除了拔凉拔凉,就是有点涩涩的异样意味,清澈的泉水透出碗底下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影像。真可谓是“饮水思汗”呀。“蒙古可乐”,这矿泉水的名字你看,这蒙古娃娃喝的多带劲!
泉水旁边好有一处还有敖包,就是藏传佛教中的玛尼堆。敖包在蒙语中叫OVOO,“奥喔喔”蒙语大概是这样的发音。他在眺望什么:看见铁木真显灵啦?看见草原上千军万马挥刀厮杀?还是在思索蒙古国的今生与未来......
这是一个生活在一望无际、干旱荒漠上的民族,一个没有城堡和城池,没有良田耕地,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撑,但是蒙古族却曾经横刀立马、驰骋南北亚大陆,横扫中东欧洲。疆域最大时期,东到今日朝鲜、南到今日的缅甸、印度、西到今日匈牙利、德国,北至今日俄罗斯的北冰洋。
乌兰巴托东北方向大约60公里,有一处叫做特热勒吉TERELJ的地方。这里海拔大约1600米,天气凉爽,山色秀丽。每年九月中旬,这里山上的白桦树叶变得金黄,低矮的灌木被夜间冰冷的温度染成了红色和橙色。在这里可以骑马、徒步、爬山。这里在1964年就开发成度假村,现在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这里有两件事情很厉害。
一是这里的物价很贵,住在蒙古人的包里,显得有些简陋,但是当地人收费一点不含糊。四人住一起的蒙古包,收费是三星以上酒店的价格。
透过这小小的停车场,可以看到众多的悍马越野车、奔驰、宝马、丰田等世界一流品牌在乌拉巴托都悉数可见。毫不夸张地说,遍地都是。这就让你看到蒙古人的富裕阶层是怎样的生活。
这里有世界上顶级的好车和高档奢饰品,有坑坑洼洼的城市道路,有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也有众多简陋的木板房和蒙古包分布在城市的垃圾中。拥堵的交通,纸醉金迷的夜生活,非主流文化在这里得到蔓延和发展,空气中弥漫着飞扬的尘土。这里云集了150万人,占蒙古总人口一半以上。既有官吏使节、商贾大亨,也有众多的普通牧民;既有时尚的美女,也有彪悍粗壮的汉子;既有斯文的绅士,也有醉汉、乞丐和妓女。这就是蒙古首都,这就是蒙古人称之为“红色英雄之城”的乌兰巴托。
当年的圣祖成吉思汗,叱咤风云,横扫大江南北东西。如今看到自己的疆土沦陷萎缩成现在的样子,看待自己臣民和子孙们依旧过着并不富裕的游牧生活,如果铁木真还活着,不知这位枭雄作何感想?
然而,浮华的城市高楼和豪车,无法掩饰落后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许多破旧的车辆,依然在行驶,以至于我们租的车开出市区不久就趴窝了。而且是转向机拉杆断裂,司机在想办法更换。多么危险!!一起拼车的法国男护士倒是漫不经心地躺在公路一旁晒起太阳来。
总体说来乌兰巴托的蒙古人,尤其是年轻人,英文水平普及程度很高。会讲英文的游客在乌兰巴托旅行不仅不会有问题,还会受到尊敬。当地很多人可以讲蒙语、俄语和英语。但是偏远的牧区就困难了。
城市的人行道路基本上都是裸露着乱石和尘土,基本没什么绿化可言。这里的人可能认为自己辽阔的草原已经足够的绿色了,无需什么树木花草点缀了。
由于蒙古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几乎所有的商品都需要进口,大到家电汽车,小到饼干、牛奶(内蒙古的蒙牛牌的,很奇怪)水果蔬菜和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是来自中国的商品、其次是韩国和日本。
为什么蒙古人都不喜欢中国人?
这话似乎有些扩大,但蒙古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对造访蒙古的中国女客他们还都会客气些,但是对中国男人就大不同,甚至会主动挑衅你,就算你会说蒙文也不行。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以我了解的点滴无非以下几点因由:
一是,蒙古人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统治过华夏,而引以自豪。
二是,从1911年蒙古从清朝脱离出去后,又落入苏联共产党的殖民统治。斯大林时期,蒙古近乎成了前苏联的附庸,如同前苏联、北朝鲜、红色高棉、越南等国家,斯大林忠实追随者蒙古人乔巴山在境内同样制造了很血腥的清洗恐怖,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有大约占全国3%的人口被杀害,其中包括众多的僧侣,许多汉人被驱逐,贸易完全中断。
前苏联挑拨民族关系、政党关系。上个世纪苏联人给蒙古人施加了太多的欧洲化的影响,蒙古国家领导人取俄罗斯女人为妻,将俄罗斯的文化强加给蒙古人,包括食品、音乐、舞蹈、服装,甚至语言和文字。至今官方蒙文还是使用与俄文相同字母拼写的,俄语是相当一段时间蒙古教育的必修第二语言。所以就不难理解很多蒙古人都会蒙语和俄语两种语言了。现在的蒙古中老年都是深受苏俄文化影响下长大的。
前苏联挑拨民族关系、政党关系。上个世纪苏联人给蒙古人施加了太多的欧洲化的影响,蒙古国家领导人取俄罗斯女人为妻,将俄罗斯的文化强加给蒙古人,包括食品、音乐、舞蹈、服装,甚至语言和文字。至今官方蒙文还是使用与俄文相同字母拼写的,俄语是相当一段时间蒙古教育的必修第二语言。所以就不难理解很多蒙古人都会蒙语和俄语两种语言了。现在的蒙古中老年都是深受苏俄文化影响下长大的。
三是,苏联解体后,蒙古开始了民主化进程,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CNN和MTV等西方媒体的影响,蒙古现在正在与亚洲其他国家疏远,国民思维方式更靠近西方。现在的蒙古文化中正在遭受着特殊地理位置下的原著民游牧文化、中国、日韩盲流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可以说蒙古现在是多种文化的大熔炉。蒙古已经实行西方民主选举,民主和自由程度得到大大改进,虽然他们现在经济上还很贫穷,工业品主要依靠外援,但文化上、生活习俗上、甚至文明程度,蒙古人更倾向于西方化,英文普及率很高,首都很多人外表很斯文,西装革履。如今在蒙古民间开始恢复学习过去传统竖写的蒙文,英文变成了学校的必修外语。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汉人跑去蒙古做生意、搞建筑、挖矿、种庄稼、开餐馆、开门诊·····开始蒙古还是欢迎的。但是这些人中良莠不齐,一些人有钱没素质,在蒙古胡作非为。假货次货骗人,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大声吵闹,看见蒙古女人漂亮就跟人家乱搞,欺骗感情,弄出孩子来,就躲回到国内,丢尽了颜面。
蒙古只有300万人,其中150万在首都乌兰巴托,因此,这些人的不良行为在蒙古民间影响十分恶劣。蒙古政府相比前些年对中国人的护照查的很严。
蒙古只有300万人,其中150万在首都乌兰巴托,因此,这些人的不良行为在蒙古民间影响十分恶劣。蒙古政府相比前些年对中国人的护照查的很严。
或许你会理解为什么蒙古人不喜欢中国人了吧?应当准确地说蒙古人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像他们一样卑鄙。 真可谓“一只苍蝇坏了一锅汤”,现代中国的悲剧!这种现象在世界很多国家旅行都遇上过。
在蒙古旅行,如果你会讲英文,不管你会说蒙古语,还是不会说蒙语,只要行为检点、礼遇端庄,不太张狂,你就会得到尊重,旅行通常不会有问题,有困难当地人也会热心帮助你。这是我的体会。
如果说广袤的草原、蓝天下游荡的牛羊、五彩的山脉体现了蒙古国自然、质朴的一面,首都乌兰巴托则是体现了蒙古走向现代文明之路过程中,活力、文化冲撞,甚至还残留着粗犷地还有点原始骨子里的野蛮。
做为牧业是支柱产业的国家,蒙古在人们的印象中物资贫乏,民众穿着单一。穿着传统服装的女子似乎是蒙古的名片,然而真实的蒙古街头,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其实非常时尚。兰巴托经济虽然不很发达,道路坑洼不平的,但这不会影响女郎们穿着高耸鞋跟的鞋子,展现婀娜的身姿,衬托出优美的三维曲线,女人们个个很时尚。
蒙古食品多是丰盛的牛羊肉、马肉,及其附属品和乳制品。在牧区吃蔬菜等于动物的草料。
这种饮食文化与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有很大关系。没有粮食种植,沙化的土地无法收获水果、蔬菜和粮食。
这里有精美的蒙式西餐,大多在15000图一份,约合10多个美金。酒吧里多是些衣冠楚楚,时髦的年轻人,他们喝酒之前都很斯文儒雅,彬彬有礼。白天西装革履的蒙古人,到了晚上一旦喝了酒,就另当别论了。后果就是下所有去蒙古的游客都会被告知,晚上去酒吧的危险后果。
这就是当下蒙古文化的另外一面,游牧民族凶悍、狂野的性格,有时候还主动挑衅对方施以拳脚,原因或许仅仅就是你多看了他一眼。
大多数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广袤大地上星星点点地分不了不少的寺庙、佛塔、敖包。佛教在蒙古人中的传播,也大大束缚了草原民族原本的野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元代之后,蒙古人对外的战争逐渐减少,浩大的草原地域,宗教信仰的尊崇,渐渐催生了特殊的马背上的文化,成为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蒙古人对陌生人热情好客,也从不期望得到回报。他们彼此之间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相待,没人觉得特殊和奇怪。这就是草原的生存法则之一。蒙古人谦逊、坚韧、开朗,又不拘小节,善于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藏传佛教的影响,许多人对改造自然、破坏环境认为是对神灵的亵渎。
蒙古人对陌生人热情好客,也从不期望得到回报。他们彼此之间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相待,没人觉得特殊和奇怪。这就是草原的生存法则之一。蒙古人谦逊、坚韧、开朗,又不拘小节,善于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藏传佛教的影响,许多人对改造自然、破坏环境认为是对神灵的亵渎。
你知道什么是“套轨”铁路吗?那就是在同一铁路线上,铺设着两种宽窄不同的铁轨。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说起,蒙古和苏联两国铁路宽度不同,旅客乘坐的火车在边境需要用大吊车吊起车厢来,从一边的窄轨上,放到另一边的宽轨上,然后再往前开。
这次在去蒙古旅行中,亲身感受了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国际列车的换轮,准确地说是更换转向架,而非换轨道的全过程。埋藏心中这个几十年的谜,终于被揭开了。现在这套换轮过程,被很多欧洲游客当做了旅行景点,我们车厢里的德国人、荷兰人、英国人等等都是从莫斯科专门选乘这趟国际列车,看看究竟换轨还是换轮。
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火车站存在着,这种“铁轨套铁轨”,独特的双轨距铁路并存现象,内侧两根铁轨是中国的狭窄规矩铁路,外侧两根铁轨是蒙俄采用的宽轨距铁路。坐在火车上你便会感觉到蒙俄的宽轨铁路更稳当舒适,摇摆和晃动更小。
汉人进入蒙古必须获得签证。签证的必要条件是要蒙古国的邀请函,但是你可以在二连浩特通过旅行社办理签证,手续相对简单得多。我就是把护照寄到二连国旅,他们直接给办好,付钱就可以了,什么文件都没要。
从蒙古回来的国际列车售票处在乌兰巴托火车站斜对面,西北方向,马路边楼房,后面一排黄色的楼房一楼。不很明显,要问一下,不过蒙古人的英文普及率很高,所以在乌兰巴托你不会讲蒙语没有关系,不会太为难。
这次在去蒙古旅行中,亲身感受了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国际列车的换轮,准确地说是更换转向架,而非换轨道的全过程。埋藏心中这个几十年的谜,终于被揭开了。现在这套换轮过程,被很多欧洲游客当做了旅行景点,我们车厢里的德国人、荷兰人、英国人等等都是从莫斯科专门选乘这趟国际列车,看看究竟换轨还是换轮。
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火车站存在着,这种“铁轨套铁轨”,独特的双轨距铁路并存现象,内侧两根铁轨是中国的狭窄规矩铁路,外侧两根铁轨是蒙俄采用的宽轨距铁路。坐在火车上你便会感觉到蒙俄的宽轨铁路更稳当舒适,摇摆和晃动更小。
汉人进入蒙古必须获得签证。签证的必要条件是要蒙古国的邀请函,但是你可以在二连浩特通过旅行社办理签证,手续相对简单得多。我就是把护照寄到二连国旅,他们直接给办好,付钱就可以了,什么文件都没要。
从蒙古回来的国际列车售票处在乌兰巴托火车站斜对面,西北方向,马路边楼房,后面一排黄色的楼房一楼。不很明显,要问一下,不过蒙古人的英文普及率很高,所以在乌兰巴托你不会讲蒙语没有关系,不会太为难。
蒙古境内的铁路多是“S”型,既不修桥,也不建隧道,不知道是为了保护草原,还是为什么?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