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

应正视中蒙关系的历史特殊性 - 吴楚克

在蒙古国和中国关系发展时,蒙古国却出现一些违背两国关系的事件,对两国造成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我们没有对双方关系的历史给予全面正确的阐述,没有把两国之间从民族关系走向国家关系的历史本质剖析清楚。这需要对蒙中之间的历史特殊性进行坦率分析,这样才能消除合作过程中的疑虑,开启全面合作的通畅道路。
  
民族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融合和变动的过程,民族遗传、分布、语言、文化都是融合的结果。现代民族的称谓在历史上可能不是指那个民族,比如“蒙古”当初就不是指民族。从很久以前亚洲内大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到发展成一个民族,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主要游牧部落,以“蒙古”命名各游牧民族联合建立的游牧帝国。
  
蒙元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和蒙古帝国历史辉煌并重叠的时期,中国历史承认并以此为骄傲。如果蒙古国想继承成吉思汗的历史伟业,就需要正视之后复杂的历史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现实面貌。那样的话,历史就不是今天中蒙关系的包袱,而是两国的纽带。

蒙古是帝国版图内的游牧部落的总称,它不是由单一的某个部落发展而来。今天蒙古民族分布依然模糊地呈现当初部落分布特征。比如内蒙古与外蒙古之间,新疆蒙古和青海蒙古等,他们之间在历史、语言和文化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尤其是心理差别远大于共性。所以相互有一些排斥情绪是正常现象。
  
蒙古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从族群关系发展到国家关系,历史证明蒙古国只是构成蒙古历史的一部分,不能把所有蒙古人的历史都纳入蒙古国的历史范畴。同样,外蒙古在清代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只会加深双方的理解和认识。拥有元代历史的中国人对蒙古民族有特殊的认识和感情,他们会用更多耐心去理解和帮助所有蒙古人,因为,他们更了解蒙古历史和蒙古民族,而不会对蒙古国的蒙古民族产生偏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蒙古族人口并继承保留了蒙古民族的许多传统。就人种发展来看,保留民族基因和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是开放发展,传承民族历史和文明的最可靠途径是扩大人口。而落后保守和排斥异族必然导致自身的衰亡。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与这个国家历史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是否被其他民族所尊重也与这个民族历史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尊重历史和民族自信却有直接关系。
  
中国在对蒙古国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睦邻友好,始终把跨界民族的特殊性摆在首位,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胸怀和远见。极少数蒙古国极端民族主义者受域外舆论影响,担心“中国威胁”,鼓动疏远中国,这是对民族历史关系和蒙古国独立历史的无知。蒙古国生存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第三邻国”并不真实存在,蒙古国有些人出现一些地缘政治焦虑可以理解,但克制它们对蒙古国总是必要的,否则就会落入外部势力的阴谋。近些年来,蒙古国实际上失去了一些借助中俄加快自身发展的好机会,民粹主义反而受到不少鼓励,成为一些选举宣传口号的源头。
  
总之,只有把握中蒙关系的历史特殊性才能确保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稳定地开拓未来。
▲(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吴楚克,1960年8月出生,蒙古族,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博士生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

个人履历
2005----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工作。
2002----2004,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国家计划内博士后重点研究项目:“中国边疆政治学”研究。
2000----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当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1997----2000,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4----1997,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导师:许征帆教授。
1988----1993,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民族哲学美学和历史文化研究。
1986----1987,辽宁大学中文系助教研究班学习,获美学专业硕士课程结业证书。
1982----1986,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1978----1982,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科研成果及专著:
《科学革命和科技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双赢之路:中国与WTO》,中国工商出版社,1999。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文明论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东蒙史述与周边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额济纳与额尔古纳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文明与跨文化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合著:
《知识经济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软科学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跨文化研究探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新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培训史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知识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趋势》,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画说共产党宣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与边疆治理》,远方出版社,2003。
《阿巴嘎旗五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美国那些事儿》,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中国蒙古族朝鲜族民族发展与认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论文:
《尹湛纳西与〈青史演义〉的美学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6)。
《时代的热点与美的追求》,《前沿》,1987(5)。
《蒙古小说美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前沿》,1988(3)。
《对艺术本质的反思》,《前沿》,1989(2)。
《五四文化革命再思索》,《前沿》,1989(3)。
《关于蒙古族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美学风格》,《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全文选登,被评为1992-1993年度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民族艺术风格的客观性》,《前沿》,1991(1)。
《乌兰察布岩画的审美历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6)。
《论北方少数民族审美特征的缘起与表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
《北方游牧文化的缘起和独特性》,《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5)。
《中国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4)。
《对当代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的评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3)
《苏联东欧裂变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关于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关系的再思考》,《教学与研究》,1997(7)。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根本》,《北京成人教育》,1997(5)。
《知识经济与教育、人才制度》,《包头论坛》,1998(3)。
《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培训事业》,《中国培训》,1998(10)。
《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走向独立的原因及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
《试论文明多元化与民族多样化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4)。
《重新认识西双版纳份地制及其在古代东方专制制度研究中的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认知边疆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前沿》,2003(5)。
《台湾“中国边政”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蒙古国在东亚稳定中的地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3)。
《边政与台湾边政研究》,《中国边政》(台湾),2004(总157期)。
《蒙古时局与周边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05(总161期)。
《科学发展观的民族化含义》,《前沿》,2005(9)。
《中国疆域问题与中国边疆学理论建设之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06年167期。
《北朝鲜非法越界》,《中国边政》(台湾),2007年第171期。
《试论中国边疆政治学与边政学、民族学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从地缘安全的角度理解民族与跨界民族》,《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南亚时局与中印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09年第177期。
《中国国防与边疆防御问题研究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现代国家疆域的历史与民族分裂的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10年第180期。
《从胡耐安、林恩显到刘学铫:看台湾边政研究的大陆情结》,《中国边政》(台湾)2010年第182期。
《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心理适应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一期。
《构筑中国新地缘安全战略的理论准备与思考》,《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5-12页。
《认同问题与跨界民族的认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三期,58-63页。
报刊文章:
《卢定桥上的对话》,《中国青年报》,2001-6-30,第2版。
《从额济纳到额尔古纳――内蒙边境考察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11-1至12-18日,连载7篇,获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好新闻”奖。
《摆脱对周边的羁縻怀柔意识》,《环球时报》,2011月1月12日第12版。
《神化“美式自由”=黄粱美梦》,《环球时报》,2011年2月21日第12版。人大快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年第5期全文登载。
《兴边富民行动需要关注的真正内涵》,《中国民族报》,2011年3月15日第3版。
《中国人做不了美国梦》,《环球时报》,2011年4月15日,国际论坛版。
《中国要有更好的青年成功环境》,《环球时报》2011年5月10日,国际论坛版。
《民族问题很难一劳永逸》,《环球时报》2011年7月6日,国际论坛版。
《中国可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环球时报》2011年9月20日国际论坛版。
《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不能落后》,《环球时报》11月25日国际论坛版。
《跨界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民族与国家关系》,《中国民族报》2011年10月14日第8版。
《东南亚国家形势变化,中国地缘安全观念面临挑战》,《中国民族报》2012年1月13日
《朝鲜半岛问题中的民族因素》,《中国民族报》2012年2月10日第8版。
《与东南亚交好,切勿拿钱开道》,《环球时报》,2012年1月11日,国际论坛版。
《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种族政策》,《环球时报》,2012年3月17日。
《从社会分工角度看中国民族理论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民族报》,2012年5月18日。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过剩》,《环球时报》,2012年3月22日 。
《全球危机的根本症结在哪里》,《中国民族报》,2012年6月1日。
《俄罗斯是俄罗斯人的俄罗斯》,《中国民族报》,2012年。
《中俄民族问题有本质的差异》,《环球时报》,2012年9月3日。
《中蒙煤碳贸易留下前车之鉴》,《环球时报》,2012年11月6日。
《“龙年海闹”,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综述》,《中国民族报》2012年12月29日。
翻译:
《阿富汗塔利班恐怖主义――伊斯兰好战者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攻击》,载《边疆调研》专刊,2001年第3号,2万字。(原文载以色列《ICT》2000-6。)
编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1-4期。
《激进民主》,【美】拉米斯著,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谁的新千年》,【美】辛格著,曹湘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国际战略学》,李景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科研课题

2007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首席专家。
2010年“985工程”项目新疆跨界民族研究,主持人。
2008年“985工程”项目当代蒙古族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主持人。
2007年“211工程”项目阿巴嘎旗社会发展研究,主持人、
2005年“211工程”教材研究“中国边疆政治学”,主持人。
2004年国家东北工程项目“东部蒙古与周边关系”,主持人。
2011年北京市国台办调研课题“台湾原住民的政治认同与台湾蒙藏委员会的变化”正式批准立项,批准文号京台综调字(2011)24号。
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

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政治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包括跨界民族与地缘安全、民族政治与周边关系、边疆学理论与边疆政治学、苏联东欧民族问题与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研究等。
专业特长为中国边疆政治学理论和跨界民族研究。

具体方面:
一、独具特色的边疆政治学教学。从2002年开始中国边疆政治学的研究和创建工作,2004年开始在我校第一次开设本科生的中国边疆政治学选修课,2005年他的国内第一本《中国边疆政治学》出版,2007年本书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5年开始在我院招收中国边疆政治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以中国边疆政治学专业方向招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二、突出的科研能力。吴楚克早在1987年论文《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美学风格》就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研成果奖,2002年系列报道《从额济纳到额尔古纳》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好新闻奖”,2007年,他的《中国边疆政治学》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7年他成功招标并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不但是我校首次,也是13所民族院校中第一次获得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10年吴楚克参预国家民委“兴边富民”十一五规划的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大调研活动。期间,他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学校“211项目”和“985项目”,他出版了《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与发展比较研究》、《阿巴嘎旗五十年》、《东蒙史述与周边关系》、《文明与跨文化新论》等著作和论文多篇。
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党性。2008年获得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名额,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学一年,圆满完成了访学任务。回国后,他把在美国期间撰写的考察论文汇编为《美国的那些事儿》,并于2009年出版,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成为畅销书,其中浸透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卓越的现象分析能力,给所有准备出国和思考中西文化关系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影响,是民族学理论的新实践。2003年,他曾受邀前往台湾中正大学做访问学者,2010年4月再次受邀参加大陆少数民族学者访问台湾团,出色地完成了访学任务。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