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塔拉中学,我的母校,今年路过久违的母校,由于暑假,校园里很冷清。已经旧貌全无的校园里我寻找我记忆中的痕迹。有一棵大榆树,她也许就是我曾经认识的很多榆树中的一个吧?我已两鬓白发,古树也不会认识我了,其他所有的所有都是陌生的。我彷徨之际过来一个人竟然是我曾经的学生。他认识我而我不记得他了,几十年恍若隔世,我只有感叹岁月无情。对不起我的学生,希望他原谅已经步入老年的老师!我问他教什么学科、有多少学生等校园里日常的问题。让我震惊的是,他们学校仅有7个蒙古语授课的学生!
他们的生源来自于巴彦塔拉中心小学,那么,这7个可怜的学生是从那里来的。我在七十年代在这里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招生半径很大,周围很多苏木的高中生都到这里来,苏木中学还有初中。但是现在呢?现在的招生半径更长,辐射的范围更大,但是名称上只是巴彦塔拉镇范围内,因为,好多乡苏木都合并到这个镇了。周围的村落叫嘎查的居多,而蒙语授课的学生如此少得可怜,什么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在蒙古人中落实的最彻底所致以外谁都知道,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多年来是多么的艰难。如今,政府出台了优厚的政策:公务员考试蒙语授课毕业生职位要保证总数的15%,可喜可贺!我为之振奋之际两则消息让我深思:
一. 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已经几年,曾经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合格而面试时没有蒙语评委而下来了,谁都知道翻译和母语表述永远不能同日而语。今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竟然报了汉语授课系列。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朋友解释:蒙语授课毕业生的职位每个系统只有一两个,所以报了汉语考试。是啊,谁、再怎么优秀也是考试无常,谁敢想自己就是榜首呢?所以,很多年轻人对这15%的职位望而却步。政策好,蒙语授课毕业生你怨不着别人,谁让你不是百里挑一呢,千里挑一呢!
二. 两位年轻朋友奋斗了很多年,女教师精通英语与蒙古历史,男教师精通蒙古语言学,二人双双拿到了硕士学位后分配到巴彦塔拉中心小学教学。再往下走就没有学校了!为了加强民族教育的基础部分,把他们分配到基层学校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蒙语授课的教师,他们的学生有多少呢?据说全校800多个学生中有120个蒙语授课的孩子。6个年级,每个年级平均有20个学生。这个男硕士教的班级只有10个学生,女硕士目前已经是个舍务老师。民族教育的师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了吗?强大到舍务老师都是精通英语的硕士的地步了吗?(他们的家在通辽市,孩子在蒙古族中学就读,已经是高三)。通辽市蒙古族学校使用代课老师保守估计有100个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此奢侈的民族教育还为何用代课教师呢?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什么样,有目共睹,不需要我一一赘述吧?
我作为草民,曾经的民族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惊而奇怪之余是无声的叹息,别的能怎么样?无奈是生活中最不好的状态。我只是无奈而长叹……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