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回鹘文与回鹘式蒙古文

回鹘文寫本殘片
回鹘语
回鹘语一般是指回鹘人公元9世纪西迁之后至14世纪之间的语言。8世纪的鄂尔浑碑铭中有一部分是回纥人刻成的,但其语言和后东突厥汗国时期的碑刻基本一致,称为古突厥语。14世纪,伊斯兰化的东察合台汗国吞并吐鲁番及哈密以后,回鹘语受到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影响,演化为察合台语。


文字
漠北回纥王朝年代的古突厥语是用古突厥文写成的。多数回鹘语文献使用则用回鹘字母写成,这种文字是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的。除此以外,回鹘人还使用过摩尼文、叙利亚字母、婆罗米文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在敦煌一带短暂地使用过藏文字母,主要是宗教经典为主。在元代亦有使用八思巴字来拼写回鹘语的印章。而契约文书则全部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14世纪由回鹘语演化而成的察合台语一般用阿拉伯文字书写。

回鹘文又称回纥文或畀兀儿文,是八至十五世纪回鹘人的文字,用以拼写自己的突厥族语言。回鹘文是拼音文字,由18个辅音及5个元音字母来拼写字词。[[#_note-0{{subst:MediaWiki:Cite references link suffix}}|[1]]]几个字串联写成一个字词,字词之间留空白以隔开不同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

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叙利亚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隔开。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回鹘文卖身契、尤素夫·哈斯·哈吉布用回鹘文写的《福乐智慧》)、碑铭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版《回鹘语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发表《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智慧》。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版了《福乐智慧》全文。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已出土大量文献,多存于欧洲。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陆续发现新的文献新疆哈密县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字母来源
学界相信回鹘文是来自五世纪的粟特文。早在突厥汗国时代 (A.D. 552-299),粟特文已经被介绍入突厥人的世界。在蒙古国 (外蒙古) 杭爱省的 Chanuj 河流域布古特 (Bugut) 之地发现一块纪功碑。这块布古特碑一面为婆罗谜文、三面为粟特文。虽然此碑是纯粹的粟突文字语言,却是史上所见为时最早的突厥人的碑铭。天山以北、取代西突厥汗国的突骑施汗国 (Turgis) 发行了一种中原模式的方孔圆钱,其上有粟特文铭文,学界称为突骑施钱。不过,突厥汗国年代主要使用鲁尼文 (突厥鲁尼文,Runic script)。到了回鹘汗国年代 (744-840),回鹘汗国大量起用粟特商人作为生意伙伴,其后又皈依摩尼教,粟特人的势力大增。如九姓回鹘可汗碑等多块可汗纪功碑皆有使用粟特文;不过,回鹘汗国仍然主要使用突厥鲁尼文。

由于受粟特文薰陶,回鹘人开始采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自己的突厥语,渐渐演变为回鹘文字。1950年代在蒙古国 (外蒙古) 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之地发现的一块乌兰浩木碑铭,是现时发现最早的回鹘文字录纪。到了西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击溃,部份回鹘人退到西域的高昌一带建立新国家,史称高昌回鹘,或称为西州回鹘、畏兀儿;另一部份流入甘肃的甘州、瓜州和沙州,史称甘州回鹘。此后回鹘人大量使用回鹘文字。百多年来考古学界在甘肃敦煌及新疆吐鲁番一带出土了大量回鹘文字的佛经、契约文书等等。

回鹘文字母、粟特文字母、摩尼文字母对照表
回鹘文取代了突厥鲁尼文的地位,被当时的突厥诸民族视为突厥人的文字。在和田、喀什一带出土了可汗王朝早期的契约文书,虽然日期采用了阿拉伯历法,但文字完全是回鹘文突厥语。彻底伊斯兰化的可汗王朝后期,即使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语,于西元1077年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语所写成的《突厥语大词典》仍然在书中介绍了回鹘文字母,称之为突厥人的文字。
到成吉思汗兴起后,命令原乃蛮掌印官塔塔统阿以回鹘文字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洲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尤其是在东亚大陆,回鹘文时常伴随着回鹘佛教而出现。元朝蒙古人信奉佛教,回鹘佛教就在元朝境内多次以回鹘佛教经文而出现。

本来粟特文及其祖先的阿拉米文都是由右至左横写、行数从上至下。然而,回鹘文却转了逆时针90度,变成从上到下写直书、行数从左至右。其后的回鹘文、满洲文皆跟随回鹘文的书写方向。无法知道为何出现这种改变。但学者们推测这是受到直书的汉文影响。

由于擅长通商的回鹘人通晓诸国语言,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文在四大汗国变成紧次于蒙古文的官方语言。到了帖木儿兴起,回鹘文被上升为官方语言,大量伊斯兰化时代用阿拉伯字突厥语写成的著作被改为用回鹘文书写。然而,随着帖木儿汗国衰落,回鹘文在中亚渐渐衰落。

吐鲁番、哈密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鹘人继续使用回鹘文,继续信奉回鹘佛教。到16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吞并了明朝保护的哈密卫,吐鲁番及哈密的佛教被消灭,只残存河西走廊一带裕固族先民仍然信奉回鹘佛教、使用回鹘文。

现存最后见到的回鹘文记录是1910年沙俄学者马洛夫 (S. E. Malov) 在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一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金光明经) 写本,共397叶。此写本的跋文写着“大清康熙二十六年 ...”(Dai Ching Kang-si yigirmi altinc yil ...),即西元1687年。


回鹘式蒙古文

又称传统蒙古文字,畏兀儿蒙古字、畏兀字、畏吾字等,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于源自叙利亚字母、粟特文字母的回鹘文字母。之后在成吉思汗时代,由于察合台字母在中亚地方广泛使用,被借用来纪录蒙古语,并慢慢演变成今日的式样。

蒙古部发迹于斡难河之时本来没有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维吾尔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其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诏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蒙古文字,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创建,元顺帝北逃,新字便罕见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古人仍以畏兀儿字体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字体,这个字体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体,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体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迪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ɣ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加河口诸处[3],东蒙古未有采用。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字体,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字体非常漂亮,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字体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议,当时却未付诸实行。1946年以降,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口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字。

与叙利亚字母及阿拉伯字母一样,蒙古字母在一个字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形状。在察合台字母出现之时,其书写方式已从横写改成直写。蒙古语字母可以是每单字一单位,也可以是一单字连其后置词为一单位。大部分的音位须分前缀、字中、后缀——首尾音位各写作前缀型、后缀型,其余则作字中型。作字中型的字母有一纵线以联结整个字。而元音有单独型,辅音则无。

电脑显示
由于蒙古文字的特殊显示方式,系统若要正确显示,需要同时在字体及系统模块两方面同时配合才可以。否则的话,画面就会显示错误。

首先,系统需要有安装有显示蒙古文字的模块。在Microsoft Windows 2000/XP/2003 操作系统,必须把系统的Uniscribe模块(usp10.dll)更换至最新版。此外,亦要有一套与Uniscribe互相配合的OpenType字体。而Microsoft Windows Vista/2008与Windows 7中已经提供了支持文字的模块和字体。现时除Windows Vista/2008Windows 7与附带的字体外只有Code2000(变形尚存在错误)、Mongolian Baiti(变形尚存在错误)可以显示传统蒙古文字及Daicing White可以正确显示满文、锡伯文和达斡尔文。

若系统没有最新的Uniscribe模块,每一个字母都会以它的默认显示型显示。但若没有正确的字体配合,则字母可能会以错误的形态显示,例如:都显示成前缀型或使用了错误的形态变体。

现在非Unicode或部分基于Unicode的蒙古文字体和输入法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只要安装Unicode蒙古字体,如CMs*等,Linux系统就可以运用英文键盘自由输出蒙文字体而不需特殊的文字输入法或文本编辑器,只是显示的字体方向如英文般由左到右横行,方便与其他西方文书或科学文件共存同一页面;但是要如传统书写方式般由左而右直行,可以利用排版软件如Word、OpenOffice.org Writer改变文书方向,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