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星期日

美研究:中國、蒙古、朝鮮半島或仍有人製造破壞臭氧層氣體

離地球 10-30 公里的大氣平流層中有一層薄薄的臭氧 (O3),稱為臭氧層,將太陽散發出的致癌紫外線 (UV) 吸收,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各種生物。自 1985 年,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臭氧層穿窿,令各國擔憂。其後各國於 1987 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逐步淘汰 CFC (Chlorofluorocarbons, 氟氯烴 ) ,避免其繼續破壞地球臭氧層。

多年來各國都密切監察 CFC 的製造與排放。自 2006 年起,各國所匯報的 CFC 製造量已接近零,期望臭氧洞在短期內可被修補。然而最新刊於《自然》的研究顯示,其中一種被禁的化合物一氟三氯甲烷 (CFC-11) 排放量竟自 2013 年不斷上升,每年有 1.3 萬公噸被排放至大氣之中。

CFC-11 原用作製冷劑、氣霧劑、滅火劑、乾洗劑和發泡膠等。雖然 CFC-11 每年會以 2% 速度天然地分解,但 CFC-11 會於大氣中殘留長達 50 年,是現時於大氣第二多的破壞臭氧層氣體。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各國應於 2010 年完全停止製造 CFC-11 ,而自 1993 年 CFC-11 大氣濃度達到最高峰後,學界觀測數據曾顯示 CFC-11 濃度下跌約 15% 。

不過,由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NOAA) 研究化學家 Stephen Montzka 領導的研究卻發現, 2014-2016 年 CFC-11 排放量比 2002-2012 年的平均值高 25% ,令該化合物於大氣分解速度自 2012 年減少一半。 Montzka 更指,現時 CFC-11 排放量與 20 年前相差無幾。

團隊指,部份排放源於拆卸舊建築物、舊雪櫃、機器洩漏,但觀察到的排放量遠超過這些已知源頭。其後團隊從全球多個監測站的數據發現,這些 CFC-11 排放來自中國、蒙古與朝鮮半島。 Montzka 表示,研究顯示可能是有人正在製造 CFC-11 ; CFC-11 亦有可能是化學製造工業產生的副產品,但理應在製造過程中被回收,並需對外匯報排放量。

Montzka 又指,暫時未是否有人故意製造 CFC-11 ,又或是什麼過程產生該化合物。但無論如何現時已影響臭氧層復原速度。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