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四部差役摊派档册》-- 科布多蒙文档案

喀尔喀四部摊派科布多驻卡差役的蒙文档案
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廷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隶属乌里雅苏台将军。该参赞大臣所辖卡伦有20余处,西接塔尔巴哈台所辖卡伦,东抵喀尔喀蒙古。科布多所辖卡伦迤北有克木齐克乌梁海,迤西为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又西为阿尔泰乌梁海,上述各游牧地迤北均接俄罗斯界,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除总管卡伦侍卫由京师派驻以外,驻守科布多地区卡伦的弁兵均由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轮班派出。清代扎萨克图汗部官府所存蒙古文《四部差役摊派档册》(以下简称“档册”)是有关嘉庆至光绪年间喀尔喀四部落分摊差役的原始档案,记载了摊派科布多地区卡伦差役的翔实数据,可与汉文史料相互补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喀尔喀四部的佐领和箭丁数额
  “档册”记载了喀尔喀四部落佐领及箭丁的数额。清廷在喀尔喀蒙古编旗设佐(领),佐为旗内的基层组织,蒙古语称为苏木,意为箭丁,每佐额定兵员150人,其中50人为现役兵,100人为预备役兵,不足150箭丁则称为半佐或余丁。“档册”显示,喀尔喀四部以佐领和箭丁的人数为基数,摊派包括驻守科布多地区卡伦弁兵在内的所有差役。“档册”记载了四部佐领和弁兵的数额及其变化。嘉庆九年(1804),四部应差佐领数分别为:土谢图汗部56佐;车臣汗部40佐;扎萨克图汗部20佐和1个昆都(骁骑校)余丁;赛音诺颜部34佐和10名余丁。道光十年(1830),各部佐领分别为:土谢图汗部52佐;车臣汗部40佐和38名余丁;扎萨克图汗部20佐;赛音诺颜部31佐和52名余丁。此时,四部佐领的总数为143个,另有90名余丁,兵丁总数为21540人(喀尔喀四部盟长等:《喀尔喀四部摊派各类赋役档》道光十年)。迄至道光二十年,四部佐领共计139个,其中土谢图汗部51佐;车臣汗部40佐,余丁38人;扎萨克图汗部17佐,余丁75人;赛音诺颜部31佐,余丁52人,四部的总兵丁为21015人(喀尔喀四部驻乌里雅苏台驻班公等:《摊派科布多新设哈日塔尔巴哈台卡伦差役档》道光二十年)。“档册”显示,直至光绪年间,四部的佐领及兵丁数额没有太大增减。

  上述有关喀尔喀四部佐领和户丁的统计数据,可补充汉文史料的有些空白,或纠正汉文史料的讹误。

  分摊驻卡差役的计算方法
  清廷在喀尔喀设旗编佐,不仅便于对该地区的有效统治,也可确保征召差丁,缓和各部之间差役不均的矛盾。因此,有清一代,佐领和丁额成为清廷向喀尔喀四部征调差丁的依据。 从“档册”看,四部分摊科布多驻卡差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按各部佐领及户丁均摊。比如,道光十年,四部重新分摊了派驻科布多的1001名弁兵。办法如下:其一,按照以往惯例将2人合为1户,把1001名弁兵折算成500户,余数1人;其二,将该数计入四部原有应役户数内,所得出的应役总数为3687户,余丁1名(即7375人);其三,将所得应差户数摊入四部佐领的总户数(10770户,21540人)之中,所得出的应役总户数为3590户(7180人),余数为97户及余丁1人(共195人);其四,按适当比例将剩余97户及余丁1人再次进行分摊。依此最终得出的各部应役户数分别为:土谢图汗部1335户,车臣汗部1034户,扎萨克图汗部513户,赛音诺颜部805户。经道光十八年再次摊派,四部应役户数增加53户,其中1户折银分摊外,土谢图汗部增加7户,车臣汗部增加25户,赛音诺颜部增加20户。随后,令新增的53户役丁分别更换扎萨克图汗部派驻昌吉斯台卡伦等处弁兵(喀尔喀四部盟长等:《重新分摊喀尔喀四部赋役档》道光十八年)。

  裁减卡兵之时,亦照此法按照四部佐领及户丁均匀裁减。同治七年(1868),由于沙俄的入侵,清政府裁撤了科布多西路的昌吉斯台等8座卡伦,将拟裁减的280名兵丁换算为140户,再按每佐分摊1户的比例,分摊到四部佐领及箭丁总数,均匀撤回喀尔喀各部。

  清廷在喀尔喀四部推行以佐领为单位、以户丁均摊差役之法,表面上与清初以里甲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相仿。但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后,内地的里甲制度逐步衰落,雍正二年被“摊丁入亩”制度所替代。而“档册”显示,喀尔喀四部以佐为基础的编审户丁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末,这与扎萨克旗军政合一的组织性质有着密切联系。

  2.兼用折银换算差丁,均衡各部差役。四部差役摊派中将差丁换算银两,以银抵补未尽之差役,解决差役摊派不当等问题。如果差役摊入佐领后遇有余数,则将其折银均分,按累计银两数额再换算应征丁数,要求各部如数抵补。道光十八年的四部差役摊派中,摊入佐领户丁后出现余数(185户应差箭丁),于是将其按每户银80两进行折算,再将得出的银两总数摊入四部佐领及箭丁总人数中,每丁折合银7钱4厘2毫6丝。依此计算出各部应缴纳差银的差额,以银两或补调箭丁达到均衡。

  喀尔喀差役摊派中采取的以银两换算差丁的做法,与明朝中叶以后的纳银代役政策具有本质区别。前者一般是将分摊后出现的余数等少量差丁折银计算,再把银价分摊各部,最终得出各部应役的精确人数,以求各部差役摊派均匀,而后者通过纳银则可解脱赋役。

  卡伦数量和驻卡弁兵员额的变化
  “档册”还记载了科布多卡伦的设置及驻卡弁兵的相关数据。
  1.卡伦名称、数量及其变化。学术界对清代科布多地区卡伦的数量存有争议,并挖掘汉文文献进行了考证,其中有些问题可从“档册”找到可靠答案。“档册”多处提到,道光二十年以前,科布多地区的卡伦共计23座,并由西向东依次列出。有些卡伦的名称与汉文文献的记载有较大差别。比如,“那林”蒙古语作“NarinnoEqi”;“昌吉斯台”作“Cing?奕istai in?魻bürbula?奕”;“乌尔鲁”作“?魻rülüin?魻bürusu”;“索果克”作“Sogu?奕 yamaatu in Bicir”(此处的“Bicir”应该是蒙语“Belciger”——引者注);“哈韬乌里雅苏台”卡伦,该“档册”无“哈韬”一语,但后面增加了蒙古语“Ama”(喀尔喀四部盟长等:《喀尔喀各部派驻阿尔台苏木卡伦弁兵明细档》咸丰年间)。

  “档册”提供的科布多卡伦的具体数额和每座卡伦的蒙文名称,既可使我们能够将汉文文献中的蒙文卡伦名称予以准确还原,又可为相关问题的争议提供确凿答案。此前的史籍均载:科布多地区卡伦共计23座。对比“档册”可知,道光十九年又增设了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据该档记载,道光二十年夏季,喀尔喀四部驻乌里雅苏台驻班公等商定四部派驻科布多新设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弁兵事,并予以摊派(喀尔喀四部驻乌里雅苏台驻班公等:《摊派新设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差役档》道光二十年)。随后在那林和昌吉斯台两座卡伦之间出现了“新设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名称。于是,科布多地区卡伦的总数从23座增至24座。

  2.驻卡人数及其变化。据“档册”统计,道光二十年前,喀尔喀四部派驻科布多23处卡伦之兵丁共850名、协理台吉6员、管卡台吉23员、领催122员,弁兵共计1001名。道光二十年,又派驻新设的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兵丁40名、管卡台吉1名、领催4名。至此,四部驻科布多地区卡伦兵丁共计890名、协理台吉6名、管卡台吉24名、领催126名(喀尔喀四部副将军等:《裁减喀尔喀派驻阿尔泰苏木卡伦弁兵档》光绪十三年),合计1046人。同治七年,昌吉斯台等8座卡伦合计裁减弁兵280人。

  该档还对驻卡弁兵从部别、兵丁、管卡台吉、协领等各方面作了分类统计,对每座卡伦的弁兵来源及其名额也有具体记载。以最西面的和尼迈拉虎卡伦、最东面的近吉里克卡伦以及道光十九年新增的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为例,和尼迈拉虎卡伦有扎萨克图汗部兵丁32名、给水员4名、协领1名、台吉1名、笔帖式1名,另有赛音诺颜部兵丁18名、给水员2名。近吉里克卡伦有土谢图汗部兵丁13名、给水员1名,另有扎萨克图汗部兵丁8名,赛音诺颜部兵丁9名、给水员1名、协领1名、台吉1名、笔帖式1名。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有土谢图汗部兵丁15名、车臣汗部兵丁12名、扎萨克图汗部兵丁4名、赛音诺颜部兵丁9名,此外,1名管卡台吉和4名领催由各部轮流出派(喀尔喀四部盟长等:《喀尔喀各部派驻阿尔台苏木卡伦弁兵明细档》咸丰年间)。

  总之,《四部差役摊派档册》有关喀尔喀四部摊派驻科布多地区卡伦差役的相关内容极其丰富。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记载了喀尔喀四部在摊派差役中所发生的纠纷及处理办法等。可见,该档无疑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原始史料。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