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

元朝帝师

元朝是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国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号称成吉思汗。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遵用汉法,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1271年,取汉文《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升中都为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退出中原。蒙古族贵族退回北方草原后的政权,史称“北元”。本文的元朝未包括北元时期。

成吉思汗在西征胜利之后,把所征服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这些地方后来发展成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1258年,成吉思汗孙、拖雷子旭烈兀破黑衣大食。1264年,受忽必烈册封为伊儿汗、遂以贴必大思(大不里土)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上述四大汗国在名义上是大汗藩属,实际上是拥有独立地位的汗国。就元朝中央政权统辖的疆域而言,非常辽阔。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是元朝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元世祖忽必烈以来的元朝皇帝都从乌思藏请来帝师。帝师在元廷地位极高。成吉思汗主要信仰萨满教,兼容多种宗教。那么,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元朝皇帝为什么从吐蕃(元朝时期今西藏地区的叫法)请帝师呢?笔者,在本文中将略书元朝帝师产生的前前后后,旨在提供比较完整的史料,以飨读者。

一、帝师的产生
蒙古高原与藏族发生关系,由来已久。仅据文字资料,其线索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松赞干布之父囊日论赞攻灭赤邦松时,赤邦松之子莽布支逃往突厥。吐蕃王朝建立后,当时北方的突厥、回纥都与吐蕃有通使关系。同书大事纪年中有突厥可汗到吐蕃致礼的记载。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引者)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勒碑》中,有吐蕃使者参加突厥可汗葬礼的记载。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安西四镇后,曾与突厥、回纥发生战争。到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引者)时期,蒙古又在征伐西夏的战争中与藏族地区发生了直接接触①。

《元史》中有成吉思汗到藏族地区的记载。一些蒙、藏文文献中,也记载了些成吉思汗与藏族地区的关系。但是,目前为止,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第一个与藏族地区发生关系的蒙古王室成员是阔端。阔端是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元太宗)的第三子。窝阔台将原来西夏的辖区,以及今甘肃、青海的部分藏族地区划给阔端。阔端筑宫室于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城北)。1241年,窝阔台卒后,阔端和贵由之母乃马真皇后在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支持下称制5年。阔端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势力。

1239年,阔端派他的将军多达那波带领一支军队进攻西藏,从青海攻到藏北。多达那波肩负的使命是,在西藏各种势力中,找一个能够代表西藏的人物,前来商讨西藏如何归顺蒙古大事。多达那波将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等几个人推荐给阔端。1240年,多达那波从西藏撤军。
1244年,阔端命多达那波和杰曼二人领兵去西藏。他们带阔端给萨迦班智达的信和礼物,邀请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到凉州和阔端见面。

信中,阔端口气非常硬,甚至带有一定的威胁。接到信时,萨班已63岁,但迫于蒙古军的压力,由萨迦动身,长途跋涉来到了凉州。他还携带了他的两个侄子,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1246年他们到达凉州。当时阔端去哈剌和林参加选举蒙古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双方未能见面。阔端竞选蒙古大汗,但未成,贵由继任蒙古大汗。1247年初阔端回凉州,会见了萨班一行。

萨班有渊博的佛学知识,阔端非常欣赏。 萨班未到凉州以前,举行祈愿法会时也里可温(专指基督教教士)和蒙古萨满坐在僧众的上首。萨班来到凉州后,阔端下令由萨班坐在僧众的上首,并由佛教僧人首先祈愿。

在凉州期间,萨班为阔端治好了病。阔端在凉州为萨班修建了幻化寺。双方来往非常如意,在西藏归顺蒙古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领主的公开信《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信中奉劝西藏各地领主,适应历史潮流,归顺蒙古。信中明确了西藏是大蒙古国的属地,萨迦派是西藏各教派中属领导地位。

1251年6月,成吉思汗四子托雷的长子蒙哥继任大蒙古国大汗。他完全继承了阔端对西藏的政策。1252年2月,八思巴致卫藏地区高僧大德的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251年夏,蒙哥汗胞弟忽必烈在六盘山邀请萨班。萨班未去。萨班侄子八思巴迎邀前往忽必烈处。忽必烈尊八思巴为上师。1251年11月萨班卒。萨班临终前,将其衣钵法螺传给八思巴,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第五代法王。

1253年,八思八在忒剌(地名)与忽必烈见面。1254年,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优礼僧人诏书”。诏书中除表明忽必烈和皇后察必都已皈依佛法,并尊礼上师八思巴外,还特地对八思巴居住的后藏地区寺院和僧人,作了不受侵害的保证。其实,八思巴1255年才受戒。可见忽必烈对八思巴的重视。1258~1259年八思巴莅临上都,与忽必烈来往密切。

道教是汉族地区传统宗教。成吉思汗曾召见道教的著名人物丘处机,并封他为“国师”。蒙哥汗时,道教和佛教,为争取朝廷信宠,互相争斗。1258年,蒙哥汗下令让佛教与道教的代表人物展开一次“佛道之争”的辩论会。由忽必烈主持。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三百余名高僧参加。年仅23岁的八思巴居第二位,仅次于蒙哥汗任命的总领天下释教的那摩国师。八思巴驳倒道教首领,深受崇敬。

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1264年,忽必烈赐与八思八珍珠诏书。1270年,忽必烈将八思巴的封号升为“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1280年,八思巴去世后,忽必烈又一次赐给封号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板的达巴思八八合失。”(明朝陶宗仪所著的有关元朝史事札记《南村辍耕录》)。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佛教除萨迦派外其它教派也和蒙古王室有一定联系。噶玛拔希别名是却吉喇嘛,意为“法师”。是当时康藏一带很有势力的噶玛噶举派的教主。1253年初,蒙哥汗之弟忽必烈请噶玛拔希到川西北会见。忽必烈想留住噶玛拔希,但噶玛拔希谢绝了忽必烈,到内蒙古一带传教。1256年,蒙哥汗命令他到漠北见面。蒙哥汗给噶玛拔希“国师”的称号,并赏赐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和一个象征权力的金印。 1259年蒙哥汗卒。后忽必烈继汗位。噶玛拔希因有帮助与忽必烈争帝的阿里不哥之嫌,被流放,后得到允许回西藏。

  元朝政权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为止,元朝皇帝都有帝师。

二、帝师的地位和作用
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和中原地区的联系比较紧密。元朝时期吐蕃地区已是元朝的统治之下了。元朝初步尊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元朝为治理吐蕃地区采取了措施,如驻扎军队、清查户籍、设置“甲姆”、征税赋税、划分卫藏十三万户等等。帝师制是上述措施之一。

  帝师是皇帝的佛教老师。帝后妃主都接受灌顶(洗礼)。据《南村辍耕录》记载,皇帝即位前必须由帝师授戒九次。百官上朝时,在皇帝边上设有帝师座位。皇帝即位后,对帝师“降诏褒护”(珠诏),赐玉印(高于金印)。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后,派遣一个名叫达门的官员携带诏书及八思巴的法旨入藏设置驿站,在脱思麻(安多藏区)设了7个大驿站,在朵甘思(康区)设了9个大驿站,在乌思藏(前后藏)设了11个驿站,驿站直到萨迦。②八思巴返藏主要沿元代从内地通向西藏的驿路行进。1276年,忽必烈特派皇太子真金率军护送八思巴回西藏萨迦寺。帝师来去京师,百官隆重接送。据《元史》记载帝师出行,皇帝派大臣迎送,甚至借给皇帝的半副法驾仪仗,计一千二百五十人,为帝师开路导行。帝师生时受大量布施、赠赏。忽必烈把乌思藏地区13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帝师死后赙金可达上千两黄金、上万两银和上万匹缯帛。八思巴死后,在京城为他修建真身舍利塔。在元代重要佛事中,包括帝师涅。可见,在皇帝心目中,帝师和佛祖相等。帝师的很多子弟和门徒被封为“国师”、司空、司徒、国公。他们享有很多种特权,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

帝师及其门徒主持的各种佛事,耗费巨大。据1317年的统计,元内廷佛事消耗的食品,每年用面439500斤、油79000斤、酥21870斤、蜜27300斤。《元史·英宗本纪一》中记载:“至治元年(公元一三二一年)十二月甲子……命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诣西番受具足戒,赐金千三百五十两、银四千五十两,帛万匹,钞五十万。”

  元朝中央政权有四大机关: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总制院。1264年设立的总制院是负责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1288年改名为宣政院。帝师是宣政院的最高负责人。他负责举荐僧人担任从宣政院使“居第二者”以下的各级官职。

  元朝皇帝把帝师当作精神支柱。认为帝师“还能保护皇帝平安和国家兴盛。”《八思巴行状》记载,公元一二七四年元兵飞渡长江一统全国河山,际开“主圣臣贤的原因外,还有帝师八思巴在宗教上的助力”。

帝师在元廷受到很高的待遇。但他毕竟只是元廷的一个高级官员。忽必烈把乌思藏地区13户奉献给八思巴,在那里,元朝皇帝的诏令和帝师的法旨并行。帝师是元廷的重要职官。帝师不在京城时,皇帝委任其他喇嘛为帝师。所以帝师比元朝皇帝多。帝师是由皇帝任命的,所故真正至高无上的还是皇帝、皇权。

  帝师制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统治,牢固元大一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帝师的存在使佛教在全国获得高于其他宗教的优越地位。

  三、元朝帝师简介
  从八思巴公元一二七○年受封“帝师’开始,一直到元朝灭亡,历代皇帝都封有帝师。在藏汉文史籍中提到的帝师共有十几位,除了一两个人的身份尚未查明外,其余的帝师多属于萨迦昆氏家族,或与昆氏家族关系密切。著名藏学家王森和东嘎·洛桑赤列都曾研究过元代的帝师问题。③

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元朝帝师有以下大家:
1.怙主法王八思巴罗追坚赞(1235~1280),公元1260~1270年任国师,1270~1280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2.仁钦坚赞(旧译亦怜真,1238~1279),八思巴异母弟,公元1276~1279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3.达玛巴拉(旧译答儿麻八剌剌吉塔,1268~1287),八思巴弟恰那多吉之子,公元1281~1286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4.意希仁钦(旧译亦摄思连真,1249~1295),八思巴的弟子,公元1286~1291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5.扎巴俄色(旧译乞剌斯八斡节儿, 1246~1303),八思巴的侍从,公元1291~1303年任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完泽笃的帝师。
6.仁钦坚赞(旧译辇真监藏,1257~1305),第四任帝师意希仁钦之弟,曾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萨迦细脱喇章的法台,公元1303~1305年任元成宗完泽笃的帝师。
 7.桑结贝(1267~1314),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之侄,曾任萨迦寺住持,公元1305~1314年任元成宗完泽笃、元武宗曲律、元仁宗普颜笃的帝师。
8.贡噶洛追坚赞贝桑布(旧译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 1299~1327),八思巴的侄孙,公元1315~1327年任元仁宗普颜笃、元英宗格坚、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帝师。
9.旺出儿监藏,《元史·释老传》记载他公元1323~1325年任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帝师,藏文史籍中未见记载。
10.贡噶雷必迥乃坚赞贝桑布(旧译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 (1308~1341),八思巴的侄孙,1328~1329年任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帝师。
11.仁钦扎西(旧译辇真吃剌失思),公元1329年起任帝师。藏文史籍中未见关于他的记载。到1332年就卸任了。
12.贡噶坚赞贝桑布(旧译公哥儿监藏班藏卜,1310~1358),八思巴的侄孙,公元1333~1358年任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帝师。
13.喇钦索南洛追( 1332~1362),八思巴的侄曾孙,汉文史籍未见记载,《萨迦世系史》说他曾任帝师,似应为公元1358~1362年任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帝师。
14.喃加巴藏卜 ,元末于公元1362年以后任帝师,入明后受封为“炽盛佛宝国师”,见于汉文记载。
八思巴弟子胆巴国师卒后追封帝师,故未列入。

  四、帝师产生的影响
帝师产生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北元时期,西藏的佛教没有中断在蒙古地区的活动。阿拉坦汗是北元时期土默特部首领。其祖父是再次实现蒙古大一统的“中兴烈主”达延汗。1578年7月,西藏佛教格鲁派活佛索南嘉措和阿坦汗等人,到青海湖边的仰华寺会见。他们还谈起了元代忽必烈和八思巴会见的故事。阿拉坦汗以忽必烈自拟,将索南嘉措比作八思巴。1578年,阿拉坦汗赠给索南嘉措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而来”)。索南嘉措施赠给阿拉坦汗尊号“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聪明睿智的汗王之意)。忽必列,庙号世祖,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薛禅和彻辰是同一个词的汉文两种音译写法。显然,索南嘉措把阿拉坦当作忽必烈了。从此,格鲁派开始(黄教、喇嘛教)在蒙古右翼地区广播传播。四世达赖是阿拉坦汗曾孙云丹嘉措。

  清朝征服蒙古后,在漠西、漠北、漠南共设立7个喇嘛旗。清乾隆皇帝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这就是清朝利用嘛喇教的初衷。黄教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的影响非常大。1912年,外蒙古独立。其中,活佛哲布尊丹巴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元廷是依附佛教精神力量,统治西藏。西藏佛教的教派,为寻找武力依靠,尽量靠近元朝皇帝。这种关系一至延伸到明代阿拉坦汗及清初的顾实汗时期。帝师制是元廷政治的必然选择。当然,在元朝时期,佛教能够有优越于其他宗教的地区,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如佛教文化底缊深厚;能给人医治疾病等(萨班医治好过阔端的病)。八思巴不仅是高僧还是著名的学者。著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摩仪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比丘)习学略法》、《彰所知论》等共30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他受忽必烈之命创造过蒙文新字(后人称八思巴字)。他允许各教派修习各自的教法,主张平等对待其他教派。八思巴是元朝的第一个帝师。可以说元朝帝师制度的形成和他本人的敏锐的政治头脑、渊博的学识及较强的活动能力有很大关系。

  元朝帝师的产生与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研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①、③、④《蒙藏民族关系史略》,王辅仁、陈庆英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版,1985年,13页、35页、40页。
  ②、《青海佛教史》蒲文成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120~121页。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