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蒙古回回”最早出现在清朝初叶。现“蒙古回回”中部分是清乾隆年间,阿拉善王罗布藏多尔济从新疆带回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人;一部分是从新疆来此地做买卖定居下来的;另一部分则是清末从西北、内地逃难流落至此的回族、维吾尔族。他们虽然对伊斯兰教信仰虔诚,但因长期与蒙古族相处,放在习俗上也带有蒙古族特点,参加一些喇嘛教的宗教活动,故人称“蒙古回回”。这些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吉兰泰盐湖以东、老登口以西、黄河沿岸、乌兰布和沙漠、罕乌拉一带,约1600多人。因宗教中心集中在科布尔巴格,故又称“科布尔回回”。
一,阿拉善旗的概况
阿拉善旗在贺兰山以西,东,南与甘肃省交界,西接额济纳旗,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为邻.全旗22个苏木(蒙语中的乡级行政单位称为苏木),6个镇,除哈鲁乃,科布尔,沙金套海,道蓝苏海属河川地区,其余均为草原,荒山,戈壁以及低温潮湿沼泽地带.属于沙漠性气候,夏热冬寒,平均温度在摄氏五至九度,夏季温差极大.雨量每年平均为200-300毫米,西部尤为稀少.全旗总面积约为121700平方公里,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旗人口为134223人,其中蒙古族为33553人,回族为8035人.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敖龙布鲁格,巴彦木仁,乌素图,吉兰泰,汗乌拉苏木,占当地蒙古族人口的70%-80%.还有一些人散居于旗内其它几个苏木和巴彦淖尔盟,磴口县的一些地区,他们人数不多,据《内蒙古阿拉善盟志》资料统计:1875年170户,507人;1910年177户,599人;1989年2400人,现约为3000人左右.(因国家把他们当作蒙古族看待,不专门进行人口普查,而且他们散居各苏木,相隔较远,交通不便,无法确切统计人口.)他们讲蒙古语,使用蒙文,也与蒙古族一样过农牧生活.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以伊斯兰的戒律要求自己,成为蒙古民族中最为奇特的一支.当地居民称他们为"蒙古回回","科布尔蒙古"或"缠头回回"(以下简称蒙回).
二,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渊源
关于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史料中有相关记载:
蒙古回回"为清乾隆时札萨克罗布藏多尔济远征带回受降的兵卒之哈萨克人,俗称'缠回',迄今归华已久,一如旗内蒙民,说旗话,习旗俗,唯奉回教特持戒律,今居旗内沙金套海,可是儿四镇一带,约二百余家."[1]
认为:"是'缠回'之一支,即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一支."[2](p342-343)
图布吉日嘎拉先生认为:"早在清初和罗理率部移居阿旗时,在他所率部族中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萨伊润,安答加,巴拉沟德(蒙古),维吾尔,准噶尔(蒙古)等五姓部分人被安置在阿左旗东北部游牧,其后在乾隆年间又来了一批系属相同的人和(部分)甘青地带的哈萨克人,撒拉人,构成了今天阿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3]
嘎尔迪先生认为:"蒙回是清康熙年间至雍正初年从青海境内迁移到阿拉善地区的'托茂人'."[4]
上述几种说法都各有依据,大约都认为蒙古额鲁特部中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外来民族被同化为蒙古族.笔者从阿拉善旗的档案中考证认为:阿旗蒙回是由几部分人共同演变融合而成,既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也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族.根据有三: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准噶尔,杜尔伯特,吐尔扈特,和硕特四卫拉特(额鲁特)之一的和硕特酋长顾实汗之孙和罗理乃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萨尔之后裔,姓博尔济古特,原游牧于天山北麓,为避噶尔丹侵袭,鄂齐尔图车臣汗战乱,率庐帐万余东迁至阿拉善时被康熙帝恩赐安置到贺兰山以西定居.在他所率约1700户7000余人口中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五姓部族萨伊润,安答加,巴拉沟德(蒙古),维吾尔,准噶尔(蒙古)中的部分人由哈尔顾特蒙古族伊玛目和黄杨阿洪带领随迁而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向和罗理"授札萨克,赐牧阿拉善"[5].清政府按四十九旗之例设阿拉善和硕特旗,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成为第一代旗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罗理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子阿宝袭职.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平定后,敕阿拉善札萨克郡王阿宝饬青海部众归牧阿拉善之地.雍正九年(1731年)阿宝从青海带领部众迁入阿拉善大草原时带来青海西宁的"缠头回回"百余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罗布桑多尔济奉命"从征准噶尔诸部,擒捕达瓦尔齐汗和辉特部汗巴维尔,以少众降哈萨克,歼灭柯尔柯斯诸部,追击阿睦尔撒那至俄罗斯境."[6]战争胜利后,罗布桑多尔济收纳了很多俘虏,其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族兵卒.哈密王管辖下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人也先后来到阿拉善旗.这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与蒙古人相处既久,融合于其中,全部加入蒙古籍,形成了今天的蒙古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