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从蒙古看大盛魁--第三只眼看旅蒙商

最近因了偶然的原因,看到一篇盛赞大盛魁商号的网络文章。兴趣所致,在百度上打入大盛魁几个字,还真发现了不少有关该商号的新闻报道或学术文章,且大多数都是内蒙古人写的,有的还发表在“内蒙古新闻网”甚至“内蒙古党委”的“机关刊物”“实践”杂志上。

近几年,从中共北京到地方都在号召宣传“主旋律”,从历史中挖掘所谓“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传统”。可大盛魁号算哪门子“主旋律”、哪类“团结奋斗”的传统?翻开蒙古高原近三百年的历史,蒙古人心目中的旅蒙商是什么样子,只要熟悉蒙古民歌的人都知道,“奸诈、高利盘剥、不诚实”是其缩影。蒙古语对贸易或买卖行为表述为“Hodalduga”,意即虚伪、虚妄、撒谎之意。旅蒙商从内地廉价购进各种茶、糖、针线、丝绸等生活用品,以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贩卖给蒙古人,牟取暴利。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在内的蒙古近代社会陷入经济凋敝,旅蒙商是主要的罪魁祸首。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当时的东蒙古自治政府及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发起组织农牧民贸易合作社,以避免旅蒙商的高利盘剥,恢复、发展内蒙古经济。

可以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旅蒙商对蒙古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没有起过什么值得宣扬的积极作用。

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视角,从繁荣学术研究的角度观察旅蒙商,那问题又应另当别论了。不过,既是从繁荣学术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写一个“蒙古人眼中的旅蒙商”、“从蒙古看大盛魁”或“第三只眼看旅蒙商”之类的学术著作呢?要写这类著作,除了汉文记录的文献典籍是必不可少的论据来源之外,用非汉文写成的文献、记录、观察记显得更为重要。这就与观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其作用的时候,不能光靠中国官方或义和团等民间的记载,更要广泛借鉴传教士本人用自己的母语写成的记录以及各国驻中国的使领馆及传教组织的原始记录是一个道理。

笔者知道,在中国、蒙古以及俄、美、日、英、瑞、德等国家都保存有大量的、用各种文字写成的有关旅蒙商人在蒙古活动的各种文献史料。仅就笔者所知的用蒙古文、英文、日文写成的有关旅蒙商的记录,与国内有些人仅靠汉文典籍写成的旅蒙商或大盛魁商号的实际就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论断。

有人认为大盛魁商号在清末民初走向没落是因为内部腐败等等因素所致。其实这只触及到了问题的细枝末节,真正的原因在于俄美英日等列强大贸易公司在蒙古社会的渗透,打破了旅蒙商对蒙贸易的垄断,使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进行高利盘剥所致。

谈到这里,问题的实质就出来了。原来,我们还是不能写从第三只眼看旅蒙商的书,这个学术还是不能繁荣。因为,这里涉及到该怎样评价近代列强与蒙古社会的关系、蒙古民族的觉醒与列强在内陆亚洲的渗透等一系列的敏感问题。说穿了,这个问题涉及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政治公式问题,是不是如费孝通所说的“各族人民在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归根结底,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不是如我们的教科书所说的“对内是各族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取得阶级解放,对外则是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以中华民族的身份从列强这个外来压迫民族的奴役下取得民族解放的问题”。你说,这本书能写吗?既然不能写,那上述那些已经写成的书还能算是公平起点上的竞争吗?是不是一家之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