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星期日

《內蒙古自治區沙漠化時空變化歷程》

衛星影像可用於監測大規模地表變遷現象,不但同時提供了地表的生物、物理特性,也提供了低成本的研究資料,而且輕易跨越了政治與地形的限制。本研究利用2000-2006年Terra衛星中尺度成像光譜儀 (MODIS) 影像觀察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之地表沙漠化分布及變遷,希望對沙漠治理有基礎幫助。在研究方法上將衛星影像透過去雲、運算等程序,並轉換為修正土壤植被指數 (MSAVI),並以最大值合成法 (MVC) 產生歷年圖像,以供觀察地表綠度 (Greenness) 之空間分佈與時間變化;理論上在單位研究時間單元 (年) 內綠度最大的時候代表地面的植生量 (Biomass) 最大、最好的植生狀態,有效指示出了「乾燥狀況」最保守估計值。研究最後整合氣候與人為因子進行相關分析以了解現象發生原因。

由歷年的MSAVI觀察發現沙漠化並非一不可逆之地表植生退化過程,隨著時間其邊界在年間甚至會有大幅度的變動,大致上在研究期間內並未發現明顯的「退化」,但有發現很明顯的不穩定「波動」情形。因子相關分析方面,研究顯示對短年期的沙漠化現象而言,氣候因子的年累積降雨量是主要的影響地表植被生長的因子,不論是分佈或變動都呈現顯著的相關性與較高的相關值;人為因子,包括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羊畜養量及大牲畜畜牧量等,影響相對較有限,其相關係數無論在空間分佈上或時間變遷的分析都呈現較低或不顯著的數值結果,最後並利用空間單元的因子變遷性質濾定出最需要進行治沙計畫的地區,希望研究成果可供相關單位參考。

邱顯皓,《以中尺度成像光譜儀影像研究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沙漠化時空變化歷程》,臺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民97年。指導教授:朱子豪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