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以歷史研究法、次級資料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對蒙古民主化的過程進行分析,探究蒙古各時期政治菁英的互動模式對蒙古民主化的影響。據此發現,蒙古政治菁英在蒙古民主化進程各時期,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且發揮至大影響力。菁英若能高度整合,國家政局相對穩定,反之,則影響政治發展,無疑地證明激進菁英理論。
蒙古近20年的民主轉型過程中,蒙古政壇檯面上波瀾不驚,檯面下暗潮洶湧,各黨派較勁不斷。1992年,剛剛擺脫前蘇聯控制的蒙古舉行國會大選,因為和平民主轉型而廣受讚揚,蒙古人民革命黨也就是在蒙古執政多年的共產黨獲得勝選。而其四年的執政期間,未能解決蒙古經濟劣勢,人民陷入空前的生活困境,對人革黨失去信任,遂於1996年國會大選轉為支持民主黨派結盟的「蒙古民主聯盟」執政,也使得蒙古史上首度的政黨輪替發生。然而,這一批快速崛起的民主人士獲得執政權後,不但同樣表現不佳且部份官員身陷貪腐醜聞,再加上聯盟的各黨意見分歧進而分裂,終致2000年的選舉由蒙古人民革命黨再次奪回政權並取得壓倒性勝利,政黨再次的輪替,蒙古得以進入民主鞏固的國家。2004年大選,蒙古人民革命黨夾著前四年表現亮眼的政績成績單,等著接受勝選的祝福,卻令人意外的與反對派聯盟的「祖國民主聯盟」平分秋色,打破過去選舉“輪流當家”的慣性,後經協調組成「聯合政府」,並訂下兩年更換組閣權的協議,蒙古二元化政治生態因而成形。
回顧蒙古民主化的進程,各黨派菁英份子為了各自利益,常有修改憲法、選舉法等之爭議;國會中勢均力敵,使得法案推動艱難,常陷入僵局;多次倒閣事件,使政府政策不連貫,進而影響民生;諸多種種,導致蒙古政局大多時間處於不穩定狀態。雖然蒙古人民可能早已習慣這種紛亂的政治局面,但是政治不穩定對國家所來的負面效應,可能是蒙古人民無法想像的。未來,還應在不破壞民主根基的原則之下,妥善調整權力分配、政體架構,方有機會邁向真正的民主大國。
紀慧貞,《政治菁英與蒙古的民主化》,臺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民97。指導教授:黃東益
2014年12月14日星期日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