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元朝“苏武”守节不变

苏武牧羊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囚禁十九年,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始终忍辱不屈。后劝降无果,匈奴贵族把他迁到北海,扬言只有等到公羊生下小羊时,才会放他回到大汉。

苏武北海牧羊,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变。这位汉朝的麒麟阁功臣,因为他的不变节操,受到后世的仰慕。班固眼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苏武,他守节不变的故事,历经千年以后,又直接励志出另一位“苏武”,其演绎的精神和内涵,几乎一脉相承。他就是元朝名儒——郝经。

1. 以兴复斯文 道济天下为己任

《元史》记载,河南发生兵乱时,百姓都躲藏在地窖中,乱兵放火熏灼,致使很多百姓死于无辜。郝经的母亲也窒息得昏厥了过去。为了救母亲,郝经以蜜和寒菹汁,撬开她的唇齿给她灌了下去,即刻苏醒过来。当时郝经才九岁,众人纷纷惊讶他的才智。郝经家贫,白天帮人扛米,夜晚苦读,竟也无师自通圣贤之理。

因为他才智出众,“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被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守帅张柔、贾辅邀为座上宾,在元帅府教育他们的子女。张、贾两家藏书众多,因此郝经有幸遍读群书。不过令他的命运真正发生转折的是那篇《河东罪言》。前往燕都朝拜的道士路过保定,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的悲惨遭遇。

郝经素来心地仁善,听着道士的苦诉,不禁泪水成行,拭而不止。于是奋笔疾书《河东罪言》,冒着不测的风险,向蒙古统治阶层直言上书,直指蒙古贵族的行政弊断,言辞激烈直把个贵族批的一无是处。忽必烈看到这封民书后,深知“民失,江山倒!”的含义,惜才的他没有责罪郝经,而是把他召到王府,向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

郝经说向来治理天下,“以德不以力”。他看到蒙古内部诸侯互相倾轧争夺,而外面百姓民生艰难凋敝。他直言相告忽必烈:“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修德于民,这样会上应天心,下树民望,顺天时而动,大势已去的宋国已不为足道。当时,忽必烈非常惊讶地看着郝经,一介书生文文弱弱,心中却犹如鸿图大展而飞。

2. 再次上演“苏武”大戏

忽必烈即位后,派郝经出使南宋议和。不料被南宋奸相贾似道秘密囚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囚禁期间,郝经曾多次直言上书南宋君臣,因贾似道的阻挠,所言之书均付之东流。在每件大事的背后,都有他严峻的考验,对生死的考验,对忠君气节不变的考验。为了策反郝经臣服,贾似道谎称元廷兵乱,几次派人诱降,都遭到郝经的痛斥。贾又派人假扮强盗夜闯囚所威胁他的生命、断绝他的生活供应,也未能动摇郝经的意志。

郝经毕竟大儒出身,善于处变。在羁押之地,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给从行者讲课授业,所以很多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反而定下心志跟随郝经学习古贤经典。夜深人静时,郝经常常仰天观星,思念着元国大都。他曾写下一首诗:“心苦天为碎,辞穷海欲干。起来看北斗,何日见长安。”以长安比拟北京大都,以不屈的气节自我鼓励。

遥想当年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囚于北海,被人辱骂屈打,苏武始终手持汉朝符节,不改心志,心向大汉。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索还汉使苏武归国时,匈奴贵族自知理亏,谎称苏武早已病故。得知密报的汉使托词说,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苏武亲笔所写的帛书,讲明他还在世。匈奴人一听,霎时恐慌,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

文史的力量是巨大的,竟然在千年之后,又再次上演一出“苏武”大戏,《元史》中说,郝经被囚禁多年以后,有人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帛书:“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此人一看到“国信大使郝经书”这几个字,连忙报给官府,元都至此获悉郝经还在世。

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讨伐南宋时,命礼部尚书责问南宋国信大使无故被囚一事。南宋理屈词穷,加上元军大兵压境,于是派总管以礼相待郝经一行,送他们返还元都。

人决绝的意志,成就着历史的传奇,在浑浑噩噩的世俗写满他的忠贞和不屈。这伟岸的精神也像是一道厚重的时光之门,它能让后世没有时空的阻隔而自由穿越,领略当时的艰险。面对倾斜的那片天,人的精神真的能够竖起坚固的支撑。这道精神信念的大门,在今天也同样会支撑着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不走向泯灭和败落。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