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黑 龙 江 蒙 旗 旗 寺

从金到清朝先后有九个蒙古部落迁徙到黑龙江定居,他们是朵儿边部、豁罗剌斯部、帖木哥斡赤斤部、兀苏部、杜尔伯特部、扎赉特(泰赉)蒙古部、郭尔罗斯部、巴尔虎部、依克明安部,其中前四个古部落的蒙古人已融入其他部落或民族中,后五个部落的人依然生活在黑龙江地域,各部落的变迁史清晰明了。清朝,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扎赉特(泰赉)部和依克明安部先后建立过旗制,各旗还修建了旗寺。

1.富余正洁寺

富余正洁寺是杜尔伯特旗的旗寺。杜尔伯特部是科尔沁部的一支,原是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所组成的部落,在哈萨尔的封地呼伦贝尔草原游牧。1547年(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北元第十七任大汗卜赤汗卒后,其子达赉逊库登汗继位,为了躲避蒙古右翼势力的要侠,率部东迁。此时,驻牧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达赉逊库登汗,便从呼伦北尔徙牧于大兴安岭以东地方,开始称自己的部落为嫩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子二,长博第达喇,次诺们达喇。博第达喇第八子爱那嘎驻牧嫩江左畔之后,称其部为杜尔伯特部,爱那嘎成为杜尔伯特部始祖。清顺治五年建立杜尔伯特旗,首任旗扎萨克是色楞贝子。1956年12月5日,撤消杜尔伯特旗,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富余正洁寺,蒙古名为“乌勒木吉·特古斯·巴雅斯古朗图·查干黑德”,俗称大庙。蒙古语简称“和硕黑德”,即“旗寺”之意。富余正洁寺是杜尔伯特草原群庙之首,根据参加1984年9月5日召开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首届喇嘛代表大会的12名喇嘛的回忆,富余正洁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与旗寺始终与王府相伴随。旗寺最初建于多克多尔山东麓的乎钦艾勒,即现在的马场屯附近,当时旗王府也在多克多尔山附近。后来,旗王府迁到新店林场北岗,称贝子府,旗寺也随迁到离王府西南15华里的沙岗上;后,旗王府于咸丰年间迁到巴彦查干屯,旗寺也展转迁到离旗王府十八里的乌勒吉特和莫屯。整个乌勒吉特和莫屯,以富余正洁寺为中心,形成了一组庙宇群。由一寺、二塔、二仓、六庙组成,一寺就是富余正洁寺,简称旗寺;二塔是舍利塔和迭日额赫塔;二仓是喇嘛仓和佛仓;六庙是活佛庙、千佛庙、蒙和玛尼庙、三努图克庙、五努图克庙、七努图克庙。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富余正洁寺位于庙宇中央,是群庙之核心,独门独院,座北朝南,东西宽60米。南北长120米,占地7200平方米。正殿是两层阁楼,廊檐式建筑,前廊有四个朱红大圆柱。阁内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阿尤希、阿日亚宝勒等佛像。左右两厢各有殿。正殿前有三个台阶,每阶三十三级,共九十九级。台阶两侧是两个大理石石雕狮。庙大门是穿堂殿,为四大天王庙,与其他庙不同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脚下,都踩有一个鬼怪形之物。大门通至正殿是青砖铺路,就在这路中间,即庭院中央,有座藏式白塔,玲珑秀丽,院内东南、西北两角,各有一座法轮阁,大门两侧和东西院墙偏北方向各有一个小角门。院内植有青松翠柏,十分幽静。大门外对着正门还有一幢彩绘影壁。影壁前耸立一根高大的旗杆,旗杆两侧一松一柏,至今仍存。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时,以破除迷信为由,除富余正洁寺主殿外,其他所有庙宇及墙垣全部拆除。1968年,巴彦查干公社革命委员会,将仅存的旗寺主殿拆毁,用其砖瓦、木料建筑了公社办公室。

杜尔伯特旗旗寺,全旗诸庙之首,所有的努图克庙、屯庙、家庙都隶属于旗寺。喇嘛的调配、晋升、庙务管理都由旗寺负责处理。旗寺最高长官是转世活佛,旗寺活佛,属于章嘉呼图克图之下的六大呼图克图之一的阿嘉呼图克图的转世,所以人们称活佛为阿嘉喇嘛或喇嘛阿嘉。杜尔伯特草原寺庙的活佛,分三个等级。最高活佛人们称阿嘉喇嘛或喇嘛阿嘉。其次是得德喇嘛,再次的希热图喇嘛。以上三级活佛都是转世活佛。旗寺的阿嘉喇嘛共转七世;得德喇嘛共转三世;希热图喇嘛共转三世。活佛以下,大喇嘛为长,大喇嘛是整个旗寺的庙务总管,富余正洁寺共有8任大喇嘛。大喇嘛下有葛布黑喇嘛、德木赤喇嘛、常斯达喇嘛、翁斯达喇嘛、改松嘎喇嘛、翁斯达喇嘛、遂宾喇嘛、涅日巴喇嘛、第泊喇嘛、高尼尔喇嘛、绍仁喇嘛、劳奔喇嘛,余下为普通喇嘛。以上职务名称都是藏语借词,经过长期使用后,受杜尔伯特方言影响,原来的语音发生了变异。富余正洁寺,兴盛时喇嘛人数曾达500多人。喇嘛在寺庙里的主要活动是诵经。富余正洁寺的经卷是蒙文的,有两千多函。旗寺每年有八次大型经会,诵经九十天,每年正月初七、六月十四日,还要举行“查玛”会。此外有的喇嘛还要到附近的村屯老百姓家去念太平经,为亡人超度,祭敖包、给病人作“查莫勒”(类似占卜)等等。

2.衍福寺

衍福寺是郭尔罗斯后旗旗寺。蒙古科尔沁部酋长奎蒙克塔斯哈喇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于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为了辅佐正统蒙古大汗大赉孙,从呼伦贝尔故地与大汗同时向东迁徙,越过兴安岭,到达辽河上游及松花江、嫩江流域并占据为游牧地。其孙乌巴什占据了嫩江下游两岸及第二松花江下游左畔地区,即古代豁罗剌思部的游牧地,所以,始称所部为郭尔罗斯部。乌巴什孙固木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被封为扎萨克辅国公,统领郭尔罗斯部。1648年(清顺治五年)郭尔罗斯部分为郭尔罗斯前旗和郭尔罗斯后旗,固木掌郭尔罗斯前旗,为扎萨克辅国公,其兄布木巴掌郭尔罗斯后旗,为扎萨克镇国公。民国元年郭尔罗斯后旗归黑龙江管辖。1956年4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郭尔罗斯后旗改为肇源县。

衍福寺,也叫广福寺,蒙古语称“布彦尼巴达拉古鲁克济黑德”。位于现在是黑龙江省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清政府为叙前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布木巴孙安达什里,敕封修建衍福寺。衍福寺,坐落于嫩江下游东畔五华里处。庙庭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共占地6000平方米。正殿为二层楼阁,共9间,略呈方形,庙门右侧为楼梯,通向二楼,可以观赏寺庙全景。正殿内有八根朱红盘龙大柱,直贯楼顶。庙门外是檐廊,门两边各有四扇园窗,古朴典雅。正殿左右各有一间转轮塔,供信徒们转法轮。东厢殿是5间关帝庙。左厢殿是3间藏经殿。全寺2000部经卷全在这里上架储存。山门是四大天王殿,由山门通往正殿的通道正中央,有一座小钟楼,中间挂一铸铁大钟,上面铸有捐资人员名单。庙庭外东侧,10间土平房是喇嘛居宅,西侧10间土平房是喇嘛的膳房和仓库。庙庭外东北角,有一座小庙叫四楞庙,为鬼庙,供奉以阎王为首的十八层地狱塑像。庭院外面北角有一个独立的小院,是旗寺活佛庙,正殿3间,是活佛诵经膜顶的场所,东厢房2间是活佛侍从的住房,在这里料理活佛的生活事务。衍福寺,活佛共转七世,驻寺喇嘛为80人。活佛庙后院有两座3丈高的舍利塔,是存放活佛和有名望喇嘛骨灰之处。1948年12月25日,衍福寺被烧毁。

走出衍福寺大门,门两侧是两座喇嘛塔,现在仍然存在。人们俗称双塔。塔由塔刹、塔身、宝盖三部分组成。塔高15米。塔刹由光珠、全日、新月、宝盖构成。塔身覆钵部分,有八个兽头装饰,南向有龛门,门边有砖刻彩绘图案,东塔是“飞舞双龙”,西塔是“莲花蔓草”。覆钵下雕有梵文的阶梯台座。基座的图案是“双狮护光珠”造型殊异。双塔前正中是一堵长16米、高5米、宽0.9米的影壁,影壁两面正中分别有“海马朝云”、“二龙戏珠”图案,四角有“蔓草花纹”角饰。这是黑龙江省唯一幸存的喇嘛塔。影壁前有两根大旗杆,风薄铜的宝顶。悬挂经幡,十分威严。

3.全禧平安寺

全禧平安寺是扎赉特(泰赉)蒙古部的旗寺。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与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同宗。奎蒙克有子二,长子博第达喇,次子诺们达喇。博第达喇季子阿敏,分牧于嫩江中游西畔的嫩江支流罕达罕河、绰尔河、呼尔达河流域。始号所部为扎赉特部。这是奎蒙克塔斯哈喇所属最北边的游牧地。阿敏子蒙衮,于1624年(天命九年)随科尔沁台吉奥巴降后金,赐号达尔罕和硕齐。1634年(天聪八年)卒。1648年(顺治五年)叙功追封固山贝子,改扎赉特部为扎赉特旗建制,蒙衮子色棱始领扎萨克固山贝子。“雍正十年(1732年)色棱曾孙特古斯以击贼额尔德尼昭功,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自蒙衮1648年(顺治五年)追封贝子至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共12世,期间袭贝子者3次,晋贝勒并袭贝勒者6次,晋郡王并袭郡王者3次,加蒙衮初封共13次。民国六年,在扎赉特旗境内建立了泰赉县,实行旗县分治,蒙民按其居住地域,分别归属扎赉特旗与泰赉县。泰赉县的扎赉特部蒙古人归黑龙江管理,因原扎赉特旗的旗寺始建在泰赉县境内,我们一并介绍。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安抚扎赉特部,与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一样,朝廷敕建全禧平安寺。全禧平安寺,蒙古名“特古斯·白雅斯古朗图·阿木古朗黑得”。位于现黑龙江省泰赉县胜利蒙古族乡黑帝庙村。是当时扎赉特旗旗寺,全旗之首庙。

全禧平安寺,座北朝南,自成院落。东西宽50米,南北长100米,共占地5000平方米,有200多名喇嘛。院内有一幢大佛殿,共81间,略呈方形,前侧正面为二层楼阁,后身凸起为三层楼阁。从殿前仰望,呈从底向高逐渐升高之势。殿脊中央有一个象征佛教的镏金宝葫芦顶,远远望去,闪闪发光。殿内有八个朱红大柱直通楼顶。半圆形殿门,镶有两个大铜环,殿前是檐式门廊,庙门两旁的圆形窗,嵌有方格木棱,古色古香,十分典雅。正殿后边,有一座三丈高的古塔。庭院东西侧墙各有一个小脚门,山门两侧也各有一个小脚门。与其他庙宇的不同之处是山门殿内,没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其他佛像。庙堂以释迦牟尼为首,供奉三百多尊塑像和100多张挂像,其中铜铸佛像100多尊。各种佛器应有尽有,其中有一盏大“珠兰”(佛灯)可盛100斤油,日夜长明。庙北半华里处和庙西三华里处有两座敖包,每年的5月7日为敖包祭日。每年有四次大型庙会。4月7日至15日为太平经会,6月15日至7月末为玉日乃呼日勒,8月9日至13日仍为太平经会,12月27~30日为辞旧迎新经会。除此之外还有些临时的庙会以及芒金呼日勒,即每天的晨读。1932年因匪患全禧平安寺被烧毁,1939年扎赉特旗巴岱庙宝音都仍活佛被派到全禧平安寺当达喇嘛,在原庙址东墙外重修旗寺,新建的全禧平安寺21间殿堂,庙庭也仅有3000多平方米,喇嘛人数只剩40人。新建的全禧平安寺,于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中被拆毁。

4.大智寺

大智寺是依克明安旗的旗寺。依克明安是西部卫拉特(也叫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巴桑的姓氏,汉译为“大千户”。清朝时,卫拉特是西部蒙古的总称,由四部蒙古人组成。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一直与清政府对抗,史称准噶尔之乱。清政府多次征讨,加上卫拉特上层内部的争权夺位,使整个卫拉特地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阿睦尔撒纳勾结沙俄,继续与清朝对抗,并谋据伊犁自立,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兵败,逃至沙俄。游牧于塔密尔流域的准噶尔依克明安台吉,依克明安氏巴桑与准噶尔可尔努特台吉,绰罗斯氏阿卜达什及克什克特等未从阿睦尔撒纳,并驰到科布多报军情。朝廷以巴桑、阿卜达什非辉特部,且无叛逆,命定边右副将军车布登扎布,将他们迁徙到呼伦贝尔,由管旗章京端多卜护往,从塔密尔河出发,沿途经土谢图汗牧地和车臣汗部,溯克鲁伦河南岸,进入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呼伦贝尔驻牧。秋后,巴桑、阿卜达什对呼伦贝尔驻牧地不十分满意,因此,朝廷决定再次迁徙,将他们迁到通肯、乌裕尔河流域。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黑龙江将军派人去呼伦贝尔迎接。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到达乌裕尔河流域两岸,清廷命巴桑、阿卜达什所属部众编为一旗,称依克明安旗,归黑龙江将军节制。1948年撤消依克明安旗,地域的属民划入黑龙江省富裕县。

阿布达什到达乌裕尔河流域后,在大泉子附近建立了游动的扎萨克府,经本部的活佛指点,在大泉子西侧坎下修建了一座喇嘛庙,蒙古语叫“依和莫日根苏穆”,汉语为“大智寺”,大智寺最初的规模很小,喇嘛人数也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依克明安旗的另一个寺庙—明安召并入大智寺。1928年,在大泉子东北一华里处选新址重修大智寺。从修的大智寺是综合性的大院,由宽200米,长400米的4米高的土垡墙包围,占地约80000平方米,院墙开南大门(山门)和北小门。大智寺的正殿座落在南北两个门的轴线靠北处,是底座高于地面1、67米,宽20米,长40米,是砖木和石灰结构的,青砖墙外刷有白灰的仿臧式二层建筑,庙顶四角各有一个一米左右的臧式镏金塔柱。正殿内包括供佛堂、诵经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正殿的前殿是四大金刚殿;正殿的后面是宗喀巴庙。从四大金刚殿的左右各有一两米高的土护墙延伸出去呈长方形把大智寺、金刚庙和宗喀巴庙包围起来,占地约5000平方米。护墙外的东侧偏南是召根仓(全庙后勤生活管理处)、西侧偏北是葛根仓(活佛生活管理处)、东南角有一口水井,正殿护墙外的其余地方建有喇嘛们的住宅,每位喇嘛都有单独的住宅。山门外两侧各竖有一根10米高的经杆,顶端是金黄色的铜帽,两杆之间横挂“佛光普照,普渡众生”的经文。大智寺正殿的门上悬挂着兰底金字用蒙古文、满文、汉文书写的“大智寺”的匾额,是民国大总统亲笔书赠。另外,院墙外正对着北小门的哲喇嘛庙一座,院墙外东北角的关帝庙一座和西南方向一华里处的龙王庙也是大智寺的附属建筑。围绕着大智寺有一条供转庙者行走的小毛道,半径大约在230米左右,蒙古语叫“高若”,在高若上每隔百余米有一砖石堆或丁香树,高若就是庙宇与外界的分界线。

大智寺最高首领为活佛。活佛共转七世。活佛以下为西热图喇嘛、达喇嘛、德木齐、第泊、常斯达、依和葛斯贵、巴嘎葛斯贵、依赫翁斯达、巴嘎翁斯达、盖松嘎、尼日巴、高尼日、扎玛,以下为普通喇嘛。据1940年统计,大智寺共有喇嘛55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喇嘛教的腐败与退化现象,旗扎萨克为大智寺规定了《暂行喇嘛庙管理办法》和《依克明安旗大智寺庙规》。大智寺共供奉佛像101尊。其中铜质37尊,石质1尊,药质5尊,土质11尊,绘画47幅;共藏经188部;有钹、立鼓、锣、铙、海螺、小钹、经铃、酒盅、经壶、唢呐、大喇叭、小喇叭等法器32对,质地有铜、皮木结合、贝和紫铜。大智寺的喇嘛,除每日上香敬佛,正常诵经外,每年还有十六次佛事祭奠活动,共43天。

以上四个寺庙是黑龙江省蒙旗的四个旗寺,如今除了衍福寺双塔外,其他已荡然无存,根据史料和健在的喇嘛及老者的记忆,整理出旗寺概貌,期对宗教的整体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