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查干浩特古城

查干浩特古城址位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现属罕苏木查干浩特嘎查管辖,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查干浩特古城址已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查干浩特,意为白色的城池。该遗址由东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遗址等几部分组成。总面积69万平方米。它利用棋盘山作为天然屏障,在两座山峰之间的山坳处采用夯筑城墙,中心辟有宽10米的白城南门。

白城的内城建以宫殿。中央宫殿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四周环以配殿,形成众星拱月式的格局。在白城外城和内城共发现24块不同形状和规格的柱础石,全部采用白色花岗岩制造,柱础正面和立面均经过磨刻或凿刻处理。城中出土有绿、黄色琉璃龙鳞纹残砖、绿釉筒瓦、高足杯、银锭等一批重要文物,充分显示出主人的权位之高。

(二)

查干浩特(白城)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尔林丹汗(蒙名力克登可汗)的京都。目前学术界认为该城始建于辽并沿用到明代末期。白城在明代晚期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在罕苏木境内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据文献记载,白城是林丹汗时期建筑的都城。察哈尔传至林丹汗时期,政治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其版图“东起辽东,西至河套”,号称“四十万蒙古国主”,成为蒙古诸汗中势力最大的可汗。明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进攻察哈尔部,三年以后攻入林丹汗都城,俘虏林丹汗之子额哲,察哈尔部从此归属后金,白城至此废弃(林丹汗离开后,都城起火,宫殿焚毁)。由于额哲在后金大军攻城之时便弃城投降,使城内其它建筑和城墙未遭破坏,得以保留。

(三)

白城是这一带的中心城市,城址规模宏大,城内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城分内外两重,呈“回”字形布局,城郭东西长而南北短。外城平面为长方形,东北和西北角筑有角楼,并且辟有南北两座城门。南城墙的东西两侧局部利用了东西棋盘山作为天然屏障,并且沿山脊底凹处或缓坡地带修筑了石城墙,在两座山峰之间的山空处采用夯筑城墙。在山的阳坡、山顶西侧和山阴坡分布着4座大型殿基址。在山脊西部的岩石上,一些危险区段均凿有圆形孔洞,总计24个,推测当时可能插有栏杆,以防滑坠。外城内遗迹分布,主要有石块垒砌的小型房址,横竖排列有序。地表上还散布一些石臼,似是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平民住宅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较大的建筑址共发现五处,多孤立地分布在城的各个地段。

内城位于外城的中部,城墙高大规整,防御设施完备。城墙址为正方形,保存较为完整,局部地段仍壁立如削,连城墙顶部马道上的铺路卵石仍完整的保存着。城内最大的宫殿建筑位于后部中心。在城内东南角,有一处大型院落,开北门,院落中间筑一高大的方形夯土台,保存较好。出土文物有白色花岗岩柱础,琉璃板瓦,琉璃狮,虎瓦当,龙头建筑构件,缠枝牡丹纹、莲纹、蕉叶纹调转构件,石臼,石碾子等生活用具。西白城位于白城外城西侧中部,城址平面为长方形,由两重城相套组成。东白城位于白城东部偏北2公里处,城垣建立在平坦的草原上,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辟有东、西、南三座城门。

白城遗址附近共发现3处村落遗址,均分布着成排的房址。在白城北部的阿巴嘎山坡上,分布着大片的墓葬群及阿巴嘎山祭祀遗址等多处遗迹,且保存较好。这些均对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据民间传说,林丹汗皇城原在阿巴嘎哈日山北边,后来迁到查干浩特。

2009年7月,经专家研讨确认:在阿旗根丕庙一喇嘛手里发现的14首乐曲《牧马歌》、《诚感辞》、《骏马》、《善哉行》等为查干浩特宫廷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