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星期五

维吾尔民族的形成及察合台汗国后裔的融合

维吾尔族在古代又写作袁纥、韦纥、乌护等,其汉意为“同盟互助”或“联合团结”。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系北方铁勒各部中的一支。游牧于漠北的韦纥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因不堪忍受突厥的奴役和剥削,联合铁勒中的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同盟,总称回纥,并建牙于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上。公元628年,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汗国,回纥为汗国的属部。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联合各部,配合唐朝军队,灭亡薛延陀汗国,遣使入唐朝表示愿意归属,并请设置官吏。唐太宗亲自到今甘肃灵武县接受回纥的要求。公元647年,唐朝政府的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吐迷度死后,其子婆闰继位,在参加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中,协助唐朝收复北庭,进兵伊犁河流域。

公元682年受后东突厥汗国统治。公元742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杀了后突厥乌苏来施可汗、白眉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公元745年,骨力裴罗遣使唐朝,唐玄宗封其为骨咄禄毗伽怀仁可汗。历代回纥可汗向唐朝称臣,接受册封,唐先后将宁国、咸安、太和诸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回纥曾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在西域帮助唐朝抗击吐蕃。公元788年,将“回纥”改称为“回鹘”。公元836-840年间,因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回鹘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叛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军队攻破汗国都城喀喇巴刺孙。随着最后一位可汗的身亡,回纥汗国政权覆灭。此后,回鹘人或南迁或西迁。一部分南迁的回鹘人最终融入到中原的汉民族之中。另有一些南迁的回鹘人东走投奔室韦,最终融合到契丹人当中。西迁的回鹘人,一支进入河西走廊,后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一支到了天山北麓即今吉木萨尔一带,他们与早先活动于此的同族人会合,在今吐鲁番建立了西州(或高昌)畏兀儿政权。其中一部分回鹘人随回纥汗国王子庞特勤越过天山进入塔里木盆地,在葱岭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到蒙元时期,喀喇汗王朝虽已肢解,但其中仍有回鹘聚居,因多年被异族国家征服统治,有的居民已经皈依伊斯兰教。高昌(今吐鲁番地地区)回鹘亦都护国则一直维持其半独立附属国地位,仍然信仰佛教,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成吉思汗和大蒙古帝国的统治者视其为畏兀儿的嫡系或正宗,史料称“畏兀儿”, 而此处非指民族意义上的所有回鹘或维吾尔民族。

至1209年,成吉思汗多次打败金朝军队,大体上已经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族。根据周边形势的变化,高昌畏兀儿的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顺应历史顺应民意,毅然率领属众趁机起兵袭杀西辽驻高昌的西辽镇守官员,断绝了与西辽的联系。1210年亦都护主动遣使晋见成吉思汗,表示愿意率部众为大蒙古帝国的臣仆。1211年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亲赴克鲁伦河畔拜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喜,封高昌畏兀儿亦都护为其第五子,还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他为妻。1219年,亦都护率领畏兀儿军队,参加大蒙古军队西征有功得到成吉思汗的青睐。成吉思汗将自己开拓的辽阔疆域分封给诸子时,畏兀儿亦都护原有高昌地区辖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机构和统治政权形式基本保留下来,并直隶中央政府管理,允许高昌王继续使用亦都护称号,其首都为哈喇和卓。大蒙古帝国及其后的元朝政府只派一名“达鲁花赤”进行监督。

畏兀儿亦都护主动降服大蒙古后,曾参加西征、灭金及征服西夏之战斗,先后转战四川盆地、长江流域和西藏高原等地,广泛的军事活动加强了畏兀儿在蒙、元时期的地位,许多畏兀儿人被留驻成为征服地的达鲁花赤或获得征服地封地、属民,或官至政府要职。参加蒙古大汗征战的除畏兀儿外,还有哈刺鲁、突厥蛮人、喀什哈耳人、库车人组成的军队。1246年,大蒙古国第三代大汗贵由死后,由于汗位继承的争执,形成了窝阔台和拖雷两大系的汗位之争。畏兀儿亦都护在这场纷争中站到了窝阔台系一边。1251年,拖雷长子蒙哥执政后,严厉清洗政敌,亦都护萨伦的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之子)被处死。从此,高昌畏兀儿国逐渐失去昔日地位,不再拥有统辖原疆域的权力,亦都护空有其名。同时,蒙元政府在别失八里设置行尚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管辖天山南北和中亚地区,又在中枢设畏兀儿令史官职,专管畏兀儿地区与中央政府间的公文往来。

察合台汗国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统治使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强制性地走向一体化。公元1347年,察合台汗国在激烈的内外矛盾中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广大中亚绿洲城镇地区后来演化为帖木儿帝国,东部的西域诸地则以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尔为首组成了东察合台治国。

东察合台汗国形成时的两个世纪以前,喀喇汗王朝的布格拉汗家族灭于西辽。13世纪下半叶,畏兀儿两部分政治势力均退出当地政治舞台,代之而起的是蒙古杜格拉特(史籍称朵豁剌惕、“朵豁剌”、“吐火罗”或“睹货逻”部落, 人数达到10万人。察合台汗国初建时,成吉思汗将部分朵豁剌惕人赐给了察合台。详见博文《朵豁剌惕部落》)家族受察合台分封,其首领乌尔土布在塔里木盆地以西、以南对畏兀儿进行实际统治。这个家族后来又分化为布拉吉和阿尔西丁两支势力,秃黑鲁·帖木尔可汗及其子叶里亚思曾得到这新的两大家族集团的支持和拥戴。前者是世俗力量,后者是一支宗教力量。由于高昌亦都护政权的衰亡,这时整个天山南部地区尽在这两支势力的掌控之下。

据史料记载,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执掌西域各地事务的蒙古东察合台汗国后裔与中原明、清诸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商贸往来频繁。这些察合台后裔皆自称臣属,朝贡不断。明朝中央政府于1406年在今哈密地区设置了一个“哈密卫”,管理当地的军政事宜,维持中西商贸通道的安全,而西域的其他各地事实上都为蒙古察合台汗后裔所辖。公元1506-1521年,哈密卫为东察合台汗国兼并。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的密切关系对后来清朝政府对新疆形成统一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察合台汗国统辖地区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居地。根据政治需要,汗国君主对伊斯兰教先是采取利用策略,历史发展到了秃黑鲁·帖木尔这样一个有作为的可汗时期,中兴察合台汗国,曾统一东西两部,除凭借武力震慑外,还借用宗教这一精神手段加强对本国的统治。同时,作为蒙古统治者他自己也于1353年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并在全汗国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在他的强迫下,其他蒙古族宗王和族人部属仅在今霍城县就有16万人集体皈依了伊斯兰教。此外,如前所术长期生活在南疆地区的杜格拉特家族蒙古人及其属民10万人,几乎全部皈依了伊斯兰教,逐渐融合到维吾尔民族当中。

蒙古杜格拉特家族的阿尔西丁和卓,在秃黑鲁·帖木尔可汗支持下,带领名为“库车伊斯兰社团”的传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变信仰,接受伊斯兰教。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举行了暴动。秃黑鲁·帖木尔可汗很快派兵镇压了暴动。“库车伊斯兰社团”乘机对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残酷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破坏。他们强迫佛教徒接受伊斯兰教,对抗拒者则大肆屠杀,迫使佛教徒被迫加入伊斯兰教。他们拆毁佛教寺院,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库车佛教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

秃黑鲁·帖木尔汗后裔都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统治和进行扩张的工具。黑的儿火者汗在执政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吐鲁番的“圣战”。在攻占吐鲁番后,狂热的伊斯兰士兵对佛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彻底破坏。继黑的儿火者汗之后的穆罕默德汗是一个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教推行者。据《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记载,穆罕默德汗规定,所有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带上“缠头巾”,违者严加惩处。惩罚措施极其严厉,包括用马掌铁钉入违者的头颅骨。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在这种严刑厉法的逼迫下,最后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逐渐融合到维吾尔等民族当中去了。(详见博文《察合台后裔的叶尔羌汗国及其历史概要》)

清朝初期,维吾尔民族主要聚居于南疆地区,大部分集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及和田三个地方。当初人口约25-28万,同一时期的准噶尔蒙古人口约65-67万人。再过了70年即公元1830年前后,维吾尔人口已经翻了一番多,达到58万多人;而准噶尔蒙古人则因战乱、瘟疫等天灾人祸减少了60余万,实际人数不到几万人了。到清末时,维吾尔族人口增长了五六倍,分布区域逐渐扩大,达到了150万人。

清朝统一新疆之前,准噶尔蒙古人就曾将一部分维吾尔民族迁至伊犁种地。清朝统一新疆后,为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自公元1760年起,有组织地从南疆、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大批维吾尔族居民迁至伊犁屯田。至公元1768年,共向伊犁地区迁移维吾尔人6383户,分布于海努克、哈什、博罗布尔噶苏、济尔噶朗、尼勒克等13处种地纳粮。后来,人们称迁往伊犁的维吾尔人为“塔兰奇”,准噶尔蒙古语意为“种庄稼人”。直到公元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民族识别,人们才重新认定塔兰奇是维吾尔民族的一部分。由于大批的维吾尔人迁往伊犁,伊犁地区逐渐成为维吾尔民族居民的聚居区。随着农业的开发和社会发展,在北疆地区定居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甚至在阜康、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等偏远地区也有不少维吾尔居民在此劳作生息,到清末时已形成了现代维吾尔民族,成为新疆名符其实的主体民族。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