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成吉思汗,不仅创建有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也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
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这并非危言耸听。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4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
目前考古专家对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的有3个地点。一是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
1256年,忽必烈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建立宫城。历时三年,命名为“上都”并设立官职、驿站。踏上内蒙古正蓝旗东的元上都遗址,断垣残壁历历可见,遥想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制,两都巡幸那浩浩汤汤的场景似乎还能寻些痕迹。但作为真正的元上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根据史料记载,排场浩大的两都巡幸是既有陆驿可走,又有水驿可行。而正蓝旗元上都却是没有水驿的。
在史书和元朝笔记等史料中大量提到“上都避暑”一事。《至正直记》中记载:元上都有三个明显地理地貌环境特征:一是马粪多。二是地极高,甚寒,距离大都一千里。对于这两个特征,正蓝旗上都都不符合。上都“马粪多”,说明上都地区圈养了很多马,但经实地勘察,内蒙古正蓝旗北的元上都是没有的。正蓝旗上都属平原,夏季也不寒冷飘雪。其气候和大都不相上下。不符合“地极高,甚寒”。
在《元史》中也提到了两都距离之远:庚寅,敕京师顺州至开平置六驿。六驿也就是现在的300公里,远非千里之遥。实际上,史书中记载的大都到真正的上都距离为50程,也就是2500公里。和北京到阿拉善的距离大体相同。
既然正蓝旗上都存在这么多的疑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上都?查阅《元史》,上面明确记载着其他两处“上都”,也就是今天的长安和固原。但这两处“上都”也没有水驿通往大都,并且与史籍中关于上都地理地貌环境的说法更是相差甚远。
在元史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记载:“中统元年,世祖迁都中兴。”中兴即西夏。是否是在暗示,1260年,世祖忽必烈将元上都设在了西夏。
如果说,上述三处元上都都被认定是假的,那么真的元上都又在何处?元朝历史的记载或是简单、或是错误、或是撰史者有意遮掩历史真相,使得这段历史纷繁复杂,假象丛生。但只要仔细推敲,还是可以找出成吉思汗陵的蛛丝马迹。
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有人认为,元上都就在贺兰山。这是揭开成吉思汗墓的一个前奏,也是佐证成吉思汗就葬在贺兰山。在考察中,人们找到了108座庙遗址。这与元上都被称为“108庙”非常吻合。
经过不断考证,贺兰山的地理环境和都城遗址与《元史》中提到的上都巡幸和上都避暑中的“上都”十分吻合,通过实地勘察,在贺兰山南北山麓广大的区域里,发现了元朝上都城、太祖庙、黄金大帐、起辇谷和庞大的军马场、水驿码头等遗址。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
从陵墓的布局看,上都并不仅仅是一座孤城,而是一个广大的区域,其中的上都城遗址在贺兰山南北两侧,都城南北长约5公里。这里有东西花园、方塔寺群、一线天和巨石阵。下面有一深潭,潭旁人工用青石块砌成一条巨大青龙,此龙作腾飞状。左侧卧一白虎(山形天然如白虎,稍加修饰),大有藏龙卧虎之意境。
从残留的遗址中可以发现:南岸有建筑台基十余处,其中最大的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8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最小的台面长20余米,前后宽10米,高出地面8米,其余台地在5米至15米左右,台基前端均用块石砌成直壁,后端紧靠山壁,地表较平坦,但很少见砖瓦。在靠近南岸的几处台地下方50米至100米远的地方有十余处房基,平面呈长方形,以双行块石砌成,面积大小不一,一般约15平方米左右。
北岸的遗址由三组建筑台地组成:第一组台地为上、下两层,下层南北长100米左右,高出地面约30米。第二组台地位于第一组台地之北,修筑在沿山长200米的山坡上,自下而上共四层,高出地面100米左右,每层台面前后约60米。即上都大小安阁遗址。第三组台地位于第二组台地东北200米,沿山筑有三处平台,与前两组不同的是台面较小,各自单一。这组台地每层前端也是用块石砌成直壁,并在每层台地的正中或两侧修有石砌的阶梯,可以通行。在这些台地东下方的平地上,有房基20余处,也同样是用双行石块砌成,墙基高出地面30厘米-70厘米,呈长方形,排列较有秩序。房基四周没有砖瓦,但发现有卵石铺成的小径痕迹。
从这里发现的文物看,与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的文物有相同之处,大小安阁遗址如果复原的话,如同西藏的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一些史料记载,受西藏八思巴国师的影响,上都城具有明显的西藏风格。
元代诗人笔下,都把大安阁当成元上都的象征,如“大安御阁势岧亭,华阙中天壮上京。”“大安阁是广寒宫,尺五青天八面风。”大安阁和小安阁是砖木建筑,其它行署衙门都是毡房。元人郑思肖对元上都的描述:“四时雨雪,人咸作土窑居宿。北去竟无屋宇,毡帐铺架作房”,大体符合贺兰山元上都都城特有的人文地理风貌。
此外,上都皇城中的草地四周筑有围墙。《史集》中记载,忽必烈时常在围墙内纵马追逐麋鹿,消遣娱乐。考察中王景武发现,在上都遗址中这个狩猎场有近百平方公里,现在依然能看到当年狩猎场的格局。
像这样的发现,王景武说,在贺兰山中可以找到许多和史书记载相吻合的地方。比如忽必烈大帐遗址、200多口饮马水井和大片马圈遗址。根据马圈大小可以推断,在这里放养的战马达到近万匹。虽然已过近800年,但现在马圈内仍有厚达近一米左右的马粪堆。但在贺兰山元上都发现的马粪堆与元代《至正直记》对上都的描写很吻合。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隐藏贺兰山上都呢?为什么贺兰山上都从未在《元史》等一些史书中明确提出?这里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翻阅《元史》,可以看到,其中曾记载着文宗时期的一个史实,也许会给我们一个重要提示:戊辰,奎章阁以纂修经世大典,请从翰林国史取脱卜赤颜一书以纪太祖以来事迹,诏以命翰林学士承旨押不花、塔失海牙。押不花言:“脱卜赤颜事关密禁,非可令外人传写,臣等不敢奉诏。”
可见元代各朝实录被禁止传阅,以至元史中有很多东西失传,包括贺兰山上都被隐蔽起来。而以后根据并不全的元实录撰写的《元史》中也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再加之翻译的原因,问题就更多了。
另外,《元史》的版本流传也使一些历史真相掩盖起来。《元史》最早的版本是洪武三年刻本。到了清代,乾隆四年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对辽、金、元三史译名进行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殿本的木板,重新刷印。道光四年,又对元史做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这是道光本。道光本对元史的任意改动很大。由于这个原因,贺兰山上都的秘密就更加不为人知了。
同时对《元史》中出现的斡耳朵、行宫、行帐、山陵等词其背后的含义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些词就是陵墓的意思。而且直指贺兰山。
(1)戊申,车驾还自上都。癸丑,上都斡耳朵成,用钞九千余锭。(2)秋七月甲辰,车驾发上都,禁车骑践民禾。……增给太祖四大斡耳朵岁赐银二百锭、钞八千锭。(3)夏六月,谒太祖行宫,祭旗鼓,复会于怯鲁连之地,还幸月儿灭怯土。(4)十二月戊午,大赦天下。以帖哥紬、阔阔术等掌帑藏;孛阑合剌孙掌斡脱;阿忽察掌祭祀、医巫、卜筮,阿剌不花副之。诸王合剌薨。以只儿斡带掌传驿所需,孛鲁合掌必阇赤写发宣诏及诸色目官职。徙诸匠五百户修行宫。(5)丙寅,以太祖四大行帐世留朔方不迁者,其马驼孳畜多死损,发钞万锭,命内史府市以给之。(6)文宗二癸巳,帝至上都。乙未,赐护守大行皇帝山陵官、御史大夫孛罗等钞有差。
“上都斡耳朵成”不是指上都修建的宫殿,而是指皇帝的陵墓建设。下面的“行宫”也是指皇帝陵墓。如“诸王合剌薨”与“五百户修行宫”又有怎样的关系?一个蒙古王爷去世,为什么要修行宫呢?这是说不通的,但是如果把“行宫”理解为“陵墓”这就通顺了。这里的行帐也是指帝陵,朔方即今西夏。从这条史料看可知贺兰山确实存在蒙古皇帝陵。
据元史记载,1327年,也就是成吉思汗逝世100周年,元泰帝贺兰山及诸行宫,为成吉思汗举行了百年大典。说明成吉思汗陵就在贺兰山,这里的“行宫”便是指帝陵。否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举行百年大典要在贺兰山举行。
发现忽必烈陵
史料记载,皇帝两都巡幸时在上都祭祀修建陵墓,可知贺兰山上都附近有蒙元陵墓群。从遗址周围的环境和遗址中发现的文物遗址来看,基本肯定是世祖忽必烈之陵,在陵旁有一个山一样的大型敖包。大敖包下有十个小敖包。这是典型的帝陵敖包。陵区建筑面积数万平方米。
在陵区内有三座宝塔,塔周围有大批佛殿庙宇。在百寺口附近,有100多座庙宇遗址,在百寺口双塔西侧有62个小灵塔遗址,在山中方塔区域有46个小灵塔遗址,这些灵塔的造型具有明显的西藏喇嘛教风格。
史料记载,受藏传佛教影响,元朝国师八思巴在元上都建转世坛城。
经过探寻找到了转世坛城遗址,其前有一碑亭遗址,再向前是一牌楼遗址,两侧是宫殿遗址。如今在遗址中,还可以见到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很短的八思巴文。向左前方是大批宫殿遗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占据整个崮地,崮地下面有一深潭,这是陵区周围的水源地。像这样的帝陵有九座,在忽必烈陵区有陪葬墓数十座,没有坟头,没有碑记,这与传说相吻合。
为什么可以肯定它就是忽必烈的陵墓呢?从陵墓的整个风格上而言,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有转世坛城,在62个小灵塔的基座上还有八思巴文。史料记载,在八思巴死后,忽必烈对藏佛疏远。
在北岸的山坡上,耸立着相距百米左右的两座古塔。1986年,文物部门对双塔进行重修时,在塔的顶部发现两幅元代“唐卡”画佛、元代“中通宝钞”纸币、“大朝通宝”铜币等文物,其中有泥塑两面多臂欢喜佛一尊,头戴尖顶帽的喇嘛教铜坐佛一尊,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鉴定,属于典型的元代雕塑风格。经文物部门对塔顶中心柱取木样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距现在800年左右,其时间大致在西夏晚期。
据《元史·泰定帝纪》载: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五月,元帝“修佛事于贺兰山及诸行宫”。文献记载与塔顶存放的元代文物得到了充分印证。忽必烈陵的发现,对印证成吉思汗墓就在贺兰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史》是这样记载忽必烈陵的位置的: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崩于紫檀殿。葬起辇谷,从诸帝陵。由此可知,忽必烈与成吉思汗同葬起辇谷。起辇谷有一个帝陵群。我们在贺兰山脚下还依稀能看到一条人工开凿的古车道,
沿着山脚绵绵数十公里,可谓工程浩大。这条路是起辇谷的辇道,可以推断这是专门为祭祀成吉思汗而修的古道。这条路从贺兰山东边的山边一直修到南边。
《黑水故城》中也谈到:筑城当黑水,想象赫连时。用力疲蒸土,劳心校入锥。一朝归辇榖,千载穴狐狸。斗绝谁过此?惟增谪戍悲。归辇榖在黑水城即贺兰山上都附近。这是真正的起辇谷所在。可见成吉思汗陵在贺兰山上都附近。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是在进兵西夏,攻破朵儿蔑该成,死于其时其地。但这个记载简单,没有指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这并非是《秘史》作者的疏漏,这和元朝皇家实行的密葬制度有关。也可以说是700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
王景武认为,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因病而死。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或天葬,或土葬,或火化,若不,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现在不少学者认为,成吉思汗就葬在“贺兰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1237年-1240年,南宋官员彭大雅著、徐霆出使蒙古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回归后合编《黑鞑事略》。其中记道:“霆见忒没真(注: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墓,在芦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
当时窝阔台为蒙古大汗,彭大雅和徐霆在芦沟河畔所见的成吉思汗陵应该是八白宫。在当时,八白宫坐落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有成吉思汗陵。而芦沟河就位于贺兰山旁。
在内蒙古有一个传说:铁木真(成吉思汗)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此”并非地名,而是也客斡特克的地方。也客斡特克蒙语意思为女性生殖器。从这出生,死后葬在与这非常相像的地方。而在此前面两侧,有两座月牙形的小山,形状酷似也客斡特克。对此,可以理解为,成吉思汗生于外蒙古不尔罕山,死于西夏的不尔汗山,葬在西夏的不尔汗山。就是生在不尔罕,死在不尔罕,葬在不尔罕。比较符合天父地母理念。
在《蒙古黄金史纲》有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运往罕山大地,在那里营造了万世的陵寝,建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而其真身,有讲,葬于不儿罕哈里敦;有说,葬在阿尔泰山阴、肯特山之阳名为大鄂托克的地方。”
在史书中,不儿罕哈里敦是蒙古语,而这句蒙语在不同的地方发音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意思。蒙古人把西夏最后一个皇帝李晛叫做不儿罕,不儿罕所统治的地方就是不儿罕山。黄昏时分,借助晚霞掩映下的贺兰山北段山峰,仿佛是一尊睡佛静静地仰卧在那里,栩栩如生。因此葬在不儿罕哈里敦的意思就是葬在能看到佛山的地方。
阿尔泰,蒙语的意思是金,阿尔泰山指的就是金山。因此,成吉思汗的埋葬地“阿尔泰之阴,肯特山之阳”,我们可以理解为金山的北边,大山的南边。贺兰县的金山,就是西夏时期的金峰所在。由于山上的颜色是黄色的,因此当地人一直称它为金山。这个地名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就是现在贺兰县的金山乡,而插旗口所在的地方目前是金山三队。
如果考证准确,我们可以将时间穿越到1227年,成吉思汗从贺兰群山中的雪山出发,攻打西夏,在西夏病逝。当时天气炎热,为了不让成吉思汗的金身腐烂,他的遗体被迅速搬回雪山。并在金山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此后,在近八百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就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贺兰山。
位于群峰中的贺兰山,其后有一山峰酷似蒙古妇女的帽子,称为敖包疙瘩。这就是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被称为被称之为贺兰山的六盘山头。传说,成吉思汗墓的造型由其聪明的也遂夫人做成蒙古妇女的帽子和头饰,流传至今。但其含义却早已失传。巧合的是,在贺兰山岩画区有一幅非常有名的“太阳神”岩画,与成吉思汗陵的平面图非常相似。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还有待考证。
山峰之下出口处有一巨型敖包。旁有10个小敖包。向南距离约3公里处也有一巨型敖包和10个小敖包。两个大敖包高约八米,坐西朝东而建,依山傍水,南侧500米左右,东距沿山公路13公里。从残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此地有前、中、后三座佛殿,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不时可以看到地上遗留的瓷片。王景武说,这些瓷片经有关部门鉴定,属于元朝时期。而且可以肯定这些都是官窑生产的。如果不是皇室,不可能使用这些瓷器。
成吉思汗陵是人面穴造型是龙脉之顶级,两个泉水的出处为人面造型两眼。两层大殿遮挡住成吉思汗墓,有一条甬道直通大殿。下边是耶律楚材所作六块长方形梯田。从高处往下看就是乾卦,也就是乾元,元朝起名就从这里出的。中间那条甬道使乾卦变为坤卦,意为大汗虽死,仍能主掌乾坤。墓葬符合帝王墓葬的风水观念,体现了道家思想的龙脉以及大风水的环境。人面玄机,真穴所在。
由高往下看,成吉思汗陵布局就像一把龙椅,从此处往前,便是茫茫大地,其厚重、其磅礴、其大气,有一种神龙天成之感。
贺兰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在这里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许其中就有蒙元帝王的陵墓群。成吉思汗墓,这个隐藏了700多年的迷,会在贺兰山揭开他的真面目吗?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