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从蒙古铁骑到德国坦克

·赵 蔚·
世人皆知“孙子兵法”、火药和指南针是古代中华对世界军事战争领域的伟大贡献。然而,世界上又有几人知悉,闪电战这个现代战争之骄子的渊源,皆出自古中华军事领域。确切地讲,是出自崛起于蒙古高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的伟大战争实践。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中华军事思想和战争指导思想,其最主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看重直接作战的战果,而是强调间接取胜的战略战术,以攻心为上,希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效果,讲求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和迂回战术等。“孙子兵法”认为,顿兵于坚城之下,蚁附而攻之,乃下策也。
在公元十三世纪的中华大地上,当中原的金朝、西北的夏国和江淮的宋朝以重兵依托长城,大汉和大江,军事战法陈旧僵化之际,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自觉地运用“孙子兵法”的精髓,根据草原游牧民族的特点,再结合本身的战争实践,独创出一套崭新的军事战略战术,其要点为:集中领导最高统帅部,十进位制的、最大限度开发兵源的军事编制及骑兵、炮兵、工兵和后勤等多军兵种作战体制;军队全部为高度机动化的骑兵;迂回奔袭与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法。
蒙古军队作战时根据广泛派遣的斥候收集到的详细情报,由统帅部制订周密的计划,然后以机动力极强的骑兵予以实施,构成运动迅速、计划准确、宽阔正面、大幅纵深分进合围和侧翼攻击的新型战法,一扫旧世界各王朝的陈旧战法。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将帅使用这支采用新战法的蒙古铁骑,在半个多世纪的杀伐征战中,逐一征服欧亚大陆上大多数王朝,蒙古铁骑的马蹄,震撼了中世纪的世界。
这以后,发明于中国的火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广泛应用于欧洲的战争之中,导致西方战争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与火器时代的开端。火器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欧洲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进步和突飞猛进。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相当于中国的明朝后期,荷兰将军摩利士创造出长矛兵与火绳枪兵结合的步兵方阵战法。其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又创造了以火器为主,步炮兵结合长矛兵的新战法。十八世纪在欧洲战争舞台唱主角的是以散兵线攻击的配刺刀燧发枪的步兵纵横列阵法。到拿破仑走上战争舞台,又盛行散兵线步兵作战体制。而每一次火器的进步和战阵的进步,欧洲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均发生相当变化,日趋成熟。当拿破仑终于退出战争舞台之时,以正面会战决定胜负的战略思想和以散兵线步兵作战为主的战术思想已在欧洲战争指导思想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德意志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进一步肯定了拿破仑战略战术思想,但也使这一思想的僵化加强。
十九世纪中期,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事思想界观念陈旧,不图进取,而普鲁士军事学院再度崛起。普鲁士军事学家们没有停滞于拿破仑的军事奇迹和克劳塞纳茨的学术成果之上,而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广泛研究探索,特别借鉴了古中国蒙古战法的精华,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普鲁士军界最权威的老毛奇、柏哈弟等人物,都是这项研究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普鲁士军事科学家立足当代军事科技和作战条件,融会贯通成吉思汗、忽必烈、拔都、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等人的军事实践和战争理论,初步形成突破旧军事体系的崭新的战略战术原则,其要旨为:以宽阔正面与大纵深分进合围,以铁路、公路的运输力为基础边作战边集中兵力;建设欧洲第一个现代化的部署整体战的总参谋机关;强制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在随后而来的一睹国家兴亡的普法战争中,老毛奇以无比的毅力将这一新战略应用到战争 中去,尽管新战略在实践中屡屡有误,但普鲁士取得惊人的胜利,仅仅三个月便歼灭号称欧洲第一强大的法兰西陆军主力。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第一陆上强国。与此同时,德国的军事科学技术也取代法、英、俄,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军总参谋部首脑施利芬、小毛奇等人,针对德国在未来大战中将面临英、法、俄联盟东西夹击西线作战的前景,进一步深入发展了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思想。他们借鉴成吉思汗攻灭中亚花刺子模、西夏和金朝,忽必烈迂回攻灭南宋及拔都西征俄罗斯、匈牙利的战争经验,制定出大纵深迂回进攻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并将其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然而,在大战实践中,德国的新战略虽然显示了威力,但功败垂成,在东西两线均未击破敌方主力,致使战局旷日持久,最后失败。
战后,德国军事思想界没有因失败而放弃闪电战的理论,而是深入细致地研究闪电战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他们发现,除了战争双方所具有的实力相差较大之外,闪电战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德军的机动能力未达到闪电战的要求。蒙古军队闪电战的成功是建筑在速度远超过敌方步兵的骑兵的基础之上的。蒙古铁骑在闪电战中的速度和攻击力完全适用于中世纪的条件。火器时代闪电战所必须的是同时具有机动力、运输力和攻击力的军事力量。而一次大战中德军所持的机动能力,主要是并不比敌方优势多少的火车和汽车,以及畜力运输的火炮,其中火车和汽车既受制于铁路和公路等条件,又不能直接投入战场,从而使德军在战场上实施闪电战时失去速度和突破力,无法逐一打破东西两个战场的胶着对峙。马恩河大战的教训正表明了这一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坦克这个现代战争中的铁骑登上历史舞台。德国军事界敏锐地发现了坦克这种集机动性、突击性和防护性于一身的兵器与中世纪蒙古铁骑的相似之处,认准了坦克在未来闪电战中的主角作用。当其它各国军界对坦克忽视之际,德国首先大规模发展组建坦克集群。其它大国中虽不乏如戴高乐之辈人对坦克重视的呼声,但均未被决策人物所重视。
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身为德国统帅的一代枭雄希特勒,以坦克为其闪电战的主要突击力量,重用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坦克名将,灭波兰、克法国、败苏俄,创造出坦克闪电战的赫赫战果,令全世界震惊。的确,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所建立的战功,已经接近了数百年前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所创下的战绩。
说到希特勒德国败亡之原因,除掉战争双方实力之差及战争性质等原因外,单就战略战术而言,也不能不归咎于希特勒在闪电战的关键时刻犯下犹豫不决和贪图战果的错误,先于西线禁止坦克部队突击敦克尔克海滩,使几十万英军撤走,导致英国的坚持抗战,复于东线一再推迟攻俄时间,并命令禁止坦克部队一举突击莫斯科,使俄人有了喘息的机会。反观数百年前成吉思汗、忽必烈、拔都等蒙古统帅,都是一鼓作气全歼敌方有生力量,攻克其首都,俘获其帝王,不留后患的。
总之,就军事战略而言,希特勒的德国坦克乃师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二者均在世界战争史上创造过辉煌的赫赫武功。两者比较,学生的工夫还不够到家,所以成吉思汗开创的大帝国在欧亚大陆上断断续续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只存在了区区的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