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星期六

清代理藩院与中共的“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

清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理藩院的建立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理藩院是清代负责管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初建时仅仅负责处理蒙古各部的事务,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理藩院同时兼管西藏、新疆及西南等各民族地区的事务。
  蒙古政治按照其游牧的地区,逐渐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统治集团,各部封建领主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漠南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势力范围都非常重要,并形成与明廷和后金的三足鼎立之势,他们的向背直接影响着明和后金力量的消长。
  察哈尔部林丹汗是漠南蒙古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且有重新统一蒙古的愿望。面对严峻的局势,林丹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1612年起,林丹汗连续3年南下掠扰明朝边境,以要求与明通商,来增强察哈尔部的经济实力。面对林丹汗的行为,明廷以“市赏”为条件,与林丹汗联合,以求共同对付后金。因为明廷明白,后金才是其真正的威胁。为对抗明廷和蒙古的联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采取了分化瓦解蒙古各部落的策略,意图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五部。因这两部位于察哈尔部与后金之间,如果控制了这两大部,也就掌握了满蒙关系的主动权。满族首领清楚地知道,只有争取到漠南蒙古的支持并控制漠南蒙古,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去夺取中原。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五部虽与林丹汗不和,但是他们仍徘徊于林丹汗与后金之间。但林丹汗却制定了“先处里后处外的政策”,1617年,林丹汗以新建的察罕浩特作为当时蒙古诸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此基础上,着重武力讨伐背离的部族,并且抵御后金势力的渗透与扩张。1625年,林丹汗率兵征讨科尔沁部,科尔沁得到消息后向后金求助,努尔哈赤发五千精兵前去解围,林丹汗为自保而撤退,这一举动把科尔沁部直接推向了后金的怀抱。从此,科尔沁部完全脱离了林丹汗的控制,后金的实力大为增强。
  1626年,皇太极继位后,对蒙古诸部仍采取威胁利诱、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政策。1628年,后金主动进攻察哈尔部,将林丹汗西征期间所遗余部消灭。1632年4月,皇太极自己引兵对林丹汗发起进攻。林丹汗撤离察罕浩特,于1634年病逝于青海。
  林丹汗的出走,使蒙古抗金阵营失去自己的旗帜,这意味着蒙古不仅没有了政治核心,甚至连名义上的大汗也不复存在。1633年,皇太极派人前往漠南蒙古宣布法律,使漠南蒙古正式统一在满族首领建立的政权之内。1634年,皇太极在祭告努尔哈赤灵位时,宣布漠南蒙古已经完全归附。1635年,皇太极命其弟多尔衮等率兵西行,收林丹汗残部。1636年,在盛京集会上,漠南蒙古16部49位首领参加集会,共认皇太极为蒙古大汗。
  为了便于治理漠南蒙古的各项事务,使其成为攻打明廷、夺取中原的中坚力量和可靠保障,在原来六部所设蒙古承政的基础上,清政府于1636年设立了专管蒙古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蒙古衙门,并于1638年更名为理藩院。今天中共的“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所谓职能与理藩院差不多,但仅仅是没有实权的摆设而已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