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蒙古源流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蒙古人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亦有一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蒙古民族曾经在历史上建立过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大帝国。

蒙古族族源
蒙古族形成以前,地处北亚的蒙古高原先后出现过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一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的族源问题,是多年来学术界争论、探讨的重大题目,截至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室韦一系。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历史上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西拉木伦河、大凌河、老哈河等诸河流域的大小部落的总称。由于他们“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各部受匈奴人统治达3个世纪之久。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汉朝击败匈奴,匈奴举部西迁,这个时候,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逐渐占据了匈奴人的土地,鲜卑至此便强盛起来。其中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人的一支,拓跋鲜卑走出草原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统治中国北方148年,鲜卑也是第一个从草原走出来入主中原的民族。专家确认,拓跋鲜卑人所使用的是一种古代的蒙古语方言,他们是蒙古民族的先民。

公元3世纪后半叶,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从鲜卑联盟中分离出来,单独游牧于湟水与土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一带,自号契丹。500年后,契丹新贵族耶律阿保机崛起,建立了大辽王朝,统治中国北方209年,契丹也是第二个从草原走出来的民族。

公元4世纪中叶,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东西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室韦”。蒙古,是室韦人的一支,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属蒙古部的直系祖先。在历代汉籍中对“蒙古”一词有种种不同译写,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至于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汇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这些蒙兀室韦部落被当时的突厥人称呼为“塔塔尔”(汉籍为达怛,鞑靼)人。史家们认为,室韦、鞑靼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可以称他们为室韦一鞑靼人。他们是原蒙古人,他们的语言保持着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这种语言和方言,应当叫做原蒙古语。《蒙古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可以证明,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据波斯人所著《史集》,“蒙古”是“质朴无力”的意思。“蒙古”刚开始形成氏族部落时,大概是个弱小的部落,后来随着他的强大,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根据《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是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的小部落,他们被突厥人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为了逃避敌人,逃到今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繁衍。大约经过400年时间,部落才兴盛起来,从原氏族中分出若干氏族部落,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

蒙古高原新主人
公元9世纪中叶,强盛一时的蒙古高原上的回鹘汗国在吉利吉思(吉尔吉斯)人的打击下顷刻瓦解,回鹘部众四散逃走,蒙古高原陷于无主状况。原先居于大兴安岭地区的许多操蒙古语的各部落,包括成吉思汗家族所在的蒙古部逐渐开始迁徙,他们从原居住地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迁,移居于今蒙古国肯特省土拉河(土剌河)、鄂嫩河(斡难河)与克鲁伦河(怯绿连河)三河的源头——不儿罕山一带,成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蒙古高原北起贝加尔湖,南与华北相接,东至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平均海拔1500米。在地理上分为漠南(大致为我国内蒙古)与漠北(今蒙古国)两个单元,相互隔大漠而南北相望。大漠即戈壁,而漠北史称瀚海。蒙古高原历来就是草原民族逐鹿的舞台。在成吉思汗之前,东胡、匈奴、突厥、辽、金、西夏等游牧民族都曾在这片辽阔、富饶的草原上演绎了各自的英武史篇,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蒙古民族跨入了这个历史舞台,成为了主要角色。

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到蒙古高原的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居住后,由狩猎经济逐步过渡到游牧经济。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第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其妻阿兰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蒙古人传说,他们是感光而生的“天子”。他们是从阿兰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所以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被称为出身纯洁高贵的蒙古人。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乞颜·孛儿只斤氏最为著名。蒙古人一些不属于阿兰豁阿夫人后裔的蒙古人,他们被称作“迭儿列斤”,其意为一般出身的沿着山岭居住的蒙古人。据此,尼伦可能是指住在山岭上的蒙古人,而迭儿列斤可能是指住在沿着山岭下的蒙古人。蒙古人逐渐形成了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部落集团。

到了12世纪,尼伦蒙古已经有了很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有乞颜、孛儿只斤、巴阿邻、别勒古纳惕、不古纳惕、哈答斤、萨勒知兀惕、沼兀列亦惕、那牙勒、巴鲁剌思、不答阿惕、阿答儿斤、兀鲁兀惕、忙忽惕、失主兀惕、朵豁剌惕、泰亦赤兀惕、别速惕、雪你惕、合卜秃儿合思等等,他们都是阿兰豁阿的后代,这些氏族是蒙古部的同族集团。

迭儿列斤蒙古人的氏族部落也繁衍很快,其中有捏古斯、弘吉剌、兀良哈、亦乞列思、斡勒忽纳惕、火罗剌思、燕只斤、嫩真、许兀慎、逊都思、伯岳兀等大小氏族部落。他们之中有的被尼伦蒙古征服,如阿鲁剌惕、斡罗纳儿、雪你惕。在上述迭儿列斤氏族中,除弘吉剌人自成一独立而强大的集团之外,其它多数是蒙古贵族的附属民。

从地域民族部落分布来看,在10世纪至12世纪的蒙古高原上,从杭爱山以东直到今大兴安岭都属于蒙古部落的牧场。当然,西迁的蒙吉各部或多或少吸收了留居当地的突厥语族人口,因而蒙古人自身的语言、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也受到突厥人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蒙古部落融入了突厥人的血统和文化成份,因此,有些学者也把突厥语族人作为蒙古族的族源之一写入著作中。

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在一起被称作“也克蒙古”(大蒙古)或合木黑蒙古“一切蒙古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原蒙古人,如札剌亦儿人、塔塔儿人、篾儿乞人、外剌人、八儿忽人、秃马惕人等。自9世纪以后直到13世纪初,在蒙古高原西半部还有克列、乃蛮和汪古三个强大的突厥语系部落。他们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

13世纪以前,蒙古诸部落各有各自的名称和活动地域。他们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部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的则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的经济状态和生产力发展也不相同,有的从事游牧业,有的从事狩猎业,有的则从事农业。各部之间的语言也有差异,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建国后,还有9种不同方言,宗教信仰也互有区别,有的信仰景教,有的则信仰萨满教,有的部落已经开始使用文字,有的则刻木记事。自12世纪开始,在蒙古高原形成几大部落集团,为了争夺统治全蒙古的权力,他们之间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蒙古地区形成了《蒙古秘史》所描述的“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混乱局势。

蒙古圣主成吉思汗
公元1162年,在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贵族家庭里出生了一位男孩,这就是闻名全世界的伟大人物——蒙古圣主成吉思汗。其出生地在斡难河(今蒙古国境内鄂嫩河)畔的草原上。当这位男孩出生时,他的父亲也速该正率领蒙古部众与塔塔儿人打仗,战争中俘获了塔塔儿人首领铁木真而凯旋归来。按蒙古人古老的习俗,以所战胜对手的头人之名为自己的儿子命名,遂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的家族中,其直系四世祖合不勒、曾叔祖俺巴孩均为蒙古联盟的大汗。合不勒是蒙古尼伦部的第一任可汗,他组成了蒙古部最初的国家政权。汉文史籍称他为“太祖元明皇帝”。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因多次参战而英勇无敌,拥有“巴图儿”(勇士)称号,他们在蒙古部落中均有很高的威望。

成吉思汗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下毒致死。幼年丧父使成吉思汗的童年时代非常艰辛,全家10口人的财产只有9匹银合马,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长年处于半饥半饱状态。然而童年时代所经历的生活变迁和苦难在其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锻炼出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和毅力,使他具备了改变悲惨命运,重振民族和家业的强烈动力。

成吉思汗通过与其父也速该生前好友克烈部首领王罕和他的“安答”(结拜兄弟)蒙古部札答兰氏札木合结盟,摆脱了破落贵族的身份,重新掌握了蒙古部落统率大权。1189年,铁木真以其祖先的荣耀以及个人的智慧和勇敢被乞颜氏贵族们拥戴,成为蒙古部大汗。

12世纪,众多的部落逐鹿蒙古高原。乃蛮、克烈、蔑儿乞、塔塔儿、蒙古,并称五大兀鲁思,即五个部落联盟或初步形成的五个国家。还有汪古、弘吉刺诸部落。成吉思汗经历了塔塔儿部害其父、蔑儿乞部掠其妻、遭泰亦赤兀惕部囚禁等劫难后,经过十三翼之战、斡里札河之战、阔亦田之战、达兰涅木格思之战、合兰真沙陀之战、纳忽崖之战等重大战役,先后击败篾儿乞部、塔塔儿部、札答兰部、克列部、乃蛮部等部落,结束了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终于统一了北亚蒙古草原上的诸部。

1206年春,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全蒙古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台(聚会),树九旃白纛,建立“也可·蒙古·兀鲁思”,汉译为“大蒙古国”,铁木真加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也克蒙古为核心,将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各部统一在一个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从此,“蒙古”由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的名称。当时蒙古汗国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连贝加尔湖,南接金朝与西夏的广大地区,结束了北亚蒙古高原长期以来的部落纷争状态,这在蒙古民族发展史乃至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史集》中说:“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宗族的兴隆,由于他们是蒙古人,于是各有某种名字和专称的各种突厥部落,如札刺亦儿、塔塔儿、斡亦剌惕、汪古惕、克列亦惕、乃蛮、唐兀惕等都自称蒙古人”。从此,“蒙古”由原来蒙古高原的一个部族名称变成了一个北亚草原上游牧封建大帝国的名称,一个以“蒙古”之名播扬天下的民族共同体便在欧亚大陆这个大舞台上叱咤风云几百年。

大蒙古国成立之后,成吉思汗组织多次远征,其铁骑深入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征服了征途中若干个强国,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都归附于他。其疆域东起太平洋,西到地中海之滨与西欧为邻,北及北冰洋,南临印度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领土面积空前的日不落蒙古大帝国。几乎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成为了帝国的领地,其版图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时候的蒙古民族已经变成了横跨欧亚大陆而居的世界性民族。欧亚大陆和蒙古高原上原有的民族、部落被成吉思汗统一在一个汗权统治之下,他成为了欧亚大陆上的千古一帝。

西方的蒙古族和东方故土的蒙古族
成吉思汗为了管理这遥遥万里的疆土,他根据蒙古人的传统习惯,实行了领地和属民的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他将获得的领地和属民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兄弟和功臣,组成了各自的兀鲁思、万户、千户这种行政、军事、经济、生产合一的政体。他把在西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3个儿子术赤(长子)、察合台(次子)和窝阔台(三子),后来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在另一次西征中获得了中亚、西亚的大片领地。史学家们就把这些分封在西方的成吉思汗的后王们称为“西道诸王”。他把蒙古的故土留给了幼子拖雷,拖雷之子忽必烈建立了“大元王朝”。他又把蒙古故土东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们,他们和他们的后王们史称“东道诸王”。忽必烈和东道诸王的子孙及其属民的后裔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蒙古民族。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军事领土的扩张和分封制度使蒙古民族和他的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流成两部分,即走向西方的蒙古族和留在东方故土的蒙古族。

来到西方的蒙古民族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成吉思汗把西方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孙以后,西道诸王们带领自己的军队和属民经营这远离蒙古故土的西方领地。最初这些土地是大蒙古大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13世纪60年代以后,蒙古帝国在西方的领地逐渐分裂为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蒙古大汗成为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皇帝,在名义上四大汗国与元朝仍保持着宗主关系,但各汗国宗王所推戴的君主有权处理本国的大事,他们逐渐脱离于蒙古大汗,成为远离蒙古故土,而又各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延续了几百年历史。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