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蒙古人的分布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亚欧大陆)都散落着蒙古部族。大致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属于蒙古语族的是卡尔梅克(Kalmyk或Kalmuk)人和布里亚特(Buryat)人,鞑靼人和图瓦人属突厥语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联系。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蒙古人只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总数不到一
百万人。外蒙古总人口为261万7千多人(1999年7月),其中蒙古族占90%,为235万多人,其它为哈萨克族、汉族、俄罗斯族等。而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人数达500万左右。所以说蒙古族的主体在中国。

鄂尔多斯部

“为猛隼之羽翼,为驾辇之护卫,为刚毅之明哲,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等等”这是蒙文文献《蒙古大黄册》一书中对鄂尔多斯万户的记载。鄂尔多斯一词,是古突劂语,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公元十四世纪,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们,改自已“艾马克”(部)的名称,始称鄂尔多斯部,这里所谓“八白室”的护卫者,正是鄂尔多斯人。当初称他们是全蒙古六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

清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鄂尔多斯部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后在雍正九年增设一旗,计七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称伊克昭盟。

察哈尔部

关于“察哈尔”的词义,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据蒙文文献,“察哈尔”是古突劂语,意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强盛于明代时期,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明时,察哈尔本部分八个“爱马克”(部):敖汉、奈曼、苏尼特、乌珠穆沁,称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或爱马克,变亦即四部);主固特、布里雅特、阿特,称岭北四察哈尔鄂托克。统称察哈尔八部(鄂托克)万户(蒙古左翼三万户之一)。

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

卫拉特部

在中国汉文史籍中,对卫拉特,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作瓦剌,清代又称为额鲁特或厄鲁特,一般则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或西蒙古。它是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

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十三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十五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一四0七年至一四五四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
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一三六八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它对东方历史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

十六世纪以后,卫拉特联盟活动重心移到大西北(今新疆地区)。联盟中实力最强的准噶尔部,把其它部落统一了起来,建立强大政权,创制自己的文字,确定法律制度(卫拉特法典),改进放牧方法,经营农业种植和手工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品制造业。当时准噶尔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增长。

我国学术界认为,卫拉特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卫拉特历史,对于今天开发建设大西北具有启迪作用。

据了解,国际学术界早已瞩目于卫拉特,把它视作蒙古学的一部分。苏联、日本、联邦德国的专家曾先后出版发表探索卫拉特历史之谜的专著和文章。

一九七九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卫拉特史的研究也蓬勃兴起。七年来,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北京等地学者发表了三百余篇论文和一批专著,如《论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历史文献》、《准噶尔史略》、《准噶尔的历史与文物》以及有关卫拉特的史料摘编等书。

西套蒙古族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

西套厄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王)。元时为翰亦刺,后发展为名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居”“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节四大部落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召,于一六三0年左右逐步移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在一六三六年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率众至西套—这便是由新疆迁移西套的开始,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拜巴噶斯死后,其弟“和硕特部的顾什汗始强大”。“顾什汗季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生子十六,其四人居青海,共和罗理等十二人亦牧套西是为二部分地之始。”(《圣武记》卷三)这便是由青海迁移西套的开始。和罗理,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即阿拉善旗的第一代祖先。

准部噶尔丹与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孙女阿奴结婚。当噶尔丹实力日渐强大后,于一六七七年杀害了鄂齐尔图车臣汗。西套厄鲁特即溃,或奔依达赖喇嘛,或被噶尔丹掠去(祁韵士:《皇朝藩都要略》)。和罗理率族属避居大草滩,庐帐万余,仍逐水草,游牧于近边。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上书清朝请求牧地。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援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偏佐领,赐印援扎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这便是阿拉善旗的由来。

阿拉善厄鲁特为特别旗,不设盟而直隶中央。一九二八年,阿拉善旗属宁夏省管理。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和平解放,先后归甘肃、宁夏管辖。一九五四年设蒙古族自治州。一九六一年阿旗划为阿左、阿右二旗。一九六九年阿左旗划归宁夏,阿右旗划归甘肃。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二旗重归内蒙。同年十二月,国务院批准设阿拉善盟。
由于多年在其驻牧地上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其婚礼、年俗、熬奶茶和做奶制品的方式及包房的布置也与东部蒙古族不完全一样。

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设在巴彦浩特。巴彦浩特旧名“定远营”,一七三0年建成,历来是阿拉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西套阿拉善蒙古族,则用“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来赞美阿拉善草原。

青海蒙古族

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住传统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响,住牛毛帐篷的。穿长大襟长袍,头戴毡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带,足穿长统靴。妇女头上梳长辫,
脖子上戴金银、珠宝、珊瑚等首饰。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用鲜牛奶和酥油晒「曲拉」,用马奶造酒,马奶酒芳香纯正,味道独特,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在盛大喜庆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把煮熟的整只羊摆到宴席上,作为最珍贵的食品敬奉长者或贵宾。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和文化活动,每年夏、秋季节,人们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现在虽然不再举行祭山活动,但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欢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摔角、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蒙古族的祭海和祭俄博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这里的海是指青海湖。

自从清朝有组织地召集青海一带的蒙古族头领们,到青海湖边祭海立碑时起,现在已经变成蒙古族牧民们自发的群众活动。每年到了农历7月25日,青海的蒙古牧民们就从很远的地方赶著牲畜,来到青海边,他们在湖边摆上供桌,把杀好的牛羊摆在供桌上,然後宣读祭祀青海湖的祭文,再向著滔滔湖水顶礼膜拜。最後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用过的牛羊肉,人称「抢宴」,按照蒙古人的习惯,谁能最先抢到供肉,或者抢得多,就算是吉祥。祭海活动结束後还要进行摔角、赛马、射箭比赛。「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的石堆。蒙古族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著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於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祭俄博在每年的7月13-15日,是青海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祭俄博期间,牧民们聚集在高高的俄博边,听活佛和喇嘛念经、参加由喇嘛带领祭祀山神的祭典,祈度诵髿q岁平安。祭祀完毕,照例要举行赛马、摔角、射箭、唱歌、跳舞比赛。蒙古人也过春节,其风俗习惯与汉族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之间互赠送礼品。

黑龙江蒙古族

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蒙古族在这里从事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洪熙年间,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撒尔的14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就游牧在这里,15世纪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的孙子爱嘎析产分牧来到嫩江东岸,以其分牧次序为四而称为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蒙语“四”之意)。千百年来,骠悍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现在,全省蒙古族有9.6万多人,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3万多人,主要以牧业为主,或农牧结合。蒙古族古代信仰萨满教,16世纪改信格鲁派喇嘛教。建国后,蒙古族人民宗教观念逐渐淡薄,大批喇嘛还俗成家,现在信教的人已为数不多。蒙古族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数来宝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说唱结合的艺术,一般由两个人表演,使用马头琴或四胡琴配乐。数来宝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见景生情即兴创作,讲比喻、讲感情、讲辙口,妙趣横生。蒙古族由单一的牧业经济转入农牧业结合生产后,加之与汉族杂居,生活习 俗有了很大变化。服饰,平时穿长袍的已不多,在节日、盛大集会、婚礼上穿长袍,扎腰带的还不少。饮食,过去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现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喜欢饮红茶。

云南蒙古族

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现主要聚居在通海县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马关县,少部分散居在文山、红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区。云南蒙古族人民善于农耕和渔业,并从事划船运输和土木建筑。民间多崇拜能工巧匠,组织有鲁班会。

妇女要套穿三件间衬,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显得格外别致美观。有团结互助风尚,至今上山砍柴、背柴仍然彼此互相帮助接应。

云南的蒙古族为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的后裔。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服饰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行棺木土葬,信仰佛、道、土主、多神及鲁班,工匠中有鲁班会。他们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隆重的节日为“那达慕”盛会。

喀尔喀蒙古

蒙古国地处东北亚内陆,只有两个邻国:北邻俄罗斯联邦,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其边界长逾8千公里,蒙中4676.8公里,蒙俄3485公里。国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北部茂密的森林与南部著名的戈壁滩形成鲜明的对照。整个大陆西南部高于东北部,梯次构成平坦的草原、高原和海拔一万三千英尺的高山,平均海拔1580公尺。在国土面积方面,蒙古国为亚洲第六大国,全球第十八大国。蒙古国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年降雨量200-300毫米,气温偏低,平均-2.7°C。最冷月份一月,在-15°C至-35°C之间,北部可达-54°C。最热月份七月,月均气温25°C,南部沙漠可达41°C。蒙古国是由众多同属蒙古血统的不同部落所组成。唯一的例外是哈萨克人,他们属突厥血统,生活在蒙古西部的一些省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蒙古最大的部落是柯尔克孜部落,还有Buryats、Dorbods、Zahchins、Harchins和其它很多操特殊蒙古方言的部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人口63万人),工商业中心有乌兰巴托、达尔汗、额尔敦特、乔巴山。官方语言为蒙古语,为90%以上人口所使用。主要外语为俄、英、德、日语。人口241万(1998年10月统计),其中15岁以下占40%,60岁以上占4%。 

1990年蒙古结束了共产党统治,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开始推动西方式政经改革。1992年实施新宪法,使蒙古国成为国会(一院制-国家大呼拉尔)制衡体制的民主开放国家。国家元首总统实行民选,最高行政长官总理由国家大呼拉尔多数党任命。1998年起国会议员得担任总理、部长职。 主要政党:人民革命党、社会民主党、民族民主党。蒙古国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牧业资源-草原曾达1.3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4%),但近年沙化严重,面积缩减。矿藏有煤(储藏量约500亿吨)、铜、金、铀、铁、钨、钼、萤石、石油、磷等,目前已开采的主要有煤、铜、钼、萤石、金。农业耕地138万公顷,占全国土地1%,利用率低,1996年只利用34.7万公顷。1997年蒙古国人均GDP为360美元(世界银行统计,同年除了蒙古国之外,尚有64个国家低於39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入低所得国家之列。国家货币:图格里克(Tugrik),1美元=1000图格里克(1999年4月价格)。

1996年蒙古畜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左右,产品有羊毛、驼绒、兽皮、骨、卡斯米尔羊毛年产2500吨,绵羊毛年产1.7万吨,羊毛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11.5%左右。小麦产量21.3万吨,只有经改前1989年的30%。面粉只够需求的三分之二,必须从中国大陆和其他国家进口。1997年蒙古失业人口为6.5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36%(1998年2月统计)。蒙古外债对象主要是俄罗斯,为数高达103亿兑换卢布,这是自1949年以来前苏联对蒙古长期提供贷款所形成的债务。1997年蒙古出口总额443.4百万美元,进口总额418百万美元。中国大陆仅次於俄罗斯,为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外蒙主要从中国大陆进口食品、日用品、服装,向中国大陆出口畜产品和矿产品。从1990年至1997年,已有超过600家外资参与的公司在蒙完成登记,主要为日本、俄罗斯、中国大陆、美国、韩国、德国、土耳其等五十多国家,台湾也有七家公司在蒙古注册。蒙古国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有农产品加工、采矿、旅游(以上为蒙古国建议)、电子、造纸、塑胶成品、汽机车制造、糕饼、啤酒、成衣加工、运输、电线、电缆、农药等。在公共设施方面,所有工业化城市都有水、电、通讯、电
视、国际互联网等设施,现有商业银行15家,其中2家政府持有部份所有权,其它都为民营。陆路运输需取道西伯利亚铁路或经中国内蒙、河北由天津出海,航空运输自乌兰巴托至北京、莫斯科有固定航班。

卡尔梅克(Kalmyk或Kalmuk)部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首府埃利斯塔, 卡尔梅克是欧洲人对厄鲁特(Eleut或Olot)蒙古人即卫拉特(Oyrat或Oirat)亦即元代的斡亦剌、明代的瓦剌的称呼。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人分四部:和硕特(Khoshut)、准噶尔(Dzungar或Jungar)、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torgut),后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汗后人,并征服花拉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克移营至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表示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中国皇帝都继续保持联系。后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其征兵用于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激起了土尔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握巴锡(阿玉奇的孙子)率领下东归故土,遭俄军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其他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1920年成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43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消,1957年重设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卡尔梅克人至今还信奉藏传佛教,讲卫拉特蒙古语。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国家,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

布里亚特(Buryat)部

布里亚特元代称不里牙惕,布里亚特蒙古人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贝加尔湖以东,南同蒙古国接壤,首府乌兰乌德。1923年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1958年改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1990年,苏联解体前昔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另外俄罗斯联邦境内还有两个布里亚特自治区在贝加尔湖以西:乌斯特奥尔丁布里亚特自治区(属伊尔库茨克州)、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属赤塔州)。

鞑靼部落

鞑靼(Tatar或Tartar)人属突厥语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随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种类的突厥人的血统,他们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和西西伯利亚、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944年被斯大林从克里米亚强行迁入),原苏联共有六百多万鞑靼人,分喀山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
鞑靼人等很多种,是今俄罗斯联邦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国新疆境内的称塔塔尔族,他们大多是逊尼派穆斯林,少数改信东正教(称楚瓦什人,主要在俄联邦楚瓦什共和国境内),还有部分信原始的萨满教。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鞑靼人属喀山鞑靼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伏尔加-保加尔人(The Volga Bolgars),保加尔人原居中亚一带,后随匈奴人西迁到黑海以北,七世纪时分成五部,一部西迁到多瑙河下游地区,联合斯拉夫人打败了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建立保加利亚汗国,后被当地的斯拉夫人同化,成为基督徒。后来保加利亚人就成为同化了这支保加尔人的斯拉夫人的名称。另一支保加尔人北上到伏尔加河中游、卡马河流域一带,称伏尔加-保加尔人,蒙古西征时称他们为不里阿耳,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征服。拔都在西征结束时建立钦察(金帐)汗国,跟随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户(参加拔都西征的军队约15万人,西征结束后,其他各系宗王的部队都回原来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队,大多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他们淹没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里(突厥人的数量是他们的百倍以上),他们后来逐渐被周围的操突厥语诸部混血同化,讲突厥语,信伊斯兰教。后来蒙古人和钦察汗国统治下的伏尔加-保加尔、钦察(奇卜恰克)等突厥语民族共同使用蒙古人带来的名字--鞑靼人,伏尔加-保加尔人失去了自己原来的名字。

图瓦部落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

从族名来看,图瓦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馀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後,都播役属于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按照前苏联突厥学家巴斯卡阔夫的划分法,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维吾尔语组-维吾尔突厥次语组。

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其功业无须在此赘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或“愠良改”之名居于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骨力干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位于都播之东北,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最远,因此给著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来说去,最初的源头还是在铁勒,其实按蒙古是一新兴部族,虽以东胡系统的室韦诸部为主体,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这样原属铁勒-突厥系统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蛮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对于图瓦来说,都播和骨力干真可谓“殊途而同归” 了。现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居住着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将其单独划族或划为相同语族语支、邻近地域的哈萨克族,应该主要与人数少有关,据1982年统计,仅有2000人左右;还有就是考虑到在历史上他们与哈萨克人很少有共同之处,倒是唐努乌梁海在并入苏联之前一直是属于外蒙古的;并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属西蒙古,即瓦剌-厄鲁特的後裔,本来就与东蒙古有较大的差异,铁勒-突厥因素更浓,特别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于今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将阿勒泰图瓦人划入蒙古族还是有所依据的。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也有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图瓦人总数接近20万左右,有约2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外国的图瓦人用基里尔字母,中国的图瓦人无文字,通用哈萨克语文或蒙古语文。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

这一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设佐领四十八,分隶外蒙的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萨克图、三音诺颜两部。同治三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1914年沙俄强占乌梁海,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收复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从此,乌梁海东部九佐领之地,属今蒙古国,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领之地,于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 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有的书说是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乌珠穆沁部

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16世孙图罗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戈壁南,他的第三个儿子翁滚都拉尔开始称所部为《乌珠穆沁》,蒙古语为《葡萄山人》,因为他们原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驻牧,故名。

17世纪,金太祖(努尔哈赤)年间,乌珠穆沁部落首领道尔吉与林丹汗不合,率所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驻牧。崇德元年(1636)归附满清。顺治3年(1646)分乌珠穆沁部置左翼和右翼两个旗。左翼扎萨克(执政王)驻在鄂尔虎河(乌拉盖河)畔之奎苏陀罗海(乌拉盖苏木东北)。1934年属锡林郭勒盟。1945年乌珠穆沁部道尔吉王与乌兰夫部冲突兵败,率一半左翼旗人迁至蒙古国克鲁伦河附近驻牧至今。

现在国内计划生育,少数民族生一个或两个会有奖励,而蒙古国奖励多生,现在国内蒙古族有500万,蒙古国有230万,就以国内一对夫妇生2个孩子,蒙古国一对夫妇生3个孩子,80年后蒙古国就会比国内蒙古族多100万。一 个民族的兴盛与人口的基数是分不开的,凡强盛之国人口都在3000万以上,为了民族的兴盛请大家做伟大的父亲和母亲!

蒙古有望在50年内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福利将会是世界第一。人口在未来100年将增长5倍以上。文字最终将改为拉丁蒙古语,共世界蒙古族使用。语言将保持各地现有方言。5年后蒙古国经济将飞速发展,创世界新高。我建议在中国的蒙古人都学习基里尔蒙文和汉语,这样学习基里尔蒙文后就业范围就会增加,并按蒙古国的的拉丁转写方案使用。不但可以上网,手机上使用。就是到蒙古国也可以使用。
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新蒙文。并按蒙古国的的拉丁转写方案使用。如果不这样,我们岂不是在重复清朝的悲剧。民族进一步分化。请大家想一想旧蒙文在100年后会怎么样?(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学习新蒙文,不但可以上网,手机上使用。就是到蒙古国也可以使用,对旧蒙文我们也不是一下就放弃,而是逐步拉丁转写与蒙古国的拉丁转写一样。在重要的书籍,建筑,事件上标注‘蒙古’‘成吉思汗’等旧蒙文。书面上都用基里尔蒙文 ,基里尔蒙文很好学的。

大家对旧蒙文有感情,中国可以留两个学校继续学习旧蒙文,对文字研究,我们只不过是借用俄文,就像旧蒙文借用维文一样。和世界上好多文字一样没什么两样只要符合我们的利益就行. Minii Mongol!! миний монгол !!

成吉思汗的子孙会像一把箭一样团结,不会轻易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