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星期一

蒙古国社会“排外”没那么夸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蒙古是我们陌生的邻居。听过“乌兰巴托的夜”的人与熟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数有天壤之别。
  
媒体报道的少,去过的人也少,但作为一个独立还不到一百年的国家,人们内心深处对蒙古尤其是蒙古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又比较关心。所以,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很容易被广泛传播,又很少会得到及时纠正。在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中描述:在蒙古,外国人每天出门都会面临着挨打的风险,只要是外国企业肯定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以至于得知我要去蒙古的消息后,家人和朋友都是百般叮嘱,告诉我不要单独行动,晚上不要出门,尽量不要说话等等。这导致验证这些传闻成为我去蒙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同驻蒙古企业家交流的时候,他们普遍认为类似传闻是不客观的,严重夸大了蒙古民间对外国人和中国企业对立情绪。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前些年的确发生了一些针对外国人的挑衅或者攻击事件。尤其是在换届竞选的时候,有一些党派会利用蒙古的历史纠葛煽动排外情绪,渲染外国人对蒙古的资源掠夺。这种言论诱发了一些直接针对外国人的攻击。
  
一小部分蒙古国人譬如对中国的敌视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在苏中交恶后,泽等巴尔长期执政时期,蒙古政府完全倒向前苏联,将中国视为敌国。1990年民主化后,蒙古国力求改变对中俄的依赖,全面倒向西方,试图将美国作为“第三邻国”。再加上历史上和中国的纠葛,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对中国的敌视。
  
但随着近几年中国和蒙古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两国间的商贸、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中国的习近平对蒙古的成功访问之后,蒙古国百姓对中国的友好态度明显进一步改善,针对中国人的攻击已经大量减少。
  
蒙古国规定,不允许用蒙古语和英语之外的文字标识商家名号和发布广告。乌兰巴托现在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城市,大量年轻人涌入,只能住在山坡上大片的蒙古包和简易房里,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乌兰巴托社会治安不是很好。蒙古朋友告诉我,他们晚上出来看见酒鬼也要远远的躲开。
  
在乌兰巴托市中心的高档商场里,很少看到中国货,但你到普通人经常光顾的市场里面去看,就是中国产品的天下了。乌兰巴托市民日常消耗的水果蔬菜也基本来自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市。
  
至于很多人对服务员们冷脸很恼火的原因,是由于大部分中国人对于蒙古族人的性格特点不熟悉。作为刚刚踏入商业社会草原民族,不太会有很强烈的服务意识,更不会有把顾客当上帝的想法。这一点在内蒙古也是会经常遇到的。但实际上他们内心非常热情,中资企业的人告诉我们,在草原上,车停下来,总会有当地人上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帮忙之后也不会接受任何报酬。
  
蒙古推行的“第三邻国”战略,出台《限制外国投资法》后,外国直接投资暴跌了85%。蒙古国产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货币贬值问题。被严峻的事实教育后,蒙古国朝野重新认识了中蒙关系的重要性,对中国企业的态度明显改观。中国帮助改造的中国大使馆目前的道路被乌兰巴托市政府命名为“北京路”,竖起了漂亮的中式牌楼,挂上了汉字“北京路”的金色牌匾,这是中蒙关系升温最真实的写照。
  
蒙古国人口只有不到300万,很多企业对这个小规模市场兴趣不大。但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市场,而把它放在欧亚大陆重要通道的位置上看,蒙古的价值不容小觑。(作者是中国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