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星期五

剥削蒙古地区,骗取大量蒙古游牧民钱财的《大盛魁》又在内蒙古重新开业


“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园——"大盛魁"日前开工。据悉,"大盛魁"园由内蒙古"大盛魁"实业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包括"大盛魁"旅蒙商博物馆、塞外古城民俗商业城、大观园文化汇演中心及德胜园住宅小区等4部分。目前此产业园还被确定为《大清第一商号》和所谓百集电视剧《大盛魁》的主要拍摄基地。

所谓"大盛魁商号"是清代中国山西汉人开办的对蒙古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蒙古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古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经贸易剥削蒙古人所得资本十分了得,声称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大盛魁"的创办人初期是三个山西小贩子。康熙时,清政府在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争,由于军队深入漠北,“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子,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清兵主力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蒙古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内蒙归化城(呼和浩特),其经营的基本地区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科两地店员,在柜上住三年,学会蒙古语,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蓬售货。基本是一个店员,雇一个蒙古牧民。贩运的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走串蒙古包间。夏天卖了货,换成成批成堆的羊马及畜产品;冬天卖了货,换成皮张。同治时,"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好,适应运输上的便利,与茶商、烟商一起炮制出“三九砖茶”和“祥生烟”。

"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几乎垄断了整个蒙古牧区市场。用及其便宜的烂货骗取淳朴蒙古游牧人的大量财富。到最后,一块质量低劣的砖茶可以换取三只羊,两只牛和一只骆驼。两盒香烟也可以换取一只羊的程度。再把骗来的大批的蒙古优质蓄产品销往中国内地谋取暴利。一次即可把几十万只牛羊用几个月的时间送往南方。

据说,该商号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过年时,三个人揭不开锅,只能喝米汤。这时,来了一位身穿蒙古袍的蒙古大汉、背着一个包裹,要吃饭充饥。他三人见是蒙古人,不敢怠慢,热情接待,把自己仅有的米汤让给蒙古壮汉喝。这个一壮汉喝完米汤后说是出去办事,便留下包裹走了。此后,这个壮汉再未返回。于是他三人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包白银。他三人商量后,决定挪用蒙古壮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扩大了经营。

又据说:一次库伦发生灾情,粮价腾涨,库伦分号为了把这一情报报告总号,便让一只狗带信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当总号收到狗带来的信后,立即大购粮食,囤积居奇,榨取蒙古人牧民的钱财,获得巨额利润。

清末,由于沙俄在我国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活动不断扩大,使"大盛魁"的营业受到影响,日见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蒙古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市场和骗取钱财的机会。加之"大盛魁"商号后期用人不当,一些掌柜挥霍浪费惊人,侵吞号款事件屡有发生。1929年,盘踞塞北二百余年的"大盛魁"商号终于走向没落,宣告倒闭,结束了它的可恶剥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