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撤校并校”活动。本文对在此活动后的陈巴尔虎旗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校现状、生源流失现象以及学生所采取的适应性措施进行了揭示,同时对生源流失原因以及在各种就读方式下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陈巴尔虎旗;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现状
陈巴尔虎旗属纯牧业旗,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北部,西北以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为界,东部和东北部与额尔古纳市和牙克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市毗邻,南与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南与新巴尔虎左旗连接。总人口为6.7882 万人,全旗有蒙古族、汉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侗族、佤族、畲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17 个民族。
其中蒙古族人口为2.7224 万人,占总人口的40.1%;汉人口为3.4964 万人,占总人口的51.5%;人口数超过千人的民族还有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满族,其中鄂温克族人口为1906 人,占总人口的、3%,达斡尔族人口为1466 人,占总人口的2.2%,满族人口为1348 人,占总人口的2%。[1]
旗辖三个镇、五个苏木,分别为巴音库仁镇、宝日希勒镇、完工镇、东乌珠尔苏木、西乌珠尔苏木、白音哈达苏木、鄂温克苏木、特泥河苏木。其中蒙古族人口超万人的只有巴音库仁镇,有蒙古族人口1.2621 万人,占全旗蒙古族总人口的46.4%;蒙古族人口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有两个镇四个苏木,分别为宝日希勒镇3106 人、完工镇2143 人、东乌珠尔苏木1841 人、西乌珠尔苏木1391人和白音哈达苏木2836 人(其中哈达图牧场1671 人)。[2]
一、蒙古语授课学校现状
陈巴尔虎旗蒙古语授课(以下简称蒙授)学校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又分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由幼儿园教育和学前班教育组成,在全旗范围内有一所公办民族幼儿园,位于旗所在地巴音库仁镇(以下简称巴镇);除旗民族小学附设学前班之外,一部分苏木、镇地区开设学前班,进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由小学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组成,在全旗有一所蒙授小学——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学制五年;一所初级中学——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学制四年,两所学校分层次完成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
小学和初级中学都位于巴镇,从地理分布上讲除一部分学前班设在基层苏木、镇区外,蒙授学校教育基本上集中在旗所在地巴镇地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可以到海拉尔市第一中学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也可以进入陈巴尔虎旗职业高中接受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陈巴尔虎旗职业中学是一所蒙、汉合校,2006 年学校建筑面积为2220 平方米,有一座教学楼和做学生宿舍用的平房,有普通高中班、畜牧班、驾驶班和计算机班,在校生210 人,其中住宿生25 人。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陈巴尔虎旗各苏木、镇都设有蒙授小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全区范围内的“撤校并校”活动纷纷撤消设在各基层苏木、镇的蒙授小学,集中到了巴镇。起初,在巴镇地区专门设立第四小学,接纳苏木嘎查牧民子女,后被并入陈巴尔虎旗第一小学,并更名为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
(一)陈巴尔虎旗第一小学(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
陈巴尔虎旗第一小学始建于1911 年(宣统三年)6 月。隶属于索伦左翼的陈巴尔虎部,在其驻牧地海拉尔河北岸叫一颗树的地方,设立“河北小学校”,教授本部子弟。起初有3 名教师,开设满文、蒙文、珠算、射箭等课程,是一所蒙授民族小学,又称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是陈旗第一所小学前身(以下简称陈旗民小)。到2006 年,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了2.4602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514 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787.70 平方米,行政用房940.98 平方米,生活用房2785.32 平方米。
2006 年,陈旗民小教职工总数为126 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15 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1.3%。在115 名专任教师中25 岁以下2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26~35 岁之间的有5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8%。36~45 岁之间的有56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7%。46~55 岁之间的有2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有91 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9.1%。中专(含高中)学历者24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9%,学历合格率为100%。中学高级职称者1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
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职称者83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2%。中学二级或小学一、二、三级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3%。未评职称者3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
陈巴尔虎旗第一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教职工总数 专任教师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中学)
126 115 25岁以下 26~35 36~45 46~55
大学专科以上 中专(含高中) 中学高级 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 中学二级或小学一二三级
未评比例 91.3 2 55 56 2 91 24 1 83 28 3
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1.7 47.8 48.7 1.7 79.1 20.9 0.9 72.2 24.3 2.6
资料来源:陈巴尔虎旗第一小学相关统计资料,2006 年9 月。
2006 年,陈旗民小有在校生747 人,其中蒙古族648 人,鄂温克族98 人,达斡尔族1 人。应住校生190 人,实际住校生134 人,占应住校生的70.5%。共有17 个教学班,其中有2 个学前班,116 名学生,平均每个教学班58 名学生,一至五年级各三个班,共有15 个教学班631 名学生,平均每个教学班42 名学生。教职工总数和在校生比例为1:5.9,专任教师和在校生比例为1:6.5,远低于2004 年内蒙古自治区小学师生比1:13.34 的平均水平。
根据上述分析,陈旗民小教职工队伍是一个非常年轻(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8.2%)、学历层次高(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9.1%)、职称结构合理(小学高级以上职称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1%)的师资队伍。并且教职工负担较轻,教学班规模合理,学校硬件设施较完善。
从软硬件条件来说,已经具备了能够较好的完成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任务的基本条件。近年来,学校开展了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毛笔字、手工制作、汉语作文、足球、电子琴和滑冰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实验室和电化教学设备的建设、使用等,一方面体现了学生所得到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教师接受新事物,开展素质教育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花蕾”、“娜荷芽”等刊物上多次发表作品以及在呼伦贝尔市组织的美术、滑冰、足球等项目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等事实也反映了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所获得的成绩。
(二)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
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陈旗二中)始建于1934 年,是一所蒙授四年制初级中学,担任全旗蒙授初级中学教育任务。2006 年,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0.0353 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各一座。实验楼建筑面积为3000 平方米,2004 年投入使用,内设物理、化学和生物普通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室、图书阅览室和普通教室等,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按自治区二类学校配备。宿舍楼建筑面积为 3000 平方米,2006 年3月投入使用,能够容纳500 名住宿生。
2006 年,在校生总数为 998 人,分四个年级,每个年级6 个教学班共计24 个教学班,平均每个教学班有42 名学生,教职工总数为90 人,其中专任教师73 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1.1%,教职工总数和在校生比例为1:11,专任教师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师生比)比例为1:13.7,师生比低于2004年全区蒙授初级中学师生比例1:16.2(2004 年全区蒙授初级中学在校生为109.22 万人,专任教师总数为6.76 万人)。[3]73 名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3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9%,大学专科毕业3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7%,中专毕业1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学历合格率为98.65%。
学历合格率与2004 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92.6%相比,高6.05 个百分点,与同一年份全区蒙授初级中学平均水平87.25%相比,高11.4 个百分点,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与2004 年的内蒙古自治区蒙授初级中学平均水平28.8%相比,高19.1 个百分点。[4]
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教师队伍现状
教职工总数 专任教师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中学)
90 73 25 岁以下 26~35 36~45 46~55
本科专科中专高级一级二三级未评比例81.1%
3 26 41 3 35 37 1 14 39 16 4
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4.1 35.6 56.2 4.1 47.9 50.7 1.4 19.2 53.4 21.9 5.5
资料来源: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相关统计资料,2006 年9 月。
在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者14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2%,中学一级职称者39 人,占专
任教师总数的53.4%,中学二、三级职称者16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9%,未评职称者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25 岁以下有3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26~35 岁之间的有26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6%,36~45 岁之间的有41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2%,46~55 岁之间的有3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
有自治区教学能手2 人,市级教学能手3 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3 人,市级骨干教师12 人;市级教学基本功7 人、学科带头人2 人,教学改革先进个人1 人,自治区级创新课程获奖12 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 人、市级优秀教师3 人。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和新课程培训率达到100%。
据内蒙古农调队调查内蒙古牧区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配置很不合理,……一些急需学科,如
英语、计算机、汉语文、现代技术、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求。”[5] 2006 年,陈旗二中共开设14 类课程,包括三语(蒙古文、汉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计算机、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其中英语和计算机课程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开设的,开设之初也存在专业教师短缺现象,为此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合作,采取了委托培养的方式,派遣一部分年轻教师到区内高校学习,这部分教师学成回校后暂时缓解了教师短缺问题。但是在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存在一定的教师流失现象。据我们调查,自1996 年至今,有多名教师改行或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其中包括蒙古语文、汉语文、计算机、政治、生物、英语和体育等专业教师。
教师的流失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因为一些教师的流失重新引起了一些课程的教师短缺现象。例如,2000 年一位计算机老师被调到海拉尔第一中学后,其妻子—陈旗二中生物老师跟随一块离开陈旗二中,为此直接导致生物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教师流失现象在全区范围,尤其是在农村牧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当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与教师待遇和教师地位现状,尤其是广大农村牧区重教尊教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陈旗二中教师队伍是一个非常年轻、学历合格率高、职称结构合理的队伍,并且学校正处在班级规模合理、教师负担相对低的状态,同时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齐备。表明该校近年来在软硬件建设上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了解到在发挥一些硬件设施的作用上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新建的能容纳500 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现只有67 名学生住宿,同时新建的学生食堂因资金短缺,缺少设备,还未能投入使用。
二、蒙古语授课学校生源流失现状
陈巴尔虎旗蒙授学校的主要生源是当地蒙古族子女,除此之外,居住在鄂温克苏木的鄂温克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牧民子女大多也选择蒙授学校就读。蒙授学校生源流失主要表现在这部分学生选择汉语授课(以下简称汉授)学校和蒙授学校学生的辍学失学。下面我们主要从蒙古族学生向汉授学校的流失和蒙授学校学生的失学辍学现象来看看蒙授学校所面临的生源流失问题。
(一)蒙古族学生在汉语授课学校就读的情况
2003 年,陈巴尔虎旗蒙古族小学在校生总数为2226 人,其中在蒙授小学就读的人数为1050人,在汉授小学就读的人数为1176 人,初级中学在校生总数为1854 人,其中在蒙授初级中学就读的人数为1058 人,在汉授初级中学就读的人数为796 人。在汉授小学就读的蒙古族学生占蒙古族小学生总数的52.8%,在汉授初级中学就读的蒙古族学生占蒙古族初级中学在校生总数的42.9%。
从花名册上看,2005-2006 年度陈巴尔虎旗巴音库仁镇第二小学(汉授学校)学前班分两个班招收了116 名学生,其中蒙古族81 人,占总数的69.8%,汉族26 人,占总数的22.4%,达斡尔族5人,占总数的4.3%,柯尔克孜族2 人,占总数的1.7%,回族1 人,占总数的0.9%,朝鲜族1 人,占总数的0.9%。[6] 据陈巴尔虎旗教育局的不完全统计,2006 年在汉授小学和初级中学中蒙古族学生占其在校生总数的65%和60%。①
从上述情况可以了解,在陈巴尔虎旗从学前班到初级中学蒙古族学生在汉授学校就读的情况比较普遍。针对此种现象,2004 年时我们对30 位送孩子进汉授学校就读的家长进行了采访,对于送孩子进汉授学校的原因家长们的想法是:
1、有16 位家长认为孩子经常和汉族小孩一起玩耍,生活环境对汉语接触的比较多,到学龄时不会说蒙古语,因此只能送到汉授学校,占被调查人数的53.3%。 其中有2 位家长是学汉文的,蒙古语只能简单对话,有2 个孩子从小被送到汉授幼儿园,还有6 位家长认为汉语的使用面比较广,更有利于孩子的求学和将来的发展。
2、有7 位家长认为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面狭窄,汉语的使用面广,学汉语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要求,占被调查人数的23.3%。其中1 位家长认为蒙古族地区都不太重视学习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蒙古语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1 位家长认为蒙古语在社会上没有什么用处,自己学了蒙古语在社会上没有什么作为;1 位家长认为自己学了蒙古语,进入社会以后使用汉语,感觉非常吃力。
3、有5 位家长认为就读于汉授学校对于孩子来说将来可供选择的学校比较多,就学范围比较广,占被调查人数的16.7%。其中3 位家长认为汉授学校里竞争激烈,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素质的提高;1 位家长认为汉授学校比较蒙授学校少学一种语言,负担较轻;1 位家长认为汉语的语言环境优越,能够学到广泛的知识,对孩子很有帮助。
在30 位家长中,有53.3%的人认为孩子从小未能学会本民族语言——蒙古语。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人口涌向城镇,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为32.1%。[7]在城镇语言环境中,汉语占主导地位,除了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蒙古语交谈外(其实如果父母亲不刻意去强调的话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会以不对称的方式——例如,父母亲使用蒙古语孩子使用汉语,或者双方都使用汉语交流),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邻里交往、日常消费等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中都是以使用汉语为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遵循第一代使用本民族语言,第二代只能听懂不会说,第三代完全汉化的规律。
有23.3%的家长认为,蒙古语的使用面狭窄,5%的家长认为进汉授学校就读将来可供选择的学校比较多。社会上的使用面狭窄,就业机会少,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等都是蒙授学校毕业生所面临
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取消分配被推向市场后,面对蒙古语在社会上的使用范围狭窄这一现实情况的制约,即市场需求不足的现实,一些从蒙授学校或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分配情况不容乐观,导致家长们普遍担心在蒙授学校就读影响孩子的前途。
(二)辍学情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学校和政府相互配合采取了诸多措施,争取降低失学辍学学生比例,其中包括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等。近年来,陈巴尔虎旗蒙授中小学不仅改善办学条件,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从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的对中途退学的学生进行登记,并报送到所属苏木或镇政府,由当地政府视情况资助的措施以及从2005 年开始实施的助学金制度等等。
2006 年,我们在完工镇昂戈尔图嘎查进行调查时,了解到一户贫困牧民家庭的情况。夫妻俩加上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夫38 岁,妇37 岁,大儿子曾在陈旗二中念书,不久前因在学校闹事(打碎教室玻璃)自行退学回家,老二是女孩,在陈旗二中念初二,老三是男孩,在陈旗民族小学念五年级。有草场,无牲畜,全家除出租草场和给他人打工的收入外无其它收入,去年出租草场的收入为3500 元,打工收入为6000 元,合计9800 元。除去子女上学的费用,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为此嘎查每年资助2000 元解决小儿子在学校的吃住费用。
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学生辍学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对此我们没能获得确切的数字,但是从学校的相关统计资料中可以了解一些。陈旗二中1993 年度初一年级共有257 人,到1998 年这一年级
学生要毕业的时候剩下202 人,有55 人中途退学,占总人数的21.4%。1999 年度初一年级共有239人,到2003 年毕业时留下231 人,中途退学8 人,占总人数的3.3%。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中途退学的学生中包括一些转学到其他学校的学生和降级学生。以2000 级一个班级为例,初一入学时有48 名学生,到初四毕业时剩下37 名学生,具体变动情况为初一转出1 个,转入1 个,辍学3个,初二辍学1 个,初三转出3 个,初四休学1 个,辍学2 个,从初一到初四毕业,转出学生4 人,占总数的8.3%,休学1 人,占总数的2.1%,辍学6 人,占总数的12.5%。
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学生的辍学、转学情况
班级 一年级 四年级 辍学转学人数 占总数中的比例
1993 257 202 55 21.4
1994
1995 265 231 34 12.8
1996
1997 323 164 159 49.2
1998 287 129 158 55
1999 239 231 8 3.3
资料来源: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提供。
为了了解辍学学生的辍学原因,我们对在2004-2005 年间辍学的8 名学生以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况和辍学原因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摸底调查。
学生A,蒙古族,1989 年生,家住宝日希勒镇,家里无固定收入,2005 年4 月辍学;
学生B,鄂温克族,1990 年生,家住巴音哈达苏木巴音哈达嘎查,家里有一千只羊,从小厌学,
2005 年10 月辍学;
学生C,鄂温克族,1990 年生,家住鄂温克苏木雅土格嘎查,父亲病故,母亲一人用打工挣的
钱供两个学生,加上自己厌学,2005 年10 月辍学;
学生D,蒙古族,1991 年生,家住巴彦哈达苏木格根胡树嘎查,家有几百只羊,从小厌学,2005
年5 月辍学;
学生E,蒙古族,1991 年生,巴彦哈达苏木巴彦哈达嘎查,母亲病故,父亲有病干不了活,无
劳动力、无收入家庭,加上自己不愿上学,2004 年11 月辍学;
学生F,蒙古族,1990 年生,家住东乌珠尔苏木本嘎查,父母双亡,有草场,无劳动力,2005
年9 月辍学;
学生G,蒙古族,1990 年生,家住东乌珠尔苏木本嘎查,家里无经济收入,2005 年9 月辍学;
学生H,蒙古族,1989 年生,家住东乌珠尔苏木本嘎查,家里无固定收入,2004 年9 月辍学;
在8 个人中,6 人为蒙古族,2 人为鄂温克族,因家庭困难辍学的有6 人,占收调查人数的75%,
其中有1 名孤儿,2 名是单亲家庭,因厌学而辍学的有2 人,占收调查人数的25%。表明引起学生失
学辍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贫困和厌学。
除此之外,在陈旗为了完成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虽然把初中三年制改为四年制,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动,陈旗二中一直是遵循三年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习惯,这样第四年就会进入总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此,一部分不打算升学或想进入职业培训类学校的学生就会选择学完三年离开学校。这种情况从严格意义来说不符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为此近来有消息称陈旗打算把小学改成六年制,把初中恢复为原来的三年制。
三、学生的就读形式及其消费情况
随着陈巴尔虎旗蒙授中小学集中办学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的苏木嘎查学生不得不从小学甚至从学前班开始离开家到旗所在地巴音库仁镇上学。这些离家上学的学生年龄小,刚开始离开家,并且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对于吃住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这些孩子自立能力差,不仅生活起居各方面需要管理,而且需要大人的体贴照顾。如果让孩子在学校寄宿的话学生多,管理不到位,饭菜质量跟不上,没有专人负责管理或者虽然有,但是因为人员少不能手把手的照顾到每一位孩子,所以许多家长,往往不会采取让孩子住校的方式,而采取让孩子寄住亲戚家或当地居民家,或者由家人陪伴租住当地民房。不过这样的话还有一个问题是,寄住居民家或在学校附近租住房屋的话消费比较高,对于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大。
2007 年4 月18 日和23 日,我们通过网络聊天的形式,采访到了陈旗二中初中四年级的四名学生。采访主要是以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消费情况为目的进行的,具体采访内容抄录如下:
学生I,女,18 岁,蒙古族,陈旗二中四年级。四年前从科尓沁右翼前旗额尓格图苏木搬到陈
旗巴音库仁镇,全家四口人,父母亲和一个弟弟,父母亲还没有落户口,她和弟弟的户口落在亲戚的户口上。弟弟念初中二年级,从家里走读。父母亲做一些零活,月收入400-500 元,不是很稳定,现在母亲在饭店干活,父亲刚刚找到一个瓦匠的活儿。老家的地有叔叔种,每年给1000 多元,地少,就父母两个人的地,所以只能给这些。小学一至四年级是在前旗(指科尔沁右翼前旗)念的,五年级是在陈旗一校(民族小学)念的。一直是从家里走读,上四年级以后学习忙,所以开始在学校宿舍住,上学期住了一个月,刚住进来的时候要了100 元的押金,买了20 元的床单和被罩。上初中以后买了两套校服一次是70 元,一次是80 元,上初四以后买一些复习资料,大概花了200-300 元,班里的工具之类缺的话收一些班费,大概收5-10 元。上早自习和晚自习一个月收20 元,英语补课收50 元,不过老师给我免费。平时一般不买衣服,花不了多少钱。上学期在学校住了一个月,给补助了80 元饭票,还有50 元的现金,这个学期还没有给,说是要给。要是在学校吃的话一天大概要花7 元,早晨两个包子花1 元,中午0.8 元的饭1.7 元的菜,晚上和中午一样,晚上有时候卖中午剩下的菜,会稍微便宜一点。现在中午一般回家吃,晚上就吃方便面之类的对付一下,一个月至多花150 元,一般情况下不到100 元就够了。全班有29 人,学习成绩排在前十名。
学生J,女,17 岁,蒙古族,初中四年级,家住鄂温克苏木,家里有四口人,父亲、母亲和一个哥哥,父母都是牧民,哥哥以前在体校上学,现在在家。老家是通辽库伦旗人,没有草场,前几年是游牧,年收入大概2 万多元,两年前因为父亲用车压了人家的腿,羊和车都卖完赔钱了,先后两次开庭赔了6 万多元,现在在苏木所在地定居,养7-8 头牛,卖牛奶的收入一个月有300 元,其他没有什么收入,父母为这事也很着急。小学是在陈旗民族小学念的,小学5 年和初中三年,一直到上学期都是在当地居民家寄住(ail-d su:na),每月收200 元,包吃住,零花钱100 元左右。住居民家条件比住宿舍要好,换了两个家,一个收住十个学生,一个收住5 个学生。要是住老师家或楼房的话要收300 元,因为在老师家住的话老师可以辅导,所以要多花一些。从上学期开始住校,现在学校有住宿生50 多人,女生30 人,男生大概24-25 人。上学期学校给了两次补助,一次是254 元,一次是320 元,共计574 元(按一个学期四个半月计算每个月平均127.6 元),每月家里给200 元,不过一般是不够的。这学期班费收了20 元,饭费和书本费等加起来这个月已经用了500 元。
平时早餐1 元,午餐2.5 元,晚餐2.5 元,一天要花6-7 元,但是到外边吃的话要多花一些,一顿饭要花4-5 元,一般吃面包、方便面等。除寒暑假外,五一、十一回家,一个学期家里人大概来两次,平时把钱让坐班车过来的人捎过来。
学生K,男,17 岁,蒙古族,初中四年级,家住东乌珠儿苏木海拉苏图嘎查。全家四口人,母亲、爷爷和妹妹,母亲和爷爷都是牧民,有9000 亩草场,有一个拖拉机和一个摩托,住蒙古包,有xu:ren——定居点,羊300 多只,牛30 来头,有夏营地。2006 年卖多余的打草场(让别人在草场上打草)争了1 万元,卖了50 多只羔羊,一半卖了195 元,一半卖了150 元,总共卖了8625 元左右,卖了一头牛,具体多少钱不太清楚,总的来说年收入3 万元稍多一点。家里劳动力少,雇一家牧户,每个月给500 元,一年十二个月6 千元。学前班是在东乌珠儿念的,小学是在巴音库仁镇念的(一至四年是在第四小学,五年级是在民族小学念的),小学时住当地居民家,换过几家,每月180-200 元不等,现在住在表哥家,每个月给200 元,表哥家有两个女儿,还有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也是一个月给200 元,吃住费全包括在内。这学期要了50 元的资料费,80 元的自习费,这80元里包括早晚自习和星期六半天的上课费,星期六早自习安排的是汉语文,上午分别上政治、数学、化学和蒙古语文等四门课。再过几天还要收120 元的报考费(报考高中的报名费)。
各课组织买复习资料,汉语文买了两次花了60 元,蒙古语文买了1 次30 元。穿戴一年要花400-500 元,零花钱家里有钱就多给,没钱就少给,例如春天的时候家里钱比较紧,就会给的很少,有钱时花100 元左右,没钱时50 元就差不多,去年一年大概花了600 元。寒暑假和五一、十一回家,回家时要雇车,来回要花200 元,一般情况下和人合伙租车,也有一个人租车的时候。妹妹今年9 岁在陈旗民族小学念小学三年级,也在亲戚家住,每个月也要缴200 元的吃住费,一个月大概要花300 元。上学期在宿舍住了一个月,给了20 元的补贴,还有一些本。不愿意在宿舍住,住宿舍不方便,不自由,饭菜不好吃,没有想过住宿舍给补助的事情。家里没什么存款,有时支出可能要高于收入,上次就借了5000元的高利贷,是三分利。家庭生活主要是缺劳动力,劳动力的话在当地靠后,物质的话算是中等。
学生L,男,16 岁,蒙古族,初中四年级,家住巴彦哈达苏木所在地。全家5 口人,父母,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哥哥在乳品厂工作,还没有结婚,一个月大概挣1200 元左右,刚刚工作两个月还没有帮助过家里,姐姐在海拉尔一中念高二,一个月要花200 元,没有什么其他花销。家里有20 头奶牛,10 来个牛犊,一个月平均卖1500 元的牛奶,一年卖十二个月的牛奶,7-8 月分卖的多一点,大概一个月卖2 千元,其它月份也就是一千多,有时还不到一千。父亲是从煤矿退休的,一个月有500 元的退休金。学前班和小学都是在陈旗民族小学念的,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家都在巴彦库仁镇,所以从家里走读,五年级时搬到巴彦哈达苏木,开始是寄住在居民家里,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住校。
学校不要住宿费,一个月给80 元的补助,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给的,每个月的补助也不一样,有时多有时少,有时给一百多,有时给80-90 元。班费要10 元,饭费大概花150-200 元,早餐1.5元(馒头0.3×3 或4 个馒头,茶0.3 元),午饭2.5 元(米饭1 元,菜1.5 元),晚饭2 元。衣服之类的不太买,买了两套校服,一套85 元,两套共170 元。每个月家里给200 元。
在陈巴尔虎旗巴镇地区一些当地居民根据外地苏木嘎查学生的需求,专门提供住宿和吃饭的服务。寄住居民家,因家庭条件,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家庭居住条件比较好,例如是楼房的话收费相应比较高,一般每月要收300 元,如果是平房的话按其居住条件收取240 元、260 元、280元不等。还有一些影响收费标准的因素,例如如果学生和房东之间有亲戚或其它社会关系的话少收一些,在当地有一些教师家也为学生提供吃住服务,教师家庭学习环境好,管理也比较严格,平时还可以辅导学生学习,因此收费也相应的高一点。总的来说,寄住居民家每月吃住费用为200-300元之间,一年两个学期9 个月计算(以下以同样的标准计算),年消费为1800-2700 元之间。除住居民家庭外苏木嘎查学生也可以选择住校,住校的话免住宿费,伙食费因学生吃的标准不同而费用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早餐1.5 元,午饭和晚饭各2.5 元,合计一天消费6.5 元,一般一天6-7 元,一个月按30 天计算180-210 元的标准,年消费1620-1890 元。寄住居民家庭的学生和住校生相比在吃住上住校生每年大概要节约180-810 元,甚至还要多一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住校生有时为了改善伙食,到校外吃的情况较普遍,一般要比住居民家的学生要多,按照学生J 的说法,到校外吃的话每顿饭至少要花4-5 元。
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学生食堂伙食情况
主食(价格,元) 副食(价格,元)
早餐包子(0.5)、糖饼(0.5)、合子(0.6)、馅饼(0.8)、鸡蛋(0.5)、油饼(0.5)、麻花(1)、油炸膏(0.4)、馒头(0.3)茶(0.3)午餐 米饭(一两0.4)、馒头(0.3)、馅饼(0.8) 炒菜(1.5)、炖菜(1)晚餐米饭(一两0.4)、馒头(0.3)、切面(一碗
1.5)炖菜(1)
资料来源: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食堂管理员满喜提供,2007 年5 月2 日。
从上述四名学生的消费情况看,除吃住费用外还有零花钱、穿戴费、交通费以及资料费、自习费、班费等费用。零花钱和穿戴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家庭的生活和学生养成的习惯,例如学生K 家庭生活较好,一个月的零花钱50-100 元之间,每年要花在买服装等的费用为400-500 元;学生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据她说除买了两套校服外,穿戴上一般不会花太多的钱;学生J 的家庭曾经比较富裕,虽然如今家境不如从前,但是看来已经养成习惯,消费仍然比较高,虽然学校给一定的补助,家里每月仍给200 元,不过还是觉得不够花。她有自己的QQ 号,我采访时她用的就是自己的QQ,据说空闲时要上网。交通费是因家里的远近和方便程度以及回家次数所决定。对于学生K 来说,每年要回家四次,每次都要租车回家,如果不与他人合租的话,每年光交通费就要花800 元。资料费、自习费是因为学生进入初四以后准备中考而增加的费用,班费一般情况下不收,只有班级工具之类短缺的时候要收取一些。
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从2005 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全部学生的学费和杂费,并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分特困生和贫困生两个档次给予生活补助,特困生每月补助伙食费180 元(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特困生伙食补助有学校向学校食堂支付,学生可以在食堂免费吃饭),贫困生每月补助伙食费80 元。从上述四名学生的情况看,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贫困补助的发放只局限于住校生,例如学生K 四年级第一学期在学校宿舍住宿一个月给补助了20 元和一些作业本,学生J 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住校,此前一直未获得过补助,自从住校以后开始获得困难补助。还有从相关人士了解到,学校补助是向住校生倾斜的。这也许是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到学校住宿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对此学校也采取了改善学校住宿条件和提高伙食标准等措施。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内财教[2003]567 号)》规定,牧区民族中小学生享受助学金补贴,具体标准由各地确定,但最低标准小学生60 元/月、初中生80 元/月。[8]
从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发放补助现状看,补助标准符合规定要求,但是获得补助的人数较少,普及面较低。学校为吸引学生到学校住宿,采取了诸多方法。其中除改善住宿条件和提高伙食标准外,困难补助也作为一种手段向住宿生倾斜。但是仍然有许多苏木嘎查学生选择到当地居民家寄宿,而不是选择住校。据统计,2007 年3 月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在校生总数为998 人,家住苏木嘎查的学生有465 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6.6%,其中在学校住宿的有65 人,占苏木嘎查学生总数的14%,表明理应住校学生的86%的学生采取租房或寄住当地居民家。对此学生J 的解释是住居民家条件比住学校宿舍要好,学生K 的解释是住校不方便,不自由,饭菜不好吃,没有想过住宿舍给补助的事情。正如我们提到的,近年来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建了一所新宿舍楼,住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学生食堂伙食种类也比较丰富,并且组织早晚自习,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应该是不错的。但是为什么给学生的印象还是不如寄住居民家呢?肯定有其他原因。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对于孩子,尤其是对于念小学的低年龄段孩子来说家是最温暖的,有人照顾你的生活起居,父母会根据你的口味去做饭,尿了床也不会有人责怪你……。
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家庭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学校虽然非常努力改善各种条件,但也不一定会达到这一条件。同时,对于家长来说把刚刚离开家的孩子送去过集体生活,会有一万个不放心,孩子吃的好吗?睡的好吗?学习怎么样?……。无论从孩子的角度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寄住居民家虽比不上自己家,但是比住校更接近于家庭环境,看来寄住居民家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注释
①陈巴尔虎旗教育局提供,2006 年9 月.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的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内蒙古自治区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M].
[2]陈巴尔虎旗统计局.统计资料手册-2004 年[M].2005 年4 月.
[3]内蒙古教育网.2004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公报[M].2005 年8 月.
[4]内蒙古教育网.2004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公报[M].2005 年8 月.
[5]孙最龙.内蒙古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三农数据网,2004-11-22.
[6]根据陈巴尔虎旗第二小学2005-2006 年度学前班花名册统计[M].
[7]兴安.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现状分析[J].蒙古学集刊,2005,(4).
[8]孙最龙.内蒙古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三农数据网,2004-11-22.
The Survey of Mongolian teaching in Khaguchin Bargu Banner’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inggan 1,Bao Wen-ming2 (1.Ethnology and sociolog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city 010021;2.) (Abstrac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Area has carried out activities to cancel schools from 80s in last centu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es of Khaguchin Bargu Banner’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and problems of students’ number getting less from that time, and the adapted methods which students adopted. Meanwhile, the
reasons for students’ number getting less and states of students’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are analized. Keywords: Khaguchin Bargu Banner;Mongoli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education states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社科项目《草原游牧文明变迁与蒙古族未来文明形态研究》之子
课题《蒙古语使用、变异和规划研究》;
作者简介:
1、兴安(1974-),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蒙古族社会文化研究;
2、包文明(1974-),男,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物理教师。
1、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呼和浩特,010021;
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第二中学,内蒙古 陈巴尔虎旗 021500
2012年9月4日星期二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