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蒙古国的华人学生:汉字都不敢明目张胆写出来!

在乌兰巴托期间被朋友带到了当地的华人子弟学校。

乌兰巴托的华人子弟学校就坐落在城市东部偏北的地方,明显是城市向贫民区过渡的边缘,它的南边还是楼房,而北边一眼望去就是连绵的棚户区。

其实这个学校就是一幢不大的两层红砖楼房,加上勉强将楼房围起来的院子,连操场都没有。如果单从外观上看,你不会认为它是一所学校,因为它的校门简陋而寒酸,既没有挂校名,又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

“学生活动的时候在哪里?”问题有些不合时宜。

“没有操场就不活动了呗!”

这与深圳几乎各个学校都有塑胶跑道和体育馆形成鲜明对照。

学校一进门有一座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水泥雕像,两个孩子做着夸张的动作,男孩的手里不知道举着什么东西,女孩右手夹着一本书,右手平举着伸向远方,然后一起坐在一条好似钥匙开启的月亮身上。雕塑的基座上写着乌兰巴托少见的汉字:宏扬民族文化,培养栋梁之才,并署名年限是二千零一年。激励的语句里带有新中国的革命豪气。

“是一个华侨捐建的”,朋友解释说。

“别看学校不大,但是建的时候可费劲了!”不知道是蒙古政府故意刁难还是其他原因。

“反正学校经过了长时间的申请和迁地,前后费了三年多时间,最后才好不容易完成!”

“学校缺好的老师!”朋友有些担心,虽然国内也派一些教师过来,但师资力量并不好,“如果能有一些好的老师就好了!”

华文学校明显地低调的有些压抑,连汉字都不敢明目张胆地写出来,这让我又为华侨的生存环境而唏嘘。

以后的几天,当在韩国人办的乌兰巴托大学(Ulaanbaatar University)(实际上是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然后优秀学生可送到韩国读大学)里,看着到处显著标注的韩文标牌和清洁明亮的教室,心里不禁沉甸甸的。

“你能否给我们宣传、宣传?”华侨朋友突然说。

咦,如果自己愿意留在蒙古,不是职业刚好解决了吗?当汉语导师没问题呀!正兴奋间,朋友叹了口气,“待遇不高,留不住人”。

乌兰巴托的华侨子弟一定要补习汉语,而且“现在也有蒙古人的孩子到学校学习汉语了!”朋友转而有些兴奋。

去学校的时候恰逢学生放学,一出教学楼,学生就跟同学和接自己的家长们用张北——大同口音愉悦地聊着,让身在异国的我仿佛又跌落到亲切的国内某个城市。

“你给我们宣传、宣传,看有没有热心人给投点钱……将环境改善一下”,帅哥又给我下任务,“能留得住人!”我其实很清楚自己半斤八两,哪有那种影响力!

其实乌兰巴托的华人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即使在居住国受到百般刁难,排挤、驱赶,生存环境恶劣,而当作靠山的母亲国并没有表示多少同情和收留意愿的时候,他们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的根。

“现在环境好了一些”,而且奥运会后有明显变化,“因为蒙古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奥运金牌,但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下得了两面金牌!”

“如果中国能派一些更好的中文老师就好了!”

我说“中国现在正在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应该会吧!”但实际上,我自己不清楚,也没有把握。

不过,在乌兰巴托看见华人子弟学校,还是让我为当地华人的拳拳之心而感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这样一群“一定要孩子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中国人”,难道你不感动?

虽然华人有的已经获取了蒙古国籍,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一颗红亮的“中国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