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蒙古西化的背后

乌兰巴托,今天的蒙古国首都,曾是喀尔喀蒙古第一位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走在乌兰巴托街头,你会发现,这个草原城市已很大程度被西方化——不时可见的欧式酒吧,灯光华丽的夜总会,甚至迪斯科舞厅。随着年轻人大批走出,外资企业进入,琳琅满目的外国商品也随之涌进这个国家。在乌兰巴托,你可以买到蒙文、英文、俄文报纸。

  这种西方化、多元化的变革开始于1991年。伴随前苏联解体,曾经对苏一边倒的蒙古国开始了艰难的民主化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后期,蒙古国曾经历了混乱和艰难的改变。进入21世纪,这个国家明确自己的方向,即在政治上进一步推进民主化,成为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一员;在外交上实行近交中俄,也与欧美西方及援蒙国家开展“第三邻国”多元外交策略。在实施民主化的过程中,蒙古国一方面在中俄间平衡大国利益,另一方面借用多支点外交,将中俄间的战略缓冲与欧美日的博弈对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近年,随着欧亚经贸往来的深化,亚太地区活力日益凸显。与经由俄罗斯的欧亚大陆桥相比,蒙古国作为新大陆桥的陆上走廊,作用更加明显,运距更加合理,成本更加低廉,效率更加提高,这也让其萌生了在本国打造新欧亚大陆桥的设想,矿业正是大陆桥建设的奠基石。

  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80多种矿产。其中,石油储量60亿桶、煤炭约1750亿吨、铁约20亿吨、铜约4000多万吨、磷约2亿吨、萤石约800万吨、锌6万吨、金4300多吨、银14600多吨。这个国家矿产开发的巨大特点在于,开采历史短,勘探能力弱。

  在开发矿业的做法上,蒙古国政府有别于俄罗斯。早在改革之初,国家拒绝将重要矿产资源廉价转售少数人开发,而是采取政府主导辅以市场的开发路线:即由国家掌握矿产开发权,将矿产定位为“国家战略矿”。根据新修订的《蒙古矿产法》,蒙古议会业已批准将塔温陶勒盖煤矿、那林苏海图煤矿、马尔代铀矿、东方省油矿、古尔班布拉格铀矿、特木尔泰铁矿、奥尤陶勒盖铜金钼矿、宝若金矿等15个矿指定为国家战略矿,其他39个矿正在审议中,还有58个矿产资源也将着手整理。至今,蒙古国不折不扣地贯彻矿产支撑本国经济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惠及民众全民收益的“官民一体”战略。

   2006年后,蒙古国提出了“矿产开发立国振兴经济”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旨在积极开发能源矿产,实施国家控股支撑科技行业,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在矿产兴国战略背后,蒙古国面临两个需要破解的瓶颈。其一,因国民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开发,这个国家可能受制于“资源优势陷阱”。为避免这种尴尬,蒙古政府出台了财税收入平衡法,意在为确立摆脱资源型经济产业积累财富,扫清道路。

  其二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两全。目前,蒙古国加强了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立法和限制,先后修改了《矿产法》《所得税法》《水法》,还出台了《税收调节法》,旨在避免矿产开发的暴利。2010年,政府开始颁发新矿权证,由原来的7300多个减少至3770个,使矿产资源开发占国土面积由40%减少至15%,以求保护水源、林业、绿地和生态环境。

  但在蒙古国,上述政策推行起来困难重重,矿产开发究竟能走多远,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