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蒙兀兒帝國


蒙兀兒帝國گوركانى
(1526年-1858年),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巴卑爾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蒙兀兒」意為「蒙古」。在其全盛時期,其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察合台汗國的蒙古貴族血統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

簡介:
巴卑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里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里王朝內亂之機捲土重來,恢復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蒙兀兒帝國的全盛時期,帝國的疆域經過逐步的不斷擴張而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朗則布皇帝駕崩後,蒙兀兒帝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緩慢,處於不斷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衰弱的帝國,在印度獨霸一方。

蒙兀兒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蒙兀兒皇帝列表:
六大皇帝:
巴卑爾 Bâbur(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Humâyûn(1530年-1556年)
阿克巴 Akbar(1556年-1605年)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Jahângîr(1605年-1627年)
沙·賈汗 Shâh Jahân(1627年-1658年)
奧朗則布 Aurangzeb(1658年-1707年)
後期蒙兀兒:
巴哈杜爾·沙一世(Bahadur Shah I,1707年-1712年)
賈汗達爾·沙(Jahandar Shah,1712年-1713年)
法魯克錫亞(Farrukhsiyar,1713年-1719年)
Rafi Ul-Darjat,1719年)
Rafi Ud-Daulat,1719年)
Nikusiyar Mohammed,1719年)
穆罕默德·易卜拉汗(Mohammed Ibrahim,1719年)
穆罕默德·沙(Muhammad Shah,1719年-1748年)
艾哈邁德·沙·巴哈杜爾(Ahmad Shah Bahadur,1748年-1754年)
阿齊茲·烏德丁·阿拉姆吉爾(Alamgir II,1754年-1759年)
沙·賈汗三世 Shah Jahan III
沙·阿拉姆二世(Shah Alam II,1759年-1806年)
穆罕默德·阿克巴·沙(Muhammad Akbar Shâh,1806年-1837年)
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 Muhammad Bahadur Shah Zafar,1837年-1857年)
歷史:
戰爭年表:
1526年:Panipat之戰:巴布爾打敗德里酋長易卜拉辛·羅迪,並建立蒙兀兒帝國。
1529年:巴布爾佔領孟加拉。
1530年:胡馬雍繼承皇位。
1531年:葡萄牙海軍攻擊第烏。
1535年:胡馬雍皇帝允許葡萄牙人在第烏定居建造城堡。在古吉拉特發生起義。
1536年:古吉拉特君主Bahadur Shah擊敗蒙兀兒軍隊。
1538年:拿那克逝世。胡馬雍佔領孟加拉的Gaur城。
1538年:舍爾沙成為君主(直到1545年)。
1539年:舍爾沙在Chausa剿滅胡馬雍的軍隊。在此之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蒙兀兒皇帝恢復權位之後運用了這些改革。
1540年:舍爾沙第二擊敗蒙兀兒軍隊;葡萄牙人在果阿和第烏建立宗教裁判所;胡馬雍逃亡阿富汗和波斯,1555年才回國。
1542年:阿克巴出生。
1543年:舍爾沙佔領Mârvar和Sind等地區。
1739年:納迪爾·沙阿帶領的波斯軍隊打敗蒙兀兒軍隊。
1753年:普拉西戰役。
1760年:伯拉里加特戰役。

政治:
1556年,蒙兀兒國王阿克巴採取積極的內政改革。

中央集權:
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軍事官僚政治體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四位大臣輔助。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Subah),即省。主管省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布」,有四位重臣輔佐。各省的財政、稅務和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政府監視省督之義。「帕爾迦納(Pargana)」,即「縣」,是農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轄專區,稱為「薩爾卡爾」,由執行軍事、行政、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主管,稱為「福吉達爾」。

軍事化管理:
蒙兀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編製,其俸祿按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即軍事領地。

宗教政策:
採用懷柔和親的政策對待土著王公貴族。選用官員上改變原來僅由突厥人、阿富汗與伊朗人擔任高級官吏的傳統,擇用信奉印度教本地人。阿克巴還娶土著公主為皇后,擴大國家統治的基礎。
調和國內部宗教矛盾,對非伊斯蘭教徒採用寬容政策,廢除對非伊斯蘭教徒的人頭稅。允許印度教徒恢復先前的信仰。
對印度的寡婦殉夫、殺嬰、童婚、神靈裁判等都加以禁止,鼓勵寡婦再婚。

胡馬雍陵:
胡馬雍陵是蒙兀兒帝王的第一座皇帝陵墓。 胡馬雍陵位於德里東部亞穆納河畔,是印度次大陸的第一座花園陵墓。其墓體狀如蹲坐,高大的拱形入口上面是一個球形墓頂,墓的四周環繞著排列整齊的花園。

阿克巴陵:
阿克巴陵又稱「錫根德拉」,位於阿格拉北方約10公里處,始建於阿克巴大帝逝世前三年,由其子賈漢吉爾完成。因遭班達爾人侵襲,陵墓內的建築無幾。現存地下王陵。

泰姬陵:
泰姬陵泰姬陵建於1653年,第五代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1627年—1658年)為紀念愛妻阿姬蔓·芭奴(Arjumand Banu Begum)而建。泰姬陵由前庭、正門、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回教堂所組成,通體由白色大理石造成的。

阿格拉紅堡:
主條目:阿格拉紅堡
阿格拉堡是用紅色沙岩為主建材,又稱紅堡。 巴布爾在附近的阿格拉稱帝。阿格拉為了蒙兀兒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直到遷都德里。城堡周圍護城河長2.5公里,牆高20餘米,十分壯觀。

法第普爾·希克利:
法地普爾·希克利原義為勝利之城,是阿克巴於16世紀精心規化的新都城,三面城牆,長6公里,有七座城門,是融合伊斯蘭和印度教、耆那教的裝置藝術的獨特建築。

首都 拉合爾, 德里, 阿格拉
官方語言 波斯語 (最初含查加台語; 而後也含烏爾都語)

政制 君主制
皇帝
- 1526-1530 巴卑爾
- 1837-1857 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
歷史
- 成立 4月21日 1526年
- 印度民族起義 9月21日 1857年
面積
- 1700年 4,000,000 km2 (1,544,409 sq mi)
人口
- 1700年估計 150,000,000
密度 37.5 每平方公里 (97.1 /sq mi)
貨幣 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