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蒙 古 帝 国
蒙古帝国,是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其也是歷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國與國家之一,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1,270萬平方英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含蓋了當時疆域內1億的人口。
蒙古帝国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国号大蒙古国。據《蒙古秘史》记载,其創始於贝加尔湖南岸,通常认为创建時間約為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始有「成吉思汗」之称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即先后与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等敌对,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控制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华北、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在内的广大地域。
然而,蒙古帝国在1260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走向分裂。1264年忽必烈(即元世祖)击败阿里不哥后,于1271年在中國中原建立了元朝(大元帝國),并随后于1279年灭南宋。与元朝并存的还有统治了中亞、西亞、东欧等地的四大汗國,[1]后者已经各自分裂出来并处于独立地位,各自為政,原「大蒙古国」已不復存在。後四大汗国又陸續分出其他的小汗國。元朝则滅亡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的1368年,其後明朝长期和四大汗国與其他分裂出來的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6世紀所有大小汗國完全滅亡時。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歷史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太祖像蒙古人是鲜卑人的后代,唐朝之后,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高原先后臣服于辽朝和金朝,至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成吉思汗還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作為大蒙古国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2]蒙古帝國的組織是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十個萬戶組成一旗,十旗組成一路,十路組成一州,十州一國。
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金朝之属国西夏,迫西夏皇帝李安全臣服。1211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混亂中,金朝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被殺,新立的皇帝金宣宗宣佈遷都開封,蒙古大軍占领金國中都城。成吉思汗在此認識遼國謀士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向成吉思汗提出西征大戰略,佛教也因此西征再次至中亞弘法。
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屈出律,於是出兵灭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辽政权。1219年至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併花剌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攻占多个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统治者摩诃末蘇丹逃至里海孤岛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继续西进,在现乌克兰战胜基辅大公,后撤军。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当时的蒙古帝国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的一部分,以及中亚、西亚大部。
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
欧洲;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受阻于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1242年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归争夺汗位的继承。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
14世纪蒙古各汗国總疆域的地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為其後不同時間建立的帖木兒帝國中东
窝阔台之后经过贵由的短暂统治,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阿拔斯王朝巴格达。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1260年攻克大马士革。当年蒙哥在进攻南宋时于四川战死。旭烈兀回师争位,之后留下的少量蒙古军队在巴勒斯坦阿音札鲁特战役败于埃及,標誌着蒙古帝国未能延伸到非洲。
东亚
窝阔台时,1230年至1234年,蒙古灭金。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王国,高丽王室退守江華島。窝阔台之后,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而亡(一说病死)。正在进攻湖北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遂班师,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后改称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是为元朝的开始。1267年至1279年,经过对南宋多年的征战,元军终于灭宋。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元朝属国。
蒙古曾于1257年进攻越南北部地区。元朝灭宋后,元军又分别于1285年和1287年两度攻占越南北部的地区,即当时的越南陈朝。大越与其宿敌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权)联合击退了入侵军。1287年元军攻入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国,之后在1303年又退出该地区。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島发动的海上远征也无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试图入侵日本,但由于台风而失败。也有研究说当时元军在高丽和山东建造的舰队所用船型是内河船,所以经不起海上的风浪。日本人认为台风是天神对日本的保佑,于是有神风一说。
帝国的分裂与四大汗国
1335年的亚洲。四大汗国之一窝阔台汗国此时已灭亡忽必烈即位并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附忽必烈而独立。察合台汗国被忽必烈、阿里不哥、窝阔台汗国等势力多次争夺,后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结盟对抗忽必烈。这两个汗国位于今新疆、中亚一带。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为拔都所创,位于现在的保加利亚、俄罗斯联邦的欧洲部分、北高加索、和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罗斯诸公国为其藩属国。伊儿汗国为旭烈兀所创,包括现在的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金帐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已事实上独立,僅伊儿汗国承認忽必烈的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独立。这四大汗国虽然是原屬於大蒙古国,但已互不隶属、各自为政,也不属于忽必烈的大元帝国,即元朝。此时,蒙古帝国已正式分裂,“大蒙古国”不复存在。
元朝与四大汗国的瓦解
元朝末期,统治者对下层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和剥削。1351年,刘福通率白莲教教众和被征挖黄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组织“红巾军”对抗元军,开始了元末农民运动。1368年,朱元璋推翻大元帝國,建立明朝,蒙古人退出中原,回到塞外,元朝灭亡。塞外的蒙古政权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至15世纪初去国号。
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在1309年被察合台汗國和元朝瓜分。察合台汗國和伊儿汗国经多次分裂,最终均在1388年被帖木儿帝国征服。金帐汗国到15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小汗国,最终在16世纪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罗斯公国全部占领。
帖木兒是西察合台汗國突厥化的蒙古贵族的后裔,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孙。他在1369年自立苏丹,征服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之后,北攻金帐汗国,南进德里(印度)、西面击败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小亚细亚)。帖木儿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北自里海,南达波斯湾。1404年]帖木儿率领20万军队进攻中国明朝,结果在1405年进军途中病死。帖木儿死后,其帝国分裂,1500年亡于乌兹别克人昔班尼。帖木儿帝国不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它是蒙古后裔所创,疆域大部分在原四大汗国的地方。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南下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
对后世的影响
正面的看法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了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战乱时期要容易得多。在中国,元朝的建立使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获得了统一,也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欧洲使节和商人带回的信息,使其对世界的了解大为扩展。 元朝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原型。[來源請求]
负面的看法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众多的文明遭到彻底毁灭,多个城池被夷为平地,根据R. J. Rummel估计,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有3000万人被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3]。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从1220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杀和饥荒,波斯的总人口从250万下降到25万[4]。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都死于蒙古入侵[5]。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投降者作为奴隶,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6]。大约一半的俄国人死于蒙古入侵。但是,Colin 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图集》(1978)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3]。中国人口在蒙古统治的50年间下降了一半。在蒙古入侵以前,中国人口约有1亿2千万,而到1300年(1279年完成征服)只有6000万人[7]。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后,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国并未促进民族融和,相反地,蒙古统治者把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元朝的覆灭。
蒙古帝国和黑死病
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金帐汗国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细菌战[8]。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国人也逐渐有了对鼠疫的免疫力,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造成2000万人死亡,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黑死病使得中世纪的欧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滥最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1348年发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欧洲就此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对各国的影响
蒙古帝国横跨东、中、西亚和东欧巨大的疆域。在蒙古四大汗国衰败之后,前钦察汗国属国的俄罗斯崛起并占领了从前蒙古帝国中的相当一部分。俄国统治者曾经代表蒙古进行收税,因为蒙古人很少视察他们占有的土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的蒙古帝国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來源請求]。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羅斯在佔領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後才成為強國。俄羅斯的貴族就有20%曾與蒙古人通婚,[來源請求]俄羅斯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衣服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俄羅斯人也被圖蘭化。
在欧洲,由于蒙古铁骑连下数城,占领多个国家,欧洲君主十分恐慌。后来有了“黄祸”一说泛指所有东亚黄种人带来的威胁时,常回溯用于蒙古帝国时期。
在日本,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最終後醍醐天皇滅了鎌倉幕府。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在蒙古帝国入侵后降服蒙古,成为一藩属国。蒙古人在中国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后,亲元的高丽国王派大将李成桂征明。亲明的李成桂从鸭绿江边回兵,推翻高丽,建立朝鮮王朝。
其他影响
有学者发现,在蒙古、中亚附近,多达8%的男性人类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全球有至少1600万这样的男子。
蒙古帝国和中国的关系
关于蒙古帝国和历史上的中国的关系,有多种看法。
元朝包括整个蒙古帝国,为中国的一个朝代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的理由如下:[來源請求]
蒙古原为金朝的一部分,而且元朝定都大都(原金中都),管辖地主要是现在的中国的疆域,所以元朝是宋朝和明朝之间的中国的一个朝代。清史稿也有清朝版圖僅次於元朝之說法。
四大汗国與元帝國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了名義上的宗藩关系,四大汗国仍然奉元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正宗,所以整个蒙古帝国,从多瑙河到日本海,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中国的元朝”的疆土。有人[谁?]因此認為“成吉思汗是中国人的骄傲”。
蒙古民族与汉族同来源于东亚人种(汉族人种或蒙古人种),现在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蒙古国的独立在法理上讲是中国赋予的,而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族人口超过蒙古国全国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族自治区面积超过蒙古国全国面积,中国蒙古族的蒙古语保留了更古老的蒙古语传统,据此有人认为,今天的中国才真正是蒙古帝国的继承国。
大元帝国(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这种说法认为由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即元朝,但原属蒙古帝国的其他汗国并不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关于元帝国为中国朝代的理由同前一观点,但由于忽必烈违背大汗选举传统即位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四大汗国纷纷脱离他的统治。元朝于1271年建立时,和四大汗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并列关系,而各汗国各自为政,互不隶属,有时甚至互相交战,而且它们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对于任何两个国家而言,即使在某段時期內曾保持某种宗藩关系(无论是名義上还是实际上),但宗主国与藩属国仍然并非一个国家,就好比历史上朝鲜和越南等国曾长期奉中国为宗主国,但它们本身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元朝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而四大汗国则不属于中国。
中国曾经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这种说法认为由于蒙古铁骑征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包括现位于中国境内的西夏、金和南宋等,只是當時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地区的统治后来被明朝推翻。现在中国的其他曾经属于蒙古帝国的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等,是在清朝时并入中国的。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九评苏共”中第四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中说:“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都曾是她的一部分。”
在这之前,鲁迅也持此看法[11]。
蒙古汗国;
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后泛称为蒙古帝国的政权。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是由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於公元1206年建立的國家。他和他的繼承人經過幾次對外擴張,領土擴大到中亞、西亞、東歐和中國。在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奪得汗位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演變為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在其所控制的領地內(包括今中國大部和蒙古高原)建立了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Dai Ön Ulus)或“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自此大蒙古國的法統為元朝所繼承。除與元朝敵對的窩闊臺汗國後來滅亡外,其餘三大汗國名義上為元朝的宗藩国,其實際獨立地位也為元廷所承認。
歷史
蒙古高原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铁木真獲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窝阔台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窝阔台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遠征军於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1246年,贵由在窩闊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举拖雷的長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達,灭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领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军队于是东还。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时尚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后听说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准备集会称汗,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回到開平(今内蒙古多伦县),於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抢先集会称汗。阿里不哥聞訊後,在阿速台、玉龍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在当时的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由於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当时均支持阿里不哥。為了爭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了朮赤後王別兒哥、察合臺後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隨後迁都大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
1271年忽必烈在其领地内定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或“大元大蒙古國”,继承了原大蒙古國的法統。但窩闊臺汗國君主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并联合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兒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去世。在窩闊臺汗國滅亡後,其餘三大汗國僅在名義上仍為元朝的宗藩(元朝稱其為西北諸王),實際獨立的地位為元廷所承認。元朝保留了金帐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伊利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冊封,頒發“王府定國理民之寳”、“真命皇帝和顺萬夷之寳”等漢文印璽,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數位君主,如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
成吉思汗(蒙古語:,Činggis Qaγan,Чингис Хаан,1162年-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奇渥溫姓,乞顏(起延)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傳統,鐵木真全名應為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臺為國主,欽定窩闊臺為繼承人。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擁護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後,拖雷去世。
個人生平,早年
成吉思汗父親為其乞顏部酋長也速該。其名字「鐵木真」之由來,乃是因為在他出生時,乞顏部正好俘虜到一位屬於敵對部族,名為鐵木真·兀格的勇士。按當時蒙古人信仰,在抓到敵對部落勇士時,如正好有嬰兒出生,該勇士的勇氣會轉移到該嬰兒身上。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名遂因此而來。傳說成吉思汗出生時,手中正拿著一血塊,寓意天降將掌生殺大權。
鐵木真小時曾與札木合結拜為兄弟。後來其父遭塔塔兒族殺害(懷疑被毒死),身為長子的鐵木真,要攜母和弟妹們走到不峏罕山區,逃避塔塔兒族追捕長達數年,自此形成他剛毅忍辱性格。成年後,鐵木真之妻被搶,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札木合處借兵報仇。自此兩人的部落共同生活。其間鐵木真提拔一些非貴族的人為將領,引發札木合不滿,最終導致決裂,札木合還伏擊偷襲鐵木真的部隊。
討伐生涯
在鐵木真努力下,其部族再次強大。塔塔兒部首領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將軍完顏襄約克烈部王罕和鐵木真聯合出兵進攻塔塔兒,塔塔兒部大敗,蔑兀真笑里徒被殺。鐵木真遂被金朝封為「札兀忽里」,即部落官。1201年,鐵木真聯合王罕,擊敗札木合部。並於次年全殲殘餘的塔塔兒人,憶起少年時幾遭塔塔兒所害,遂將多名塔塔兒士兵下鍋油炸,手法殘忍震驚蒙古諸部族。
1202年,王罕騙鐵木真赴婚宴不成,聯合札木合夾擊鐵木真。這是鐵木真經歷的最為慘烈的一仗。他逃到貝爾湖以東才避過一劫。並在當年秋天突襲王罕駐地,三天後完全消滅克烈部。王罕逃到鄂爾渾河畔之後被乃蠻人殺死。而其子桑昆則逃到庫車,被當地人殺死。1206年,札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札木合請死,鐵木真殺了他。爾後,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的眾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為海洋的大汗)的封號,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成吉思汗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此後,蒙古人開始擴張版圖,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後進攻金國,在1211年的野狐嶺會戰大破四十萬金軍,1214年金遷都汴京,蒙古軍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國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正當金國危在旦夕時,中亞的花剌子模與蒙古結怨,成吉思汗急於報仇,在1219年親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時。成吉思汗在西征時,先後消滅了西遼、花剌子模及許多國家,又派速不臺率領蒙古軍向欽察草原擴張。
病死及疑團
成吉思汗回師後,再攻西夏。1227年七月,在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時,成吉思汗病逝於今寧夏南部六盤山(一說靈州),終年66歲,死後葬在不爾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難河源頭(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眾說紛紜,《元史》記載:「(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啥老徒之行宮。」《元朝祕史》記載「成吉思墜馬跌傷」[1]。羅馬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稱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電擊中身亡。《中國奴隸制揭密》一書中指出:1227年8月,成吉思汗發泄獸慾時,被西夏婦女咬掉生殖器[2]於8月18日去世。其後繼者實現了對西夏的征服。並對西夏人展開報復性大屠殺,僅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就有超過80萬的居民被屠殺,党項民族也從此減絕於中華大地[2]。
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上,有一座巍巍然屹立著的蒙古包式建築宮殿,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 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為一年的四次大祭。
麾下大將:
呼和浩特的成吉思汗紀念碑四兄弟:哈撒兒、合赤溫、別勒古台、帖木格
四犬(四獒):哲別、速不臺、者勒蔑、忽必來
四駿(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朮
四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
四養子:闊闊出、失吉·忽圖忽、博爾忽、帖木格
博爾濟、耶律楚材
二勇將:朮忽台,乎朮勒答兒
[編輯] 家庭
[編輯] 父母
也速該,鐵木真父親,從塔塔兒族手中奪走訶額侖,最後被其毒害。也速該死後,族人離散,令鐵木真一家被逼過著流離生活。
訶額侖,鐵木真母親
[編輯] 兄弟
成吉思汗陵
合撒兒,訶額侖所生,名字意思是「哈巴狗」。曾因為通天巫闊闊出與之不和,挑起他與鐵木真發生爭執,最後在訶額侖責備下,鐵木真才肯罷休,後人稱此事為「掏乳救子」。
合赤溫,訶額侖所生
鐵木格,訶額侖所生
鐵木侖,訶額侖所生
別克帖兒,速赤吉勒所生,後來被鐵木真所殺。
別勒古台,速赤吉勒所生
[編輯] 妻妾
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分居在四個斡兒朵(原意為氈帳,後來指宮室)中,以其正妻孛兒帖地位最高。
第一斡兒朵:
孛兒帖皇后
忽魯倫皇后
闊里桀擔皇后
脫忽思皇后
帖木倫皇后
亦憐真八剌皇后
不顏忽禿皇后
忽勝海妃子
成吉思汗陵前的牌坊第二斡兒朵:
忽蘭皇后
古兒別速皇后
亦乞列真皇后
脫忽思皇后(與第一斡兒尕第四人同名)
也真妃子
也里忽禿妃子
察真妃子
哈剌真妃子
第三斡兒朵:
也遂皇后
也速干皇后
忽魯哈剌皇后
阿失侖皇后
禿兒哈剌皇后
察合皇后(西夏公主,李安全之女)
阿昔迷失皇后
完者忽都皇后
成吉思汗陵前的雕像第四斡兒朵:
公主皇后(金岐國公主,衛紹王四女)
合答安皇后
斡者忽思皇后
燕里皇后
有禿該妃子
完者妃子
金蓮妃子
完者台妃子
奴倫妃子
卯真妃子
其他:
亦巴合別乞(克烈氏,札合敢不長女)
八不別乞妃子
子女;
成吉思汗有六個兒子,按出生順序為;
朮赤,孛兒帖所生,
察合臺,孛兒帖所生,
窩闊臺,孛兒帖所生,
拖雷,孛兒帖所生,
兀魯赤,無後嗣,
闊列堅,忽蘭所生。他雖然是庶子卻很受父親寵愛。後來他隨拔都征俄羅斯的時候因箭傷而死。
有史載的成吉思汗女兒:
昌國大長公主,名火臣別吉(豁真別乞;火阿真伯姬,伯姬:音譯,本作別乞。),孛兒帖所生,嫁給昌忠武王孛禿。筆者傾向於作火阿真伯姬解釋:伯,長也,伯姬即長女,這樣兼顧音義。《元史·本紀第一·太祖》:帝欲為長子朮赤求婚於汪罕女抄兒伯姬,汪罕之孫禿撒合亦欲尚帝女火阿真伯姬,俱不諧,自是頗有違言。《聖武親征錄》也作「汪可汗之孫禿撒合亦求上公主火阿真伯姬」。
延安公主,名扯扯亦堅,孛兒帖所生。
趙國大長公主,名阿剌海別吉,孛兒帖所生,嫁給趙武毅王孛要合,無子。成吉思汗1206-1211年西征期間以及逝世以後,她以監國公主的身份代理朝政。《元史》列傳第五稱載她「明睿有智略,車駕征伐四出,嘗使留守,軍國大政,諮稟而後行,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
鄆國公主,名禿滿倫,孛兒帖所生,
阿兒答魯黑,孛兒帖所生。
高昌公主,名也立可敦,嫁給亦都護巴而述阿兒忒的斤。
成吉思汗陵區牌坊相關史料
《聖武親征錄》:「聖武」是成吉思汗的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的簡稱。該書記載了他一生征戰的事。
《集史》: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哀丁撰寫。
「 成吉思汗一日問那顏不兒古赤,人生何者最樂。答曰:「春日騎駿馬,拳鷹鶻出獵,見其搏取獵物,斯為最樂。」汗以此問歷詢不兒古勒等諸將,諸將所答與不兒古赤同。汗曰:「不然。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乘其馬,納其妻女也。」 」
—拉施特·哀丁《集史》
《蒙古秘史》
《元史·太祖本紀》
《蒙韃備錄》
[編輯] 評價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勛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云。」[3]
劉樂土在《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給予成吉思汗極高度的評價:「鐵木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組織家暨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光輝成就,在二十世紀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鐵木真胸襟開闊,氣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態度統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脹的帝國,高度智慧使他發揮出高度的才能。」
英國學者萊穆在《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歷史舞台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夠衡量的人物。他所統率的軍隊的足跡不能以里數來計量,實際上只能以經緯度來衡量。」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華盛頓郵報》評價,「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距離最偉大的人。成吉思汗極完美地將人性的文明與野蠻兩個極端集於一身。」
馬克思在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
是不是中國人的爭議;
據2000年代人類學家[誰?]宣稱,中亞各國估計有500萬人皆是成吉思汗後裔子孫。
外蒙古過去是清朝的一部分,其於北洋軍閥內戰時期宣布獨立為今天的蒙古國,當時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發布聲明未予承認,而且外蒙大活佛哲布尊巴丹及王公上層曾一度宣布取消獨立。因此[原創研究?],關於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目前存有不同的觀點。
蒙古語字母拼寫的成吉思汗名字有一種觀點,認為;成吉思汗(元太祖)是中國人,通常對其給予正面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建立人毛澤東在其詩詞《沁園春·雪》中評點中國歷代有為君王稱其為「一代天驕」,這一稱譽在民間亦廣為流傳。這種說法認為[原創研究?]蒙古諸部落在其形成初期即臣屬於統治中原的金朝,而金朝自侵佔中原後排斥南宋並以傳統中原正朔自居。而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征服南宋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即使在今天,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佔全世界蒙古族人數約67%。值得注意的是,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人是分散的部落,無所謂的蒙古族這種提法的[來源請求]。只有在他建立蒙古帝國後,蒙古族才真正形成[來源請求]。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成吉思汗其實是以中國的侵略者的面目出現,他及其繼任者在逐步的侵吞金國和南宋期間對中國長江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有巨大的毀滅性破壞。此一觀點認為[原創研究?]宋朝時的蒙古是中國以外的一個國家,而由成吉思汗及其後代開創並滅終宋的元是中國亡國、中國人被奴役的一段歷史,因為當時的漢化的女真人、南宋的漢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最低,被定義為社會的最底層。支持這種觀點的人[誰?]同時認為[原創研究?]不能用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蒙古族因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而被官方認定為中國人之一來論證當時的蒙古人是中國人,否則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說法。被蒙古人統治過的尚有今日之俄羅斯、中亞諸國、印度等地區,今天這些國家並未將蒙古征服者視同本國歷史上的英雄。
也有人認為:蒙古從忽必烈(即元世祖)建都北京開始自認中原正統。施行漢法並建立元朝,自稱大元皇帝,因而忽必烈及以後的元朝皇帝依歷史規則可以被看作是中國人[原創研究?],而元世祖即位稱帝後又學習漢人,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元太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游牧部落人在13世紀,由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創建了世界最大版圖的國家-蒙古帝國。這個國家向西佔領到中亞、西亞、甚至東歐,向東也佔領了原來屬於金朝的華北地區。1260年蒙古帝國分裂後,其中由忽必烈管轄的部分,將政治中心遷入中原,隨後佔領了原屬南宋的華南,最後建立了元朝。與此同時,原來蒙古帝國位於西亞、中亞及歐洲一帶的部分開始獨立成為四大汗國,與元朝走向了不同的發展路程,直至衰亡。蒙古人所建立的龐大帝國,並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就走向了分裂。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到了清朝前葉,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各部17世紀方分別加入清朝版圖。至民國時期,外蒙古獨立才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今蒙古國),這樣形成了獨立的、以蒙古人為主體的國家。而內蒙古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毛澤東弄出來的,之後順理成章的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其中的居民也變成了中國的蒙古族。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治地区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国号。
爭奪汗位
13世紀初,统治中國北方的金國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原臣服於金朝的蒙古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其領袖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於1206年統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成為大汗。其後金朝及其屬國西夏在蒙古与南宋的屡次联合打击下分別於1234年和1227年滅亡。1235年,定都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1251年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宋。其弟忽必烈則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在此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蒙哥於1259年在進攻四川時去世後,身在中原漢地的忽必烈與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
1260年三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開平(今内蒙古多伦县),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四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國家政务。五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並建元中统。
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会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随即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取得了勝利。然而,忽必烈的自行即位與「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绝归附他,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唯一承認忽必烈汗位的是位于波斯的伊兒汗國,但实际上也处于半独立地位,在忽必烈去世後也完全獨立了),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大部與蒙古高原。原大蒙古国不复存在。
元朝建立
忽必烈勝利後被定為一尊,決定迁都中原的大都,將上都作为陪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开始兴建大都城(今北京市)。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即帝位,並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公布其政府的国号为“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1]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以掠奪性的統治为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來源請求],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因此元王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征服南宋
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伐宋。此時南宋由謝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實際軍政大權長期掌握在右丞相賈似道之手。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攻克南宋军事重镇襄陽。忽必烈任命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顏为元军统帅,順江而下,兵分两路向东进攻。十二年(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因战败賈似道被流放。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帶領5岁的宋恭帝和南宋皇族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因與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等意見不合而離開南宋行朝的左丞相文天祥以同都督的身份在江西、福建等地继续抗击元军,但被元军將领張弘範俘虏。元世祖曾召見文天祥并親自勸降,并答应「原相位復職」,但为文天祥所拒绝。十六年(1279年),張弘範率領元军在崖山海戰消灭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控制全中国,结束了中国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改都大都(今北京)。
在此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出兵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統一以後
元朝統一中原後,元朝的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以漢人及漢化的蒙古人為主的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元朝廷中沒有停止。
元世祖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于其後得病而死。元世祖仍然先後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元朝中期
元朝中期形势图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由於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爭奪。最後,群臣在真金的長子晉王甘麻剌及三子鐵穆爾之間選擇,由於鐵穆爾受元世祖下賜皇太子寶及鎮守和林。故晉王甘麻剌退讓,鐵穆爾即位為元成宗[2]。
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并下令停止对外战争,罷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減免江南部分賦稅。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皇后和安西王阿难答監國。皇姪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政變,奪得控制權。迎鎮守和林的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大哥海山回大都即位,是為元武宗。由於愛育黎拔力八達有發動政變迎立的大功,所以海山冊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
元武宗即位后,随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3]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發至大銀鈔,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年),他与察合台汗國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駕崩,由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乃元朝和平轉移帝位的第一次。元仁宗即位後,生母興聖皇太后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将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遊牧。仁宗把和世琜之弟圖帖睦爾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破壞了與武宗相約先立和世琜繼位,再傳位碩德八剌等之約。
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元仁宗駕崩後,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並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鐵木迭兒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勢力對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滿,导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殺了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
元朝後期
元英宗被行刺後,鎮守和林的晉王甘麻剌的長子,真金的长孙,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後即位,是為泰定帝。泰定帝即位後,封被仁宗放逐到海南島的圖帖睦爾為懷王,鎮守建康。
泰定帝於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即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顏擁立懷王圖帖睦爾即位,是為元文宗。最後燕帖木兒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蹤。
針對兄長周王和世琜仍在漠北遊牧,圖帖睦爾採取燕帖木兒的建議,立兄長和世琜,是為元明宗,圖帖睦爾自己被立為皇太子;後燕帖木兒又毒死和世琜重新立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曆二年(1329年)二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但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元朝朝政更加腐败。文宗于至顺四年(1333年)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懽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裏。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
衰亡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自然灾害[4]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過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武裝起事。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彭和尚逃至淮西,继续秘密传教。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钞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钞”,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次年(1351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欲归故道,動用民伕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白莲教首领韓山童、刘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众發動起事,但事洩,韓山童被捕殺,於是劉福通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紅巾为标志,其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元政府則派兵镇压各地紅巾軍,由丞相脫脫親自督戰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彈劾,功虧一簣。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繼承了病逝的郭子興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在北方察罕帖木兒(李察罕)和李思齊等元軍將領則開始對北方紅巾軍展開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紅巾軍在安豐之役中敗給新興並降元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軍和南方元朝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惠宗北遁,明政府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北迁
主条目:北元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军的追击下逃离大都来到上都,随后又逃到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并组织反抗,失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继续北逃至漠北,并多次与明军交战。此时元军主力为汉人将领王保保率领的军队,他与明军将领徐达在漠北的交战中互有胜负,朱元璋曾多次寫信詔降,但王保保從不理会,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位於雲南的元朝梁王繼續忠效於元政府,直到1381年方被明軍消滅。北迁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这个国号,史称北元,直到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改国号为“鞑靼”(一说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即去国号)。
元朝的统治:
元·卢沟筏运图。描绘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卢沟桥附近漕运西山石木用于修造大都宫殿的情景。早在元朝成立前的大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攻佔中原后有位大臣提出将当地汉人驱赶后把中原变成蒙古人的大牧场。但成吉思汗的谋士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可以向汉人征收大量税收为由强烈反对这个计划,因而该提案没有实施。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消滅南宋前,統治者忽必烈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开始行汉法,将中原的大都作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傳統中國中央集權作藍本的政治體制,例如设立了三省六部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並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劉秉忠、姚樞、許衡等。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在劉秉忠等人的规划下建成的。此外,元朝还建立了儒户这个户籍来保护和优待读书人。后来,又恢复了科举制度(不過名額很有限),尊崇孔子,并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元朝的官方思想。
然而,其“汉法”施行得并不彻底。而且,元朝存在等级歧视制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元朝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朝有把国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规定中[5]。比如元政府曾规定汉人不许结社、集会、集体拜神,禁止汉人私藏兵器(例如数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蒙古人被汉人打死需要偿命,而蒙古人因争或乘醉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6]。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雖然實際上存在很多例外情況)。這些法律規範對於漢族人均不平等。由於元朝的覆蓋面積較廣,除中原地區外還包括許多其它地方,不少中亞汗國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員都不滿忽必烈行漢法的舉動,忽必烈晚年也漸與儒臣疏遠,因此漢法並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
元朝疆域:
1294年的元朝疆域
13世紀末元帝国和各汗国领土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此外,元朝曾於朝鲜半岛設立地位十分特殊的征東行省(又称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故與其他行省性質不同。
另外,元朝皇帝在名义上一度同时又是作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的蒙古大汗,其汗国在名义上对各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因而其领土在某些时候被泛指为整个蒙古帝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曾一度囊括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域。不过,蒙古帝国实际上早在忽必烈时期已经分裂为大元帝国(元朝)和四大汗国,各个汗国都已形成独立的国家,各自为政,并不承认元朝皇帝的大汗地位也不受其统治,甚至有时互相交战,因此大元帝国的疆域并不包括各汗国领土。而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如行中书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这些领土。
军政機構
行政機構
中央機構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宣政院(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军政事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
道
路
府
州
县
社
军事機構;
怯薛,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经济
元朝的制瓷业很发达,这是一只元代龙泉窑的梅子青瓶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由于蒙古族在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对商品交换依赖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较少抑商,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也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由于元朝與中亞、西亞地區的蒙古势力保持著來往關係,东西方海运及陆路交通十分畅通,使得西方与元朝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期隨從他的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在其口述並由魯斯蒂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出元朝中國的繁華景象。
科学
元朝的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地位,数学引进了阿拉伯数字,与医学都在世界先进之列。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郭守敬於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他還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其后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再加上濟州河、會通河等其它幾項重大工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
文化;
1330年建立于元朝的河北柏林禅寺宝塔元朝的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关汉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元朝后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了與南戲的交流,提供了戲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例如崑劇和粵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主要创作过程是在元朝末年。敘事性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主導地位,詳見元代文學。
入聲字最早被認為在元朝官話消失。詳情見入聲。
宗教;
元朝在很大程度上对不同的宗教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各种宗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吉思汗十分敬重并曾亲自接见长春真人丘处机,让他掌管天下道教。在忽必烈時期,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获得了元朝朝廷相当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與此同時,隨著中西方的交流,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尤其是景教和天主教)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
不过,元世祖忽必烈曾在禮節上歧視伊斯蘭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7][8][9],伊斯蘭教徒被逼吃死肉。此法令亦適用於基督教徒[10]。
元朝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
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因此民间抗元势力也利用白莲教传教的方式建立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义。
有关元朝的争议;
有关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的看法。正面的观点认为,由于元朝从忽必烈即位后就开始“行汉法”,定国号大元,即位称帝,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将首都定于中原(大都,即北京),同时管辖地也主要是现在的中国的疆域,因此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正统朝代。这种观点通常对元朝持正面的看法。忽必烈是改大蒙古國國號為大元,中国的元朝时期包括整个蒙古统治的地区,故元帝國及四大汗国当时均成为了中国的领土。例如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曾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提到:「我們繼承清朝的領土,才有了今天的共和國。」不过,也有人不同意上面的看法,这种观点认为,元朝(或称蒙元)是將中國南方代表所謂中國正統的南宋地方政权滅亡,並在中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外國或外族政權,因此此時中國處於亡國時期。注意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為的“中國”仅是指原本在中國大地建立统治的漢族政權的中國,而“外族”是以原中國漢族本位稱呼蒙古族。這種觀點通常對元朝持非中國正統的看法。尤其因为他们认为元朝有民族歧视等级制度等政策。而对元朝的看法分歧也延伸出了外蒙古的独立是复国还是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看法分歧。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見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條目。
帝王年表
大蒙古國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1206年-1227年
睿宗監國 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 孛儿只斤拖雷 攝政 1227年-1229年
太宗 英文皇帝 窝阔台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年-1241年
稱制 昭慈皇后 — 乃马真脱列哥那 摄政 1241年-1246年
定宗 简平皇帝 贵由汗 孛儿只斤贵由 1246年-1248年
稱制; 钦淑皇后
斡兀立海迷失 摄政 1248年-1251年
宪宗 桓肃皇帝 蒙哥汗 孛儿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元朝 1271年-1368年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 1260年-1264年
至元 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 1295年-1297年
大德 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1308年-1311年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
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 1312年-1313年
延祐 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1321年-1323年
无 泰定帝 叶顺铁木耳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1324年-1328年
致和 1328年
无 天顺帝 阿里加巴 孛儿只斤阿剌吉八 1328年 天顺 1328年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
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 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无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1332年
惠宗 顺帝
(明朝上諡號) 图干铁木耳 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 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
至元 1335年-1340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北元(136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1368年-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 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 1368年-1370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昭宗 和孝皇帝 闭里可图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1370年-1378年 宣光 1371年-1378年
平宗 宁孝皇帝 乌萨哈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铁木儿 1378年-1388年 天元 1378年-1388年
興原皇帝 卓里克圖汗 孛兒只斤思克卓里圖 1389年—1392年 (去年號)
大古皇帝 尼古埒蘇克齊汗 孛兒只斤額勒伯克 1393年—1399年
順天皇帝 掍特穆爾汗 孛兒只斤坤帖木兒 1400年—1402年 (被杀后去國號)
蒙金戰爭(1211年~1234年金國亡)是指13世紀時,蒙古成吉思汗摧毁當時位於中國华北的金国的戰爭,同时也是发生于中国这片土地的历史山最残酷的空前浩劫。蒙古軍歷經23年成吉思汗、子窩闊台汗,分四階段,最後通過聯合位於中國南方的南宋才併吞金朝。這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小國崛起、以少勝多的戰爭。
人口比例
1207年:大蒙古国人口約略70萬左右,军队15万;金國此时有7684438户,45816079人,军队60万;南宋此时有人口8000.0萬,军队80万。
蒙古高丽战争
高丽蒙古战争發生於1231年至1273年,蒙古对高丽发动了9次战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1273年蒙古军队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最终结束。高丽最终成为元朝的藩属国,一度成为元朝直辖的征东行省;而济州岛也长期成为蒙古人的直接管辖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负责防倭和高丽海外侨民事务。
起初的战争
元攻高丽后的朝鲜半岛1225年,蒙古帝国要求高丽向其朝贡。高丽给与回绝,蒙古使节抵达义州边境时,被高丽朝廷所害,但当时成吉思汗征西夏,并未顾及此事 。1231年元太宗窝阔台命撒礼塔率师攻高丽。蒙古打到了朝鲜半岛中部,洪福源率群众投降,高丽王弟怀安公王降。撒礼塔后在开城任命达鲁花赤等72人镇守,蒙古军暂时撤出高丽。
1232年,高丽王杀死开城驻守的达鲁花赤等72人,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防卫蒙古的再次入侵。得知此事后,蒙古立即第二次攻高丽。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鲜半岛的南端。不过蒙古却无法攻占江华岛,在现在的光州附近败北。蒙古首领撒礼塔在龙仁中流矢亡(一说被一名高丽僧人暗杀)。[1] 蒙古副帅铁哥回师蒙古。后高丽王遣使节请罪,但并不肯臣服于蒙古并派兵攻陷已归附于蒙古的西京等处,劫夺了降将洪福源的家。
第三和第四次战争
1233年四月,窝阔台决定第三次伐高丽。
高丽宗教油画中僧人抵抗蒙古军1235年,蒙古入侵庆尚道和全罗道。高丽民间的抵抗非常强。高丽皇室也在江华岛修筑攻势。虽然高丽几度战胜入侵者, 但还是无法抵挡蒙古大军。1238年,高丽高宗向蒙古请和。在高丽同意将高丽皇室作蒙古人质后,蒙古撤军。不过高丽只送了一个与王室无关的人给蒙古人。蒙古大怒,要求高丽皇室搬出江华岛到蒙古作人质并清除海上所有高丽舰船,交出反蒙古的官员。不过高丽只送去一个王子和10名贵族的孩子,拒绝了其它的要求。
第五和第六次战争
1247年,蒙古第五次入侵高丽,要求高丽王室搬出江华岛作蒙古人质。 1248年,元定宗贵由汗死,蒙古撤军。
1251年,元宪宗蒙哥继位后, 蒙古再次要求高丽皇室做人质。高丽回绝后,蒙古1253年大规模入侵高丽。高宗最后同意搬出江华岛并将世子安庆公交给蒙古。 蒙古军随后撤退。
第七和第八次战争
后来蒙古得知高丽高官仍然停留在江华岛,并惩罚那些与蒙古讲和的人。于是在1253至1258年间,蒙古对高丽发动4次毁灭性的攻击。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当崔氏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蒙古的藩属国。 保留高丽原有政府体系和传统文化,“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
第九次战争
1260年春,高麗高宗逝世,忽必烈派兵护送世子安庆公回国即位(后来的高丽元宗)。元宗即位后一直采取亲元立场,高丽朝也分化成亲元和反元两派。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八月,高丽反元派大臣林衍废元宗。后在忽必烈的干涉下,高丽元宗复位,并亲自再度赴元大都朝见忽必烈。1269年十月,高丽西京(今平壤)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高丽北部50城降元。两年后,忽必烈将高丽西京划归元朝辽阳行省东宁府[2]。这样高丽西京(今平壤),双城总管府(今朝鲜江原道永兴)和济州岛等地从1269年后的半个世纪成为元朝的直接管辖地辽阳行省的一部分,不在高丽国的征东行省境内。1275年,高麗忠烈王从元大都返回开城即位,将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高丽的庙号制度也从元宗后废止。
后续
崔忠献以来,高丽实际上是被崔氏政权所控制。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军队至1273年。对于与蒙古的和约,高丽皇室内部直到1270年一直存在分歧。
从高丽元宗开始,高丽成为元朝藩属国。大约达80年。自从高丽元宗的世子忠烈王娶忽必烈的女儿为妻后,再他以后的高丽君主直到高丽恭愍王都是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高丽王室与蒙古人的长期通婚,使高丽在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最终导致新一代朝鲜王朝君主的产生。(在蒙古與高麗人戰爭后,忠烈王曾鼓励高丽人采纳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著蒙古裝,留髮辮,吃蒙古食物。)
1280年,蒙元为攻打日本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在王京(今朝鲜开城)设达鲁花赤管理征东事务及监管高丽国政;高麗忠烈王王椹后成为第一个在元朝机构里兼任达鲁花赤的高丽国王。元朝后来渐渐的扩大了高丽国的自治权,1284年,忽必烈将耽罗(济州岛)归还高丽。1301年,元成宗撤销高丽征东行省的行省建置。今天北朝鲜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于1355年也被高丽吞并。1363年,崔荣成功战胜残留在济州岛,平壤等地的蒙古军队,收复这些地区的主权。
蒙古人西征;
蒙古帝國征服國家版圖蒙古軍征戰指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后藉由一連串遠征中亞西亞、甚至於1240年代遠征東歐、征服消滅其它國家的過程。其擴張速度與幅度可與历史上匈奴、土耳其人的民族大遷徙相媲美。
蒙古人在佔地成「既得利益者」持續至的俄羅斯,仍舊有蒙古政權、國家存在.
1205–1209年 蒙古一統各部戰爭
1205–1227年 蒙古征服西夏
1211–1234年 蒙金戰爭
1218年 蒙古征服西辽
1218–1220年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1220-1223年及1235-1330年 蒙古征服喬治亞與亞美尼亞戰爭
1220–1224年 蒙古侵略钦察
1223–1236年 蒙古侵略伏尔加保加利亚
1231–1259年 蒙古高丽战争
1237–1242年 蒙古征服俄羅斯
1241年 蒙古征服波兰、立陶宛、波希米亚
1241年 蒙古侵略匈牙利
1241年 蒙古侵略奥地利和东北意大利
1242年 蒙古侵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
1241-1244年 蒙古征服安那托利亞
1251-1259年 蒙古征服波斯敘利亞及美索不達米亞
1251-1279年 蒙古征服南宋
1252-1472年 Mongol military campaigns in Russia
1257、1284、1287年 蒙古侵略越南
1258年 蒙古征服巴格達
1258-1259年 invasion of Galych-Volhynia
1259年 蒙古侵略立陶宛波蘭
1264-1265年 蒙古襲擊保加利亞與巴爾幹半島東部
1274、1281年 蒙古入侵日本
1274年 蒙古襲擊保加利亞
1275、1277年 蒙古襲擊立陶宛
1285年 蒙古征服匈牙利
1285年 蒙古襲擊保加利亞
1277、1287、1300年 蒙古侵略缅甸
1287年 蒙古襲擊保加利亞
1293年 蒙古侵略爪哇
1222-1327年 蒙古侵略印度
1260-1312年 蒙古侵略敘利亞
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蒙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
第二次西征,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
第三次西征,大蒙古国蒙哥汗二年至大元国元世祖中统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木剌夷国、报达国、叙利亚的战争。
元朝行政区划;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疆域元代开始实行行中书省制。它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直辖地区;
元代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元 行省统治下的中国南部(前南宋领土)行中书省
元朝行省列表
名称 首府 主要管辖范围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张掖 今宁夏、甘肃东北部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开封 今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江苏、江西东北部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武汉 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贵州大部、广东西南部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南昌 今江西、广东大部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杭州 今江苏大部、安徽、浙江、福建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 今中国东北、朝鲜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和林 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西安 今陕西大部、内蒙古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西北部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成都 今四川大部、陕西西南部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昆明 今云南、贵州西部
特殊行省
征东等處行中书省,以高丽王国置(簡稱征東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交趾行省(安南行省),以安南國置。
荆湖占城行中书省(占城行省),為征伐占城成立的行省,唆都為右丞相,阿里海牙為平章政事。
緬中行省,以緬國(蒲甘王朝)置。
蒙古汗國列表如下:
窩闊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
西察合台汗国
帖木儿帝国
东察合台汗国(别失八里)(亦力把里)
西亦力把里
东亦力把里
葉爾羌汗國
欽察汗國(金帐汗国)
白帐汗国
蓝帐汗国
喀山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
伊兒汗國(伊利汗国)
其中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及伊兒汗國被合稱為蒙古四大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