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内蒙古阿拉善贾拉森活佛(图)

贾拉森教授在南寺坐床

你可能听说过活佛,也可能听说过博士生导师,可你听说过担任内蒙古重点大学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的活佛吗?内蒙古大学(以下简称内大)的博导贾拉森教授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第一大寺——贺兰山南寺的活佛。而具有这样双重身份的教授,在中国来说,也是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贾拉森教授,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谦和诚恳的大家风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缘起南寺�成为第六世活佛

1944年3月2日,贺兰山南寺第五世迭斯尔德呼图克图(以下简称第五世活佛。备注:呼图克图即活佛)在南寺圆寂。1945年秋,青海塔尔寺色多活佛和内蒙古乌兰活佛来到南寺,南寺请色多活佛在登记的名单中确认第五世活佛的转世灵童。色多活佛诵经观象一夜后说:“不在此名单中,应该再往西寻找。”这句话正应了第五世活佛圆寂前经常说他想去一趟嘉格荣寺的话。嘉格荣寺就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石门寺,是南寺属寺之一,第五世活佛生前曾去过几趟。南寺开始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华瑞藏区寻找转世灵童。

1946年阴历十二月十三日,贾拉森教授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乳名拉嘎旺。当时南寺寻认转世灵童,按照宗教习俗逐渐把范围缩小到拉嘎旺和他的哥哥身上。最后拉嘎旺成为南寺第六世活佛。后来塔尔寺米纳活佛给第六世活佛授沙弥戒时在他的原名上又加赐“罗桑”二字,称为“阿旺罗桑丹比坚参”,译为“语自在善慧教法胜利幢”。后来取“坚参”二字做名字,并按蒙古式读法,译写作“贾拉森”。僧侣信众也直接称呼他为“贾拉森活佛”。

★求学路漫漫,执教内大成博导

1958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的朋斯克等领导到南寺视察,建议已经12岁的贾拉森活佛应进入小学学习。贾拉森活佛随后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蒙古完小读书。

1963年至1966年,勤而好学、敏而好问的贾拉森活佛在阿拉善左旗第二中学读初中。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他继续求学的路途被阻断了。

此时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南寺遭到了巨大破坏。1971年,南寺庙宇全部被拆,成为一片废墟。没有寺院可归的贾拉森活佛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回到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下乡劳动。

70年代初,中共号召工农兵上大学,1973年10月至1976年8月,贾拉森活佛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系学习,毕业后回到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担任编导。

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贾拉森活佛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系研究生班学习。

中共落实宗教政策。贺兰山南寺从1981年起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并恢复了法事活动。当时贾拉森活佛读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但作为寺主活佛的他在这一年不顾学习繁忙,两次来到南寺,参与刚刚起步的南寺重建。此后几乎每年他都会回南寺去看看。

1982年1月,贾拉森活佛因学业成绩优异、人品高尚留校任教。1983年10月至1985年3月,他到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进修。

1990年农历七月初一,南寺建成30间歇山式屋顶的大经堂和9间平顶的赞康殿,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开光仪式。这一天,贾拉森活佛的学术和教研水平得到内大肯定,被评为副教授。对于贾拉森来说,这一天是一个终生都难忘的日子。

1997年5月,贾拉森被评为教授。1999年,贾拉森去蒙古国作高级访问学者,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从贺兰寺南寺活佛最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博导,贾拉森走过了漫长而坎坷的求学路。他在蒙古语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成为内大重要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赢得了同事、学生、世人广泛的尊敬与爱戴。

在贾拉森教授身上,还拥有一系列荣誉:中共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佛教学校校长、内蒙古红十字会副会长、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管理佛教事务,发展佛教事业

不同寻常的身世,使得活佛学者贾拉森在常人看来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可贾拉森活佛却对自己的这种双重身份看得十分淡定从容。

在贾拉森活佛看来,当博导和做活佛是两回事,但二者并不矛盾。他说,信教是一个人的自由,当教授则是一个人的能力。他3岁时被寻认为转世灵童,成为南寺活佛,从小在寺院里学经,心灵里早已留下了向佛的这种向往。他同时又非常热爱自己在内大的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当教授、博导,就应该去当,并且做好自己的工作。

2004年,贾拉森活佛担任了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佛教学校校长,佛教管理事务比以前多了起来。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佛教管理和用现代教育方式培养佛学人才的工作当中。但在时间上,他在内大工作和辅导博士生的时间更多一些。

如今,内蒙古阿拉善贺兰山南寺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现在很多佛教寺院正日益成长为旅游窗口,当记者问到这与佛教的发展是否相宜的时候,贾拉森教授说,旅游与佛教的发展现阶段是会有一定的冲突,比如说旅游会对寺院的佛事活动有所干扰,寺院成为旅游场所后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信教群众自由出入寺院受限制的问题。但由于大部分寺院没有能力解决维修、扩建等问题,得寻求合作搞旅游。如果把旅游与佛教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二者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