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甘肃 肃北蒙古

据2009年人口调查,中国境内蒙古族人口大概为669万人,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甘肃蒙古族,现有人口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其他散居在甘肃武威、张掖、兰州等地。

甘肃蒙古族主要是从18世纪开始从青海等地陆续迁入肃北的。其来源主要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13世纪其后裔不断发展壮大。

15世纪中叶,蒙古族和硕特部加入卫拉特,成为卫拉特蒙古族四部之一,在天山以北游牧100多年。到17世纪时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的带领下进入青海地区,并于1638年春天击败了原居青海的却图汗。1640进军西藏,杀藏巴汗,占领包括现甘肃省肃北县绝大部分地域的青、藏诸地。

1723年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遭到镇压,清政府对和硕特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确立起蒙旗制度,到18世纪后期,蒙古族西部八旗中的北左翼旗、北右翼末旗和察干诺门汗旗中的部分人口,分别进入肃北的南山地区和马鬃山地区,成为今日肃北蒙古族的主要成员。

民国初年,民国政府,以“蒙藏委员会”来加强边政,沿用清朝政府留下的制度统治甘肃蒙古族人民。

30年代起推行保甲制度,在马鬃山设立“肃北设治局”。

1949年10月25日成立“肃北蒙民临时自治委员会”。1950所7月29日成立肃北蒙古族自治政权机构。

1953年3月西北局主持在兰州召开“甘、青、新边境各族头人联谊会”,划定了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县界。

1955年改名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在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过度带,属于内陆干旱季风气候区,内含高寒山区、荒漠草原的气候特征。境内西南高,东北低,其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北麓之祁连山区,高山寒漠,冰峰耸立,水流交错,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社会发育滞后。北部地处蒙新高原之南沿的北山台地之马鬃山区,荒漠甘旱、少雨,又无地表水,仅靠少数泉水资生。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牧,居住园型毡帐“蒙古包”,冬暖夏凉,便于移动和抵御烈日风寒。经营绵羊、山羊、马、牦牛、骆驼等。而少数农业区的蒙古人则居住庄廓院式的土木结构房屋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肃北蒙古语系蒙古语中的卫拉特方言。但与新疆蒙古族地区的方言有较大的区别,与内蒙古西部方言和喀尔喀方言比较接近。在肃北蒙古族中懂蒙文的人并不多见,1950年春天,新疆特尔扈特蒙古人杜格尔在布隆吉建了第一所蒙古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