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滚滚,屡袭大地,漂洋过海,殃及朝日。每年春天的这个时节,沙尘暴便会成为人们咒骂的一种天气,关于沙尘暴的新闻也是各大媒体的热门。
前几天有一群所谓热爱蒙古文化的文化人想拍个关于蒙古文化的专题片,本人吃饱了撑着也去看了看,简直是一帮天南地北除了蒙古人以外什么都有的人的大放阙词。这些人其它的谬论就不多说了,单说这帮子人反复提到的一个话题,就是“蒙古人为了经济利益过度放牧”。
关于沙尘天气的评论中最多的也是提到内蒙古和蒙古国草原被破坏,还有内蒙古的过度放牧,评论中不乏“活该”、“自作自受”、“就是过度放牧”这些无知的低素质词句。看到这些,本人临时决定写这么一篇文章,让这些人知道,究竟内蒙古的草原是怎样被破坏的。
蒙古人自古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所以深知自然与人的关系。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使蒙古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明白如何保护自然,因为只有保护好自然,人才有生存的余地。这与那个畸形年代的某句“名言”中的“与天斗,其乐无穷”截然相反。草原上的老牧民给孩子讲故事,总说“我们蒙古人只有不停地迁徙,大地母亲才能感到舒服。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必然会破坏环境,大地母亲必然会感到难受。”一个统治过半个世界的民族怎么可能连楼都不会盖?保护环境的观念已经深深渗透到这个民族的血液。对于那些说蒙古国草原也被破坏的人,也给你们讲一下基本的知识。蒙古草原自古就是以漠南、漠北划分,所谓的“漠”就是指蒙古国南部的戈壁,这是自古就有的,不是人为破坏造成的。在这片戈壁的北部,也就是蒙古国的北部,就是富饶的漠北草原,那里的生态环境保存的极好,在乌兰巴托周围还有伤人的猛兽出没于森林之中。所以很多驴友都说:“内蒙古已经没草原了,想看草原必须去蒙古国。”
羊其实是很毁坏草原的,因为它可以将草根连根刨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羊绒制品成了所谓上流阶层的热宠,加上舆论上有意淡化文革的恶果,于是有人把草原被破坏归因为过度放牧。其实真正放牧的蒙古牧民从来不穿羊绒衫,本人亲眼所见一个蒙古牧民流着眼泪朴实地说:“我们少穿一件羊绒衫,就能让别人少放几只羊,草原就少被破坏一点。”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告诉那些不熟悉内蒙古的人,首先,羊的养殖和养猪养牛一样,已经形成产业,根本不是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放羊就等于蒙古人田园牧歌式的放牧生活。其次,那现在还有人放羊吗?当然有,而且还很多,但是,牧民不等于是蒙古族牧民,大量外来移民也开始在草原上放羊。那些还以为中国这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都是本民族居多的人真是无知到了极点。在内蒙古,蒙古人只占五分之一(包括假的)。
草原是有再生能力的,适度放牧根本不会引起草原的沙化。数百年以来汉人大量移民草原,从人口拥挤、耕地紧张的中原,到了辽阔的草原,心里那个高兴,“我日,这么多地啊,老子全给它种上庄稼!”于是带来了他们的农耕生活。虽然农耕民族历来看不起游牧民族,但是农耕和游牧,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哪个先进哪个落后之分,不过,农耕不适合脆弱的草原生态。早在800年前,在如今漠北富饶的草原上,蒙古人就有过小规模的农耕生活,之后由蒙古著名大臣镇海一手创建的“镇海城”更是将农耕与游牧科学地结合起来。蒙古人懂得农耕会毁坏草原,所以一直控制在很小的范围,种植一些必须的农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制定过一些保护草原的政策,但是随着政治上左倾日益严重,大跃进的开展,对草原的破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挖矿、开荒、毁林逐年累月地上演在内蒙古,大规模的开垦草原种植粮食的结果就是鸡飞蛋打。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监管不力的情况下,草原的破坏没有停止,反而更加迅速。以鄂尔多斯为例,鄂尔多斯一直是内蒙古比较贫困的地区,这一现象直到发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止。蝗虫一样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疯狂地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一时间,这个本来十分贫瘠的地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灯红酒绿下,一群抠着鼻子随地吐痰却西装革履的土老财恣意挥霍着原本属于全体公民的财富。大街上到处都是开着豪车的土财主,典型的中国式富豪,用当地的话来说就是“讨吃子一有钱,忘了那两年”。这种目不识丁的种猪也能暴富的新闻再加上当地无知的官员频繁地宣传什么GDP将超香港之类的屁话,不断继续吸引着他们的同类从全国各地涌向这里。即使是这里的GDP真的超过香港也没什么可自豪的,香港的富饶是建立在科学的体制和经济模式之上,而这类地方的富饶是畸形扭曲的,是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出数年,这里必然遭到自然无情地报复。可惜的是,遭到报复的是百姓,不是这部分既得利益者,一旦内蒙古的环境被祸害殆尽,这帮人就会拿着抢夺来的财富回到祖国各地的老家,或者国外。
短短数分钟写就的这篇用词带有很大感情色彩的文章,无非是想让一些不了解内蒙古的人知道,沙尘暴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度放牧引起的,它伴随着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是种几棵树就能解决的。最后,送给那些无知的所谓环保的人一句话,草原不需要你们保护,如果你们想保护她,就请离开她。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