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蒙古族姑娘王爱琴和乌日尼乐是第一批来到蒙古的教师志愿者。当她们努力说服家人、通过重重考核、满怀热忱地来到蒙古时,她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首先面对的是生疏和不便。
2005年9月29日深夜,经过一天舟车劳顿的王爱琴和乌日尼乐终于到达位于乌兰巴托西北300多公里的额尔登特市彩虹学校。当她们进入校方安排的宿舍时,眼前的景象令她们十分意外:房间里只有一张简陋的床,没有被子,没有褥子。9月的蒙古气温已经很低,到达蒙古的第一天,王爱琴和乌日尼乐只能披着羽绒服睡觉。
虽然很多教师志愿者在出国前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蒙古之后,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是令他们感到茫然。
来自内蒙古赤峰学院的志愿者通拉嘎在伊和扎斯克大学任教。这个学校有两个校区,通拉嘎所在的校区位于乌兰巴托市最西边的二十一区,到市区要一个小时,就是蒙古本地的老师都不愿去那里工作。来自辽宁阜新的志愿者包连丰从宿舍走到任教的胜利者中学需要20多分钟。一到冬天,当他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学校时,浑身都快冻僵了。
饮食问题也困扰着大多数志愿者。由于蒙古的蔬菜稀少,很多老师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远在额尔登特的王爱琴和乌日尼要想吃蔬菜,还要提前跟商户订购,以便让他们到乌兰巴托进货时给捎回来。一到冬天,吃饭就更成问题——因为天气寒冷,从菜市场买的菜在路上就冻住了,如果一次吃不完,又很容易坏掉。
生活上的困难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教学上的问题则令很多志愿者感到无助。由于蒙古的汉语教学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通拉嘎刚到伊和扎斯克大学时,学校虽然设立了汉语教研室,但没有一个汉语老师。“拼音还没教完,就开始教语法,甚至是很难的句法。”通拉嘎说。“胜利者学校采用的是我国江苏的小学课本,但二年级用三年级的课本,三年级用二年级的课本。”包连丰老师说。
http://my.chinese.cn/en/space-111-do-thread-id-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