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林丹汗

林丹可汗(公元1592——1634)又称库图克图汗,布延彻辰汗之长孙,1604——1634年在位,是北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其父莽古斯台吉,先于布延彻辰汗去世。1604年,13岁的林丹继其祖父成为蒙古大汗。林丹即位于多事之秋,他即位时,在东蒙古内部黄金家族统治者的血缘纽带不再能够维系大汗的权威和中央集权,新的黄金家族的封建割据早已形成。这些割据势力蔑视年幼的林丹可汗,就连象征性的贡赋也拒不向他交纳。此外,新兴的后金(即努尔哈赤政权)政权,用联姻、贸易等手段拉拢临近的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贵族,与之建立政治军事联盟,以孤立林丹可汗。所有这些,对蒙古汗统治和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年幼的林丹可汗积蓄力量,奋发图强,力图重振蒙古大汗权威。他声称“南朝只一大明皇帝,北边只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表现出对封建割据状况的强烈不满。为此,他采取“先处里、后处外”即首先统一蒙古,然后与后金较量的战略。

为了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他采取了“联明抗金”的策略,率兵10万攻打明朝辽东边境,一度占领辽东重镇广宁,逼迫明朝与其建立抗金联盟。林丹可汗的强大,使明朝对他刮目相看。为了牵制新兴的后金政权,明朝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手段,增加林丹可汗市赏,以图制约后金。 1619年,后金强迫内喀尔喀与之结盟,订立针对林丹可汗的政治军事联盟,但双方并没有诚意。1624年科尔沁与后金会盟,林丹可汗闻讯,决定武力征讨内喀尔喀。1625年,林丹可汗出征内喀尔喀,其首领奥巴向后金求援,后金出兵援助,林丹可汗退兵。1626年,科尔沁与后金正式订立反察哈尔、反内喀尔喀同盟。同年,内喀尔喀遭到后金攻击,林丹可汗乘机夺取了内喀尔喀部分部众。在后金的拉拢下,察哈尔内部也发生了裂痕。1621年岭南的兀鲁部归附后金。1627年,敖汉、奈曼等部也与后金结盟。面对后金的威胁,林丹可汗决定西征,以右翼蒙古为根据地与后金周旋。

1627年秋,林丹可汗攻破喀喇沁万户,冬占据现今呼和浩特,打败喀喇沁、土默特联军。1628年秋,在艾不哈河(今达茂旗境内艾不盖河)大败应绍不、土默特联军。至此,林丹可汗征服了右翼部众,控制了现今内蒙古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但是,林丹可汗对右翼蒙古的武力征讨,深深地伤害了黄金家族同族,他们更加仇视林丹可汗,纷纷率部归附后金,使林丹可汗势力大大削弱。此时,后金加紧了对林丹可汗的征讨。1632年冬后金与归附的蒙古各部远征林丹可汗。林丹可汗率部向西撤退。1634年初林丹可汗与外喀尔喀绰克图洪台吉和西藏统治者藏巴汗等建立了反格鲁派政治联盟,决定西迁青海,建立根据地,以便东山再起。但是,在西迁途中,林丹可汗不幸在今甘肃天祝县境内病故。后金闻讯,派兵征讨林丹可汗遗部。1635年林丹可汗之子额者归附后金,蒙古大汗汗统最后中断。

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
 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控制了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并逐渐向内蒙古草原进行扩张。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统一蒙古的雄心。位于后金和察哈尔部之间的科尔沁六部和喀尔喀五部,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

  科尔沁部部长明安和喀尔喀部的锡伯、卦勒察两部曾参加反建州的九部联军,失败后科尔沁部嗣部长奥巴首先服于后金。林丹汗率部逾兴安岭攻奥巴,被后金军败于赵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喀尔喀五部中的锡伯、卦勒察两部也先后为后金和林丹汗攻灭,其余巴林、翁牛特、扎鲁特三部亦相继臣服于后金。后金还诱使作为察哈尔东部前锋的土默特、敖汉、奈曼、喀喇沁四部离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势力日削。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线),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崇贞五年(公元1632年),后金主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后金。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玺归降。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归附于后金。

维基百科---- 林丹汗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又称作丹巴图尔台吉、灵丹、或旦,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也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

1603年其祖父布延薛禅汗去逝,作为布延薛禅汗的长孙的林丹汗,因为其父亲莽骨的早逝,年仅13岁的他于1604年继任汗位。即位后的林丹汗马上面临着两大棘手的问题,一个是要有效控制蒙古各部;另一个是要对付努尔哈赤所领导下的后金的崛起。他为了巩固以自己为中心的蒙古大汗地位,在当初辽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今内蒙古赤峰),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岳巴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等五部的同时,也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皈依红教
林丹汗即位后初期,和蒙古众多部一样也信奉黄教。为了寻求蒙古地区的信徒,1618年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来到蒙古,林丹汗在察哈尔接待了他,并被他的弘法法术所打动。于是封他为国师,接受其灌顶。这样做所引起的后果与信奉黄教的蒙古地区发生了分歧,使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这对他今后控制整个蒙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与努尔哈赤的战争
即位后第四年的林丹汗就与后金爆发了冲突。1608年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领兵攻打乌拉部,乌拉部是女真人的一支,与科尔沁接壤,乌拉部向科尔沁蒙古求援。面对后金的势力日益逼近蒙古地区,在此之前又有不断来自科尔沁、内喀尔喀部等各部王储的要防范后金的进言。在林丹汗的同意之下,科尔沁部王储奥巴父子统帅科尔沁大军进抵乌拉部,与乌拉部军队联手击退了褚英的进犯。之后,叶赫部又受努尔哈赤的威胁,遂向林丹汗求援,林丹汗又命奥巴父子领科尔沁大军驰援叶赫部,激战中努尔哈赤的部将布扬古阵亡。之后数次与后金的交手,都以林丹汗获胜告终。当时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蒙古进行两线作战。他把主战场放在对明朝的同时,对蒙古则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甚至以通婚联姻为手段以笼络科尔沁、内喀尔喀部,以舒缓来自蒙古方面的压力。

在1619年夏季的萨尔浒大战之前,林丹汗所统治下的蒙古与后金、明朝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自1612年起,林丹汗连年进攻明朝的辽东边界,要求市赏。在面临日益壮大的后金威胁面前,明朝为避免两线作战,并希望借助林丹汗的力量牵制后金,明朝于1617年同意以广宁镇(今辽宁锦州北镇)作为与蒙古通商的窗口,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因而在努尔哈赤进攻辽东地区初期,明朝北部边界与蒙古相安无事。作为回报,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送白银千两以示感谢。

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的后金与蒙古和明朝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萨尔浒战役结束后不久,努尔哈赤又马不停蹄地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林丹汗求援。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败下阵来,几个王爷将领也被后金俘获。在以后的1621年3月进攻沈阳的战役中,林丹汗的军队也没有拿下刚刚被努尔哈赤占领的沈阳城,以解救被俘的弘吉特剌的齐塞诺延,最后是用万余牲畜赎回了这位被俘的将领。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蒙古境内。

各部的叛离以及与皇太极的决战
1626年8月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即位。此时的后金对蒙古已由过去的消极防守改为主动出击。对皇太极来说,在南下入关之前,必须先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以蚕食瓦解林丹汗所控制的各蒙古部落,而皇太极本人也于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妻。在萨尔浒战役后,内喀尔喀等五部就已经背着林丹汗与后金单独媾和。1624年科尔沁的好儿趁部又归顺后金,林丹汗率军征讨,好儿趁向后金求援并与后金军联手对付林丹汗,迫使林丹汗退却;皇太极的精心引诱以及林丹汗为急于统一蒙古而对其他各部动辄以武力相逼,使得短短的三年期间,察哈尔部外围的那些部落纷纷弃林丹汗而投往后金。在瓦解林丹汗统辖各部的策略得手之后,皇太极曾试图以那些归降的蒙古旧部劝说林丹汗归降,但被林丹汗所拒绝。

1628年2月皇太极以劝降使臣被察哈尔的多罗特部所杀害为理由,亲率大军征讨察哈尔,此战役击败了林丹汗所辖的多罗特部,俘获万余人;同年7月喀喇沁部归顺皇太极;9月皇太极再次出兵察哈尔,这次除后金的军队之外,那些归顺后金的敖汉部、奈曼部、内喀尔喀部、喀喇沁部以及科尔沁蒙古各部也一同参战。皇太极亲率的大军攻入察哈尔的锡尔哈锡伯图等地俘获众多人畜,只因科尔沁部的奥巴有意放水,林丹汗与其弟和其他部下得以逃脱到察哈尔边界。

自1628年到1632年这四年期间,又有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等部相继归降皇太极,使得林丹汗愈发成为孤家寡人。1632年3月皇太极决定对林丹汗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这次出征加上归降后金的蒙古各部落总兵力为10万之众。4月皇太极率大军越过兴安岭,在皇太极的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的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带10万余众向西逃循,渡黄河、抵鄂尔多斯。此次林丹汗的西部大溃逃,丢人弃马,部下有数万人马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最后,林丹汗来到大草滩(今甘肃境)一带安营扎寨,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常年的戎马征战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在1634年夏林丹汗因病去世。

漠南蒙古归顺后金
林丹汗死后,其子额哲率部撤回到鄂尔多斯。在得知林丹汗病故的消息后,皇太极于1635年派多尔衮等人前往鄂尔多斯寻找额哲,并于当年4月找到了他。皇太极将察哈尔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林丹汗之子额哲为亲王,并以自己之女许嫁给额哲。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郡主会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至此漠南蒙古纳入了后金的管辖统治之下。

1634年,林丹汗在逃亡青海途中,于甘肃大草滩去世。额哲成为察哈尔部的可汗。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传国玉玺投降。额哲被皇太极封为察哈尔亲王,将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嫁给了他,1661年,额哲去世,其弟阿布奈袭爵。

众叛亲离的蒙古末代大汗

林丹汗是蒙古最差劲的统治者之一,本不值得一批,但是如果不把他彻底批倒,许多蒙古人就要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所以三、四百年后的今天,只能对其无情鞭鞑。大部分的历史责任要由他承担,而不是蒙古各部,因为历史上许多政权灭亡的责任,都是由无能的亡国之君承担的。

17世纪初,蒙古草原出了无数的英雄好汉,西蒙古:巴尔扈特的和鄂尔勒克、准葛尔的巴图尔浑台吉、和硕特的顾实汗(这三个人前两个是著名的抗俄英雄,顾实汗是青藏政教两界的主人);外喀尔喀有将这三人打败驱走的五汗之一阿勒坦汗,其余能与阿勒坦汗共处成汗的也无一庸者;内蒙古右翼尚有俺答汗之妻著名的女英雄三娘子(死于1 612年)及右翼继承者顺义王,顺义王掌握着十二土默特和鄂尔多斯济农及喀喇沁十大营;此外还有内喀尔喀各部与往流(成吉思汗诸弟)的四万户势力;而掌握察哈尔诸部的林丹汗有这么多好牌,却把局势弄得一蹋糊涂!这就是蒙古的末代大汗——林丹汗!

17世纪初,林丹做为蒙古的大汗,他不能制止以阿勒坦汗为首的外喀尔喀五汗对斡亦剌(瓦剌)四部的驱逐与追杀;也不能为内喀尔喀被俘的各部撑腰复仇;甚至不能阻止察哈尔本部的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向外喀尔喀逃亡。而这时,他只是用武力攻击右翼三万户,让永谢布建制永远消失,掠夺右翼,使与明互市五十年刚刚富足的右翼蒙古人多无家可归。这就是蒙古的末代大汗——林丹汗!

以下介绍17世纪初,蒙古各部简况,以做揭开林丹汗遮羞布的佐证:
1609年,掌管外喀尔喀蒙古万户的达延汗季子系后裔,将西蒙古斡亦剌(瓦剌)四部进一步驱逐,并于1620年科布多大战后,依次建立五个汗国。

1620年科布多大战后,战败的绰罗斯部与杜尔伯特部西迁,以巴图尔浑台吉为首建准噶尔王国;在更早些时,因被驱逐的绰罗斯部占叶尼塞河,原驻此的巴尔扈特部在和鄂尔勒克率领下于1616年放弃准噶尔向更远处迁移,并征服控制了贝加尔流域的游牧部落;西蒙古四部中的另一部和硕特部也找着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为青海和西藏的黄教受到其他各派的迫害,来向信奉黄教的顾实汗求救,正受喀尔喀和准噶尔部排挤的顾实汗,顺势于1636年进入青海和西藏担当黄教的卫道士,进而成为青藏政教两界的主人。

1620年驱逐西蒙古斡亦剌(瓦剌)四部后,外喀尔喀部在从贝尔湖起至乌布苏湖地区内,先后建了五个汗国:阿勒坦、札萨图、土谢图、三音诺颜、车臣。

以上介绍了漠北蒙古与西蒙古各部在此时的情况,接下来介绍漠南蒙古各部之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林丹汗与后金的兴起。

1604年,达延汗长子系的林丹汗登上了蒙古大汗位,直辖察哈尔蒙古万户,十年经营后,1615年起,林丹汗攻掠明边,使明与察哈尔部互市;当时与明边互市近半个世纪的蒙古右翼首领达延汗三子系俺答汗妻三娘子于1612年刚死,林丹汗攻明,使明与察哈尔蒙古互市的过程中,开始与右翼蒙古结怨。

1606年满州建国,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1622年夺沈阳,1625年在沈阳建都,1626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位。

1619年著名的铁岭之战中内喀尔喀诸部首领被俘,而林丹汗却不知;这一战后不久,满州努尔哈赤缔结了第一个蒙古军事联盟内喀尔喀诸部:扎鲁特部、巴林部、巴约特部、弘吉剌特部。

直到1624年,林丹汗却没敢与努尔哈赤正面冲突,只是以10万蒙古军援明。

1626年,满州努尔哈赤缔结了第二个蒙古军事联盟——科尔沁蒙古部,1626年年底林丹汗讨伐科尔沁蒙古,见金援兵后自行撤退。这宣告了林丹汗经营左翼蒙古完全失败,把相当的左翼蒙古都推向了努尔哈赤。

1627年初,只敢对蒙古用兵,见金就退的林丹汗离开左翼蒙古,率众向西突然袭击右翼蒙古,使右翼蒙古措手不及,迅速掠过哈喇嗔大营之主老把都之孙白言所辖的上都开平周围,进而克归化城、夺银佛寺;顺义王卜失兔等被迫西迁。半年内击溃哈喇嗔、土默特两部。

1628年初,林丹汗再掠上都开平,清理哈喇嗔余部,1628年3月,林丹汗覆灭永谢布,杀顺义王卜失兔的最强有力支持者老把都之孙、永谢布首领那木儿台吉。永谢布建制从此消失,永谢布余民会永远记住这一年3月,右翼蒙古子民也会记住这一年3月。

也许是强大的永谢布以牺牲为代价为右翼兄弟换来了生存机会,受林丹汗突然袭击而溃散的右翼各部重新集结形成右翼联军。右翼联军以十二土默特、鄂尔多斯、乌梁海三卫、永谢布余众、阿速忒(哈喇嗔大营之阿速卫)等右翼各部为主,联军中还有往流蒙古(成吉思汗诸弟所部)的阿霸垓(今阿巴噶旗)以及内喀尔喀等部。从联军阵容上可见林丹汗之不得人心与众叛亲离。

1628年4、5月,林丹汗与右翼联军共演了“赵城之战”,结果林丹汗大败,察哈尔伤亡一万多蒙古军兵。这宣告了林丹汗对右翼蒙古之战失败,但却使强大富足的右翼蒙古被劫掠一空,而且伤亡残重。

在林丹汗摧残右翼蒙古的时候,察哈尔本部的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等部却因不堪满州蚕食又不愿加入对右翼的摧残,而向外喀尔喀逃亡。

1632年林丹汗在满州的攻击下逃亡青海,1634年,给蒙古草原带来二十年战祸的林丹汗终于死了。否则,西蒙古的命运可能比右翼蒙古还残,因为他们还受外喀尔喀汗的驱逐。1635年4、5月,林丹汗之子降清,就在1635年,当初参加“赵城之战”的右翼各部也内附满清。喀喇沁右旗系历史从1635年原朵颜卫酋长苏布地开始;辽宁档案馆喀喇沁左旗系历史也从1635年开始,图琳固英(赵城之战中的名将杜棱古英)的家谱从1635年开始,也证明了这一点。

各种史料多可证明,喀喇沁于1635年降清,喀喇沁背负更多骂名,可能主要是因其顽强的对抗了攻掠,两首领苏布地和图琳固英更是“赵城之战”中最出名的战将,当然这主要是因乌梁海三卫还是尚受林丹汗攻掠波及的生力军;喀喇沁和乌梁海人也曾饱受磨难,1538年乌梁海万户被俺答汗等征服并瓜分,乌梁海万户人众之一部和阿苏特诸卫与永谢布加喀喇沁共成哈喇嗔黄台吉(皇太子)十大营(《蒙古黄史》载的永谢布加喀喇沁与阿苏特为一万户)。1544年俺答汗又征服乌梁哈三卫,乌梁哈三卫从此也受顺义王与哈喇嗔大营节制,在“赵城之战”前后哈喇嗔十大营几乎全部牺牲,乌梁哈三卫虽是救亡右翼蒙古的主力,但因其是从属,故只能扛起喀喇沁(哈喇嗔)的旗帜。

1628年,参加“赵城之战”的十二土默特之主顺义王卜失兔,卜失兔属下有著名的《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臣洪台吉,希望他能在牧风还没读过的《蒙古源流》中还历史些忠厚。

终于写出来了,林丹汗的失败之处也应该做个总结:综观以上,林丹汗不是蒙古大汗,他只不过是察哈尔汗。但最后察哈尔本部也多叛他而去,而原属永谢布的地区,现在空余察哈尔之名,察哈尔部人是勇敢而无畏的,但却被首领用做对内的屠刀;而未与金打过一个漂亮仗。察哈尔部人应该痛责林丹汗的无能!

如果他是个蒙古大汗,当时那么强大的蒙古各部和那么多的草原英雄中,他若能象13纪的西征一样,各部十丁抽二,蒙古部的强大也可重写。不出兵的就是背叛,再征伐也师出有名。

如果他是个蒙古大汗,他可以轻易的调兵三面包抄扼杀满族。因为在满族的东北有外喀尔喀和往流蒙古部众;在满族的西面有他的本部以及内喀尔喀、科尔沁和往流蒙古部众;在满族的西南有土默特、哈喇嗔、乌梁海三卫等右翼蒙古各部。

他当然无法和忽必烈等比,甚至他不如札木合,札木合虽送给成吉思汗各部,却还打过几个漂亮仗;他更不如近祖达延、俺答汗等,达延汗统一时被土默特所败还知联合往流蒙古各部而赢得胜利;俺答汗在驱逐斡亦剌(瓦剌)四部时还联合所有亲族部落。

他哪是蒙古的大汗,他是个独夫!他哪有一个朋友?无论左右两翼六万户蒙古,还是往流四万户蒙古。哪怕他率部战死、拼掉些满族的实力,没被消弱的右翼蒙古与其他各部也会联合为其复仇。他才是满族真正的朋友,甚至可以说他集蒙古的崇祯、李自成于一身!他没有帮助右翼蒙古强大威于明,也没有帮助内喀尔喀和科尔沁强大威于满清;更没有想过帮助西蒙古强大威于俄罗斯;他甚至没有保住本部的完整,让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等部离家逃亡。他只看到了右翼蒙古首领新死,半世纪所积的财富皆可轻取。努尔哈赤死时,他却不会利用。

如此的大汗,居然也称成吉思汗的子孙,成吉思汗在征战的任何阶段,都注意团结一切力量,甚至与他的许多敌人联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独夫!?难道是为了败家!?

为什么他离心离德,却要蒙古各部来背骂名这么久!哪个亡邦丧族之主,有过他这样的荣誉与幸福!难道就因为他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可若成吉思汗有知,又岂会要这样的子孙?!

林丹汗毁灭右翼蒙古
达延汗统一蒙古左右两翼,但其九子分家时重新将各部细分。虽然长子系名义上继承正统汗位,但能在汉文史料中看到的,最有影响的是其三子系,达延汗之孙俺答汗(阿拉坦汗1507—1582),他统十二土默特成为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三万户)的盟主。

主张与明互市的俺答汗曾是让明政权最无奈的人物。关于其主要事迹,在中国史料中可详查。俺答1538年征服乌梁哈万户,乌梁哈部众被分给其他五部(鄂尔多斯、永谢布、土默特、察哈尔、喀尔喀);1544年俺答汗又征服乌梁哈三卫。所以在蒙古右翼盟主俺答汗统治下蒙古人数庞大、实力雄厚,虽然俺答汗一直主张与明互市,但明一直不敢信他。至到明朝采用张居正新法时,明才与蒙古右翼各部互市。1582年俺答汗死,其子继位三年又死,其孙顺义王扯力克继位,因其年幼,坚强而优秀的俺答汗之妻三娘子(西蒙古人)代掌军政大权,直到其1 612年死,蒙古右翼一直和平发展维系与明互市。

当三娘子死后,蒙古右翼新统治者威信尚未树立,1615年,经营10余年的林丹汗利用这个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十万军攻掠明边,打破明与右翼蒙古和平局面,要求明与察哈尔互市,明政府趁机许以互市,并收卖他牵制新兴的女真政权,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女真政权蚕食内喀尔喀各部和科尔沁各部时,他没去支援这些部落,而是以1 0万大军帮明防御;这就是蒙古大汗与兄弟部落争利,却又被明政府收买做“看门狗”,如果说其他各蒙古部落是投清叛变,那么他是更早的愿做明政府的“看门狗”。也许在汉文化的保护下,这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末代蒙古君主才一直戴着光辉的反清荣誉,可是以蒙古大汗的身份甘做亡元之明政权的“看门狗”,简直是对所有蒙古人的侮辱,更是对成吉思汗家族的侮辱。

蒙古右翼盟主俺答汗及其继承人虽然一直主张与明互市,但其保持军政的独立和自己的思想,如征服了明控制下的乌梁哈三卫。如所看到的,在赵城之战中参加右翼联军的还有往流蒙古阿巴嘎部,这都离不开俺答汗的影响。

鄂尔多斯万户离林丹汗攻击范围较远,受害较轻,此部和另一个攻击未触及的乌梁海三卫才成为赵城之战中右翼联军的军事主力。

15世纪前半叶,在北元大汗直属各部中永谢布万户最为强大。如大家所知,永谢布万户被林丹汗攻溃,建制从而消失,今人研究认为其主体是由元代侍卫亲军阿速卫、钦察卫后人组成;牧风不能苟同,因为如《蒙古黄史》所载,永谢布加喀喇沁与阿苏特(阿速卫)共为一万户,可见至少阿速卫与永谢布是严格分开的,在参加赵城之战的蒙古右翼盟军中还有阿苏特(阿速卫)。

哈喇嗔,是黄台吉十个大营之一,而这个大营却是由三种人所组成,即黑眼睛人,蓝眼睛人和黄眼睛人。按《校注蒙古纪闻》所说,“黄台吉”是“皇太子”之异译。“哈喇嗔”是“守卫”意,故所说“黄台吉十个大营”该是原来元皇室的十卫亲军。又以眼睛颜色分,极可能是所谓的“色目人”组成的扩充亲军,对照相关帖这一部族可能源自钦察人。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汗时,钦察人助过阿里不哥,忽必烈胜阿里不哥后,在扩建新护卫亲军时,调钦察人组成钦察卫。哈喇嗔在明末清初的林丹汗之前已经发展成一部,开平一带的哈喇嗔大营成为右翼蒙古的军事主力区域,但林丹汗将其攻溃,同一区域强大著名的永谢布更被覆灭。

土默特部,是达延汗时期的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后为俺答汗直属部,明末清初,土默特分东,西两部,习惯上把居住在今阜新,朝阳,北票的蒙古族称为东土默特,把居住在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称西土默特,东土默特人是在约1 628年(赵城之战就在这一年,前一年林丹汗曾攻溃土默特与哈喇嗔部)迁徙过来的,东迁时移住阜新的不是土默特本部人,而是蒙古勒津人,民间称土默特左翼旗为“蒙古勒津和硕”。

从以上可见,土默特与哈喇嗔等溃部东迁至乌梁海三卫地,并在这里组织了蒙古右翼联军。乌梁海三卫首领苏布地、固琳固英等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如前所述他们不过是俺答汗最后征服的地位最低的属部,所以被林丹汗攻溃建制不全的所部只能牺牲乌梁海三卫以做补充和新建,但永谢布还是永远的失去了建制。

如果牺牲乌梁海三卫的建制,部分遮掩了林丹汗毁灭右翼蒙古之暴行,做为乌梁海后人,牧风悲痛莫名!但做为乌梁海后人,终于有勇气将毁灭右翼蒙古之林丹汗“皇帝拉下马”。乌梁海蒙古人请与所有蒙古人一起挺起胸堂,书写新蒙古文化的现代化篇章!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