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从这里可以找到依据 -- 为什么中国要认可蒙元,并称自己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西藏喇嘛臣服忽必烈
13世纪中叶蒙元帝国时期,西藏地区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并在元朝的扶持下,建立了萨 迦地方政权。作为中央政府的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西藏进行了全面的施政。

元朝除在中央设总制院管辖西藏地方的军政和宗教事务外,又下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都元帅 府,具体负责处理西藏的卫(前藏)、藏(后藏)、阿里等地的军政事务;于阿里设元帅二 人,管理军务,当地的古格等地方势力仍然保留,准其继续行使对属于的管辖权;于卫、藏 地区设都元帅二人,管理当地蒙古驻军,又设13个万户府,作为地方行政机关,管理民政 ,有的亦兼管军务。元朝中央派驻西藏总管一切的宣慰使,有时即由萨迦本钦兼任。

元朝规定,从中央的宣政院,到吐蕃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万户以上的重要官员,都由宣政院或帝师提名,由皇帝委任。各级官员都是“僧俗并用”、“军民通摄”,即不但管理军政,而且同时管理民政。这种僧俗官员并行的制度,以后一直沿续下来,成为历届西藏地方政权沿用的定制。元朝的历法和刑法也推行到西藏地区,萨迦本钦即根据元朝法律重订了西藏地 区的民刑律例。

蒙古在窝阔台汗时起就崇尚儒教,征金中广收罗中原儒士,到忽必烈主征金时更是礼下贤士。在其身边集结一大批中原汉族儒士以及其他族的人才,形成了一个智囊集团。这个集团政治上有生气,他们对忽必烈称帝创立元朝后确定坚决反对分裂,以汉地施汉法,蒙古和其他民族地方则照旧俗的政治路线,维护团结统一。这样,灭金之后,经过长达四十年的灭宋战争,终于完成了蒙古帝国统一大业。

元朝的建立,最为成功的是把吐蕃纳入蒙古帝国版图,奠定了今日中国的伟大版图这个功勋。

一、元朝前的吐蕃
吐蕃,唐代以后直到宋、元、明初史籍指西藏以及今甘肃、青海和川西北藏族及其居地。七世纪初,赞普(国王)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定都逻些(今拉萨)国家制度大备。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与唐和亲,迎娶文成公主,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时吐蕃勃兴,吐蕃势力扩张到甘肃、陕西和新疆等处。“唐自太宗后,吐蕃势盛,高宗乾封、咸亨(666—673)之际,西域四镇(注:今新疆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沦陷,河陇一带遂没于西蕃。”《唐代长安与西域》,三联书店,1957年,6页。)东则占据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湟源(今青海省西宁地区)、洮州(今甘肃省临洮县)、岷州(今甘肃省岷县)等地。“九世纪中叶,吐蕃各地农奴纷纷起义,王朝崩溃,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这就是正值蒙古崛起时西藏状况。

二、同吐蕃接触最早的蒙古人是阔端
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四,194页,注释:“阔端是早期接触青藏之人。”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10页,注释:“事实上在贵由汗在位时(1246—1248),阔端即已被派往该处,他是与西藏喇嘛教建立关系的第一个蒙古人。”
《蒙兀儿史记》载:“阔端者斡歌歹汗之子(注:第七子),分地河西,建牙帐永昌,子孙袭封。”

永昌的位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67《凉州府》页17上载:“鄂尔多古城,在永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俗传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有永昌王避暑宫,遗址尚存。”又卷268页6上又载:“永昌王和通(阔端)墓,在永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斡耳朵城。”至元四年(1267)阔端逝世,无嗣绝封,遂命荆王答儿麻失里代阔端镇河西讨吐蕃军。阔端不仅驻河西负有讨吐蕃的任务,从窝阔台汗时起并一直主事由右路伐秦蜀,同吐蕃接触机会多,他曾有过两次帅师取秦巩道伐西川。

第一次是在窝阔台汗七年(1235)秋,窝阔台汗分兵两路伐蜀,阔端帅右路军进川。对这次伐蜀过程,《蒙兀儿史记•斡歌歹汗本纪》载:“冬十月,攻石门(位今甘肃省卓尼县),说降巩昌总帅汪世显。是时,金已亡二年,秦巩二十余城尚用金天兴年号,坚守不下。阔端奉诏招谕,许以不杀,诸州皆降。”

“明年(1236),大举伐蜀。八月,阔端帅汪世显出大散关(位今陕西省凤县北一百二十里处)。分兵令诸王末哥(拖雷第九子)帅按竺尔出阴平道(指今甘肃省宕昌、文县地区),期会成都。九月,阔端与宋利州统制曹友闻大战阳平关(位今陕西省宁强县境),覆其军,招降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潼川(今四川省橦梓地区)等路兵。兵所至无敢抗者。十月,遂入成都。”

本纪又载末哥军攻文州时,“因招徕吐蕃酋勘陀盂迦等十族,各赐以银符。遂略定尤州(今四川省平武县),与大散军进克成都。师还成都复为宋所有。又明年(1237),按竺迩言于末哥曰,陇右甫平,人心犹怀反测。西汉阳(位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当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镇之。末哥曰,善,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兀汉军千户官五人,帅所属隶麾下以往。按竺迩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两水(位今甘肃省武都县西北境)。谨斥侯,严巡逻,边境帖然,敌莫敢犯。”

窝阔台汗这次遣阔端伐宋蜀主要在汉藏杂居区作战,并第一次取得藏族支援,后又在此地区设长期驻军,成为伐宋蜀及藏族区的出发基地。

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四月,又遣阔端伐宋蜀。这次是分三路进军的,一直作战到1242年,并进军吐蕃南部全境。中路,由塔海绀孛统帅,八月破成都。东路,按竺迩、汪世显统军攻重庆围万州。1241年转攻西川,连下二十余城。西路,由阔端亲自统帅作战于吐蕃地区。《元史•汪世显传》载汪世显子汪忠臣“壬寅(1242),用破吐蕃曡州功,赐银符。”这次阔端进军吐蕃过程,藏史书中也有记载,且较之元籍更为详细。
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民族出版社6—7页,“根据同上书籍(《西藏民族政教史》、《续藏史鉴》记载,约在公元一二四○年(元太宗窝阔台执政之第十二年),窝阔台的一个皇子阔端,派大将多达那波统帅大军进入西藏,“东至工布,西至尼泊尔,南至门(即门隅),削平诸酋寨,莫不臣服。”

对蒙古军进军西藏事,外籍也有记载。
意大利人图奇(杜齐)《西藏画卷》一书中所译藏文史料说:“在土猪年(巳亥,1239),蒙古人确实曾在朵尔达指挥下侵入乌思藏,打到拉萨东北,焚毁了热振寺和监拉寺,杀死僧俗数百人。”

阔端,从1235年窝阔台汗时由秦巩取四川伐宋始,直到1267年逝世,同吐蕃接触三十多年,不愧为是同吐蕃接触的第一个蒙古人。阔端的进军吐蕃对蒙古人了解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增多了。这样,“慧眼识真才”,有人就提出邀喇嘛教中“学富五明”的萨迦派教主班智达(喇嘛教中的学位称)恭噶•嘉勒灿来蒙古地方传教,后来喇嘛教竟成了将吐蕃臣服元朝西藏纳入蒙古帝国版图的纽带。

三、喇嘛教是今日西藏纳入蒙古帝国版图的纽带
《续藏史鉴》载多达那波征服西藏后向阔端建议:“现今藏土惟噶巴当丛林最多,达隆巴(达隆噶举派)法王最有德行,直贡巴(直贡噶举派)京俄大师具大法力,萨迦班智达(萨迦派教主)学富五明,请我主设法迎致之。”

阔端采纳多达那波的建议乃请萨迦班智达前来蒙古地方传教。对此事,蒙籍《红册》、《蒙古源流》、《水晶数珠》等都有记载。但都不如以下史籍详实。

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载:“当时萨迦班智达业已六十三岁,携其侄八思巴(当时十一岁)与另一侄恰那多吉(当时仅七岁)于一二四四年前往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觐见了阔端,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以及缴纳贡赋的品种与数量。在藏文《萨迦世系》一书中,载有萨迦班智达当年从凉州致西藏各教派与各地方政权首领的一封信,敦劝他们诚心归顺蒙古大汗,并缴纳一定的贡赋,如敢违抗,必将招致“覆亡”。信中还规定西藏各地将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之量缮写三份,一份送阔端皇子,一份存放萨迦寺,一份由各地方长官执掌。”“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住了七年,阔端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幻化寺,供其居住。萨迦班智达于一二五一年死于该地。萨迦班智达死后,八思巴弟兄仍在凉州。”

1253年,忽必烈迎八思巴弟兄前往龙德渊潜邸。潜邸,位金莲川,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地带。元《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五《胆巴传》载:“初,世祖居潜邸,闻西凉国有绰理哲瓦道德,愿见之,遂往西凉,遣使请于廓丹(阔端)大王。王谓使者曰:“师已入灭,有侄八思巴,此云圣寿,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请以应命。”

元顺帝元统间(1333—1334)敕修的《百丈清观》载:“帝师八思巴,法号惠幢贤吉祥,土波(即吐蕃)国人也。……师天资素高,复礼伯父为师,秘密伽陀妙章句一二千言,过目成诵。七岁演法,辩博纵横。年十有五,岁在癸丑(1253),世祖皇帝龙德渊(元上都)潜,师灼知真命有归,驰骑径指王府……。”

八思巴等人的年龄各史料说法不一,这待以后另作研究。
萨迦班智达,生前曾授蒙哥汗的谒见并封以国师。《水晶数珠》载:“于是,班智达•恭噶•嘉勒灿喇嘛来,可汗亲自出迎,多所赐赠,并令宴会,委为司祭。班智达乃为蒙藏汉三国最高喇嘛,蒙古国中弘布无比之佛法。”

这里的“可汗”就是蒙哥汗。元史中此事也有佐证。
《蒙兀儿史记》卷六《蒙哥汗纪》载:蒙哥汗二年(1252)冬十月“以怯失迷儿僧那摩为国师,总天下释教。”

“怯失迷儿”即今克什米尔。“那摩”即喇嘛的异写。萨迦班智达•恭噶•嘉勒灿的来蒙古就为西藏纳入祖国版图奠基了基础。

四、西藏纳入蒙古帝国版图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元史纪事本末》载:“八思巴生七岁,诵经数十万言,能约通其大义,国人号之神童。年十五,谒帝于潜邸,与语大悦,日见亲幸。中统元年(1260),帝即位,尊为国师,授玉印。”
忽必烈称帝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掌天下释教之权,成了宗教领袖,同时,也步入政界,列中央政权机构大臣之序。

《元史•百官志》载:“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事隶治之。于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有别印。如大征则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元初,总制院领以国师。”

宣政院,初建时称总制院。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院之故,遂将总制院改称宣政院。

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8页载:“就在同年(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派了以门达为首的一批官员到了西藏,任务是清查户口和设立驿站。”

从内地到拉萨共设二十七个驿站。
这为以后八思巴回藏和设置地方机构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做了准备工作。
至元二年(1265),八思巴返回西藏,他的任务有二:一是创造蒙古文字,二是整顿西藏事务建立政权机构。回藏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拉让。“拉让的藏文原意,可直译为喇嘛的私邸,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内设堪布和办事人员多人,在八思巴领导之下,处理日常的宗教与行政事务。八思巴名义上是萨迦法王,但他并不直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在他之下,设本勤(藏语是长官的意思)一人,秉承他的意志,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第一任本勤名释迦桑波,由八思巴提名,忽必烈任命为“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并赐银印。万户与达鲁花赤同秩,为正三品。”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又派官员往西藏又进行第二次人口清查,在乌思藏(即前后藏)设立了十三个万户,每万户设万户长一人。这样,把各霸占一方各自为政的部落统一到八思巴的统治之下了。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创造蒙古文字成功,回北京。“字成上之,帝大悦,遂始赐僧统国之权。”《续藏史鉴》。这里说的“统国之权”是统治西藏地方之权。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并将乌思藏十三万户地方的税赋,完全赏给萨迦法王,作为“供养”。
至元十一年(1270),八思巴回藏,由其第亦真嗣宣政院使位。

这样,西藏的官员从八思巴起到万户长均授忽必烈帝任命,万户的划分在元朝中央政府的控制下划定,标志着西藏已完全纳入祖国版图。元代统治者为了将吐蕃地区控制在版图中,也需要社会中较有影响的宗教势力,从而产生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西藏,现今宗教活动场所有1780余处,按人口平均1600人一处。即其证。

至元十六年(1279),八思巴逝世,忽必烈帝追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五、西藏及其它藏族居住地中央派出机构的设置
八思巴死后,至元二十七年(1290),噶举派的直贡万户长发动了武装叛乱。此次叛乱,萨迦本勤在驻藏蒙古军的协助下,进行平叛,焚烧了噶举派的寺院直贡寺。藏史称这次叛乱为“直贡叛乱”。从此,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遂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丁亥,从宣政院言,置乌思藏纳里速古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乌思藏,即前后藏。纳里速古孙,即今阿里地区。

宣慰使司的职权。《元史•百官志》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地,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从此,西藏不仅有了统一的地方政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更有了中央政府派出的机构,增强了社会稳定,给西藏人民带来了生息繁衍的更好条件。

在藏族其它居住地设有两个宣慰司都元帅府。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初置,治所位(导)河州(今甘肃临夏),辖今青海省东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等地。
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初置,治所位鱼通(今四川省康定),辖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区和青海省玉树、果洛等地。
“例如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问题,就是根据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肯定从元代始,西藏人民与蒙古帝国联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蒙古帝国。”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

没有版图就没有一个国家,版图是国家的根本象征。一个国家的版图奠基者是忽必烈荣膺这个桂冠是当之无愧的。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