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ad K. Soni│廖淑馨譯
摘要
儘管地理上的隔絕,印度和蒙古自古以來維持著密切的歷史及文化關係。在共同的亞洲傳統和佛教文化的基礎上,他們傳統的關係因1955年建立正式邦交而更加鞏固。由於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的共通性,建交後雙方關係更為接近,並激勵了雙方在各方面的合作。然而,後冷戰時期,蒙古成為一個民主及市場經濟走向的國家,提供印蒙關係新的面向。作為一個東北亞的國家,蒙古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的社會經濟及政治關係密切,對於印蒙未來在各領域合作的拓展及加強有更大的空間。基於這樣的背景,本文擬分析印蒙關係的形式及範疇,以及其對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影響。除了強調蒙古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整合的過程中的正負面之外,並同時探討印度在東亞的新角色。
關鍵字:歷史-文化聯繫,「精神上的」鄰國,「第三」鄰國,地緣政治的,地緣戰略的,區域合作,戰略夥伴,合作夥伴,可汗遠征,東亞高峰會,亞洲經濟體。
進入廿一世紀以來,世界上每個國家、不論大小,皆歷經國內外發展的新階段。根據在貿易、合資及技術方面、特別是資訊技術,所創造出的建設性雙邊夥伴關係的經濟發展而言,亞洲特別受到國際的注意。在精神及文化上有悠久歷史關係的亞洲兩個古文明印度及蒙古,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地理上遙不可及,但兩國在文明上的聯繫超過2700年。這些關係是美好、強烈而且難以分隔的;它超過了人類的所有活動,從語言、文學、宗教、醫藥及民俗到文化和傳統。有如此多的互動、同化以及交流的傳統,這兩個國家在現代建立密切友好關係,猶如「精神上的」鄰國,是件很自然的事。蒙古現在將自己定位為東北亞的國家,為了彼此間的利益,一直很努力地想成為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一份子1。東北亞目前已成為東亞地區發展的重要次區域,下面將提出印蒙關係的各個面向以及有關它們在東北亞區域的合作。
印蒙關係的歷史文化及政治面
印度和蒙古的首次政治接觸約在印度宣布獨立之時,由三個人組成的蒙古代表團接受尼赫魯(印度獨立前的總理)之邀請,出席了1947年3月在新德里舉行的第一屆亞洲關係會議。此項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召集亞洲國家在一個共同平台上互相了解彼此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問題,並增進亞洲人民的合作2。自此而後,兩國領導階層接觸頻繁。兩國終於在1955年12月24日建交。印度不僅是繼前社會主義集團國家與蒙古建交的第一個國家,而且也幫助蒙古於1961年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近年來,蒙古在建立及鞏固民主傳統及制度上的進步,以及發展其經濟的努力值得稱讚。做為密友的印度一直樂見蒙古的繁榮發展,因此印度對於這個過程有很大的貢獻。
兩國的戰略政治關係是受到歷史文化聯繫的影響,印度及蒙古是佛教世界的南北兩端。佛教不僅使迄今仍舊分散及從事游牧的蒙古人變得團結及文明,而且讓蒙古人學到不同範疇的印度哲學及應用知識,例如占星學、詩歌、藝術及醫藥等等。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佛教是蒙古人身分的主要象徵,並且是挑起蒙古人的民族主義反抗滿清統治的有效工具。住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印度人與蒙古人有種族、文化及宗教關係,甚至於他們的飲食習慣也相同。
後蘇聯時代,蒙古有選擇戰略的自由,使得它能夠重視共同的利益,因此印蒙兩國現在可以很清楚地界定他們的地緣戰略利益3。印度提供蒙古安全及發展的第三個選擇,第一及第二個地緣國家是其鄰國-俄國及中國。當中國已成為蒙古的最大貿易伙伴時,就某個程度來說,它似乎已填補前蘇聯瓦解後的經濟真空。但是,一些分析家相信,蒙古為了不再面臨冷戰時期的情境,仍將必須注意其兩鄰國。雖然中國領導階層一再地說「中國將不會對任何國家有軍事威脅。」4另方面,俄羅斯似乎不再提供過去對蒙古的防衛5。由於蒙古的豐富天然資源,日本及西方國家對蒙古的興趣主要在於經濟。不過,很有趣但也很嚴肅的是,美國被視為蒙古的「第三個」鄰國。6
另方面,蒙古似乎處在如何繼續建立與美國關係,而不危害與中國日益增加的重要經濟關係的困境。而印度被視為蒙古的「精神上的鄰國」,蒙古對印度有什麼樣的期待?則仍在觀察中。為什麼印度被認為是蒙古的「精神上的鄰國」?首先,印度事實上是佛陀的出生地,信仰佛教的蒙古有足夠的理由稱呼印度為其「精神上的鄰國」。其次,蒙古人和印度人一樣尊祟恆河的神聖。例如,將來自恆河的聖水置於家中的蒙古人,被認為是最幸運者。事實上,離蒙古東部蘇哈巴托省達里崗崖縣約12公里的地方,有一堆的湖被視為「恆湖」。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達里崗崖人到過印度,將恆河的聖水帶回家後放在沙中,形成了聖湖。這是唯一出現在沙漠中的一群湖,蒙古人民視其為神聖的。此外,印度在蒙古受到尊敬不僅因為它是佛陀的故鄉,同時也因為它是蒙古人獲得最高智慧及知識的國家。7印度被視為如此神聖之地,是因為佛陀除了透過個人慈悲及平靜的修行以增進世界和平及和諧之外,並譴責憤怒及仇恨、暴力及憎惡8。由於兩國在精神層面上的關係,雙方不僅為了互惠互利,也為了區域整合而迫切需要合作。蒙古今天注意的是,目前急迫的社會經濟問題。失業、貧窮、快速的都市化以及繼續的社會變遷是該國長遠穩定及經濟發展的三個潛在威脅9。在沒有區域合作的架構下,它變成更為困難的工作。就區域合作的問題而言,印度至少在東亞,包括南亞及東北亞的角色對蒙古是有利的。顯然,蒙古可以尋求印度的支持,而以近期印蒙關係的發展看來,確實有此可能。隨著前蘇聯的瓦解,民主蒙古誕生,烏蘭巴托的對外關係有了新發展。就印度而言,雙方在1994年簽訂友好關係及合作條約後,奠定雙邊關係的發展以及在區域及國際關係上合作的鞏固基礎。2001年1月蒙古前總統巴噶班迪訪問印度,簽下資訊技術、防禦以及法律方面的新協議。同時由於國際恐怖主義及宗教基本教義派崛起,對國家及國際和平及安全造成的威脅,雙方在聯合公報上宣布「譴責任何方式的恐怖主義,不論是政治的、理論的、意識形態的、宗教的、民族的或任何其他可能引起對恐怖主義論斷的考慮。」10
2004年,時任總理而現任總統的恩赫巴雅爾訪問印度時,兩國「強烈譴責國際恐怖主義的威
脅,以及其對民主社會、發展及人類文明的毀滅性影響。」11雙方共同參與的一些活動,包括有擴大它們的防禦關係以及年度共同軍事演習。
2005年12月,蒙古外交部長孟赫奧爾基(Ts.Munkjh-Orgil)訪問印度,正逢兩國建交五十
週年(12月24日)。雙方同意共同發展一個新計畫,在蒙古設立一個通訊教育及通訊醫療
的衛星資訊網。在此計畫下,不僅蒙古的教育體系可以透過特定衛星與印度的教育機構聯
繫,而且蒙古的一、二個醫院也可以與印度的醫療機構聯繫,「使得蒙古利用現代技術直
接獲得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12
慶祝建交五十週年的活動之一就是,一條烏蘭巴托市的新幹道被命名為甘地街,而新德里一條通往國內機場的街道被稱做烏蘭巴托街。雙方同意加強農業方面的合作,簽訂一個備忘錄(MoU),在達爾汗烏爾省設立一個印蒙友誼農業公園,以作為研究及展示場。印度將透過備忘錄,提供此農業公園使用的農具、拖拉車及卡車,灑水灌溉系統等等。13
透過其他各種的協議,它們繼續在蒙古鄉下的太陽能電氣化,以及在蒙古國立圖書館珍藏的佛教經典的數位化等方面的合作。為了加強兩國文化關係,根據2006年4月印度政府與蒙古教育、科學及文化部達成的協議,在國立蒙古大學設立了佛教及梵文研究講座。儘管地理上的隔絕,印蒙繼續維持密切關係。
印蒙戰夥伙伴
2006年5月29日一則網頁消息以「蒙古成為戰略軍事要地?」強調中國擔心印度考慮在蒙古設立一個海外軍事基地。14此則消息引用中國官方新聞,指出「印度正試著擴充其軍事資源,未來在蒙古建立一個基地。」15而在德里披露其參加在蒙古舉行的多邊維護和平演習的2006年可汗遠征軍」16的計畫後,這問題成為焦點。研究報告指出,印度傳統的安全動力在東南亞,現在正延伸到東亞及太平洋,並且透過在中亞的「往北前進」計畫正在完成中。
17
顯然,蒙古相當了解所謂的印度擴展其在東亞影響力的計畫,特別是它包括了東北亞。雖然中國的地緣政治考慮,使其必須反對任何國家在蒙古從事軍事演習,但「可汗遠征」是全然不同的事。因此,中國仍懷疑這個維和演習的計畫是不公平的。特別是,事實上不只印度參加此計畫,而且還有其他的國家也參加,包括了孟加拉、斐濟、蒙古、泰國、東加,而美國軍人為了拿到可參加聯合國在世界各地的維和任務的證書也參加了。2001-2005年,只有蒙古和美國軍隊參加,但在2006年8月11-25日,在烏蘭巴托市西方約六十公里的五山訓練中心舉行時,已有許多其他的國家參加了。中國擔心此件事是,掩飾在其與蒙古的邊境上演練打擊恐怖主義,或甚而全面的戰爭演習。在2006年3月25日出版的中國官方報紙《青年參考》的一篇文章披露出中國這樣的憂慮。18
但奇怪的是一年之後,中國和俄羅斯、馬來西亞及日本同時成為觀察員,出席了2007年8月1-16日舉行的可汗遠征這項年度軍事訓練演習。19至少我們現在很難從這個發展獲得任何結論,特別是有關中國的想法。但從印度報紙網路版的一則報導,我們知道中國的疑慮仍然存在,〈論壇〉 (The Tribune)稱「印度秘密地擴大與蒙古的防禦及安全的關係,以追蹤中國
在該地區的太空及軍事活動。」20我們見到的任何有關印蒙防禦及安全關係的分析,似乎這是雙方正試著發展的合作夥伴關係。很明顯地,印度及蒙古在2005年12月同意將訓練及研究的防禦合作,提升到其他共同關心及互利的領域。21
兩國決定設立一個聯合工作小組,從事在防禦領域合作的各種細節,包括舉行定期的聯合演習。如此的協定是基於印蒙兩國是文明古國,其精神及文化關係淵源流長,而且蒙古為了其國防的現代化向印度專家學習。
自2001年以來,印蒙的國防關係已走向訓練、互訪以及聯合軍事演習。印度提供蒙古國防人員英語訓練器材,維和以及軍事演習。就互訪而言,蒙古國防部長於2003年11月及2005年12月訪問印度,而印度國防部長M. M. Pallam Raju於2006年5月出訪了蒙古。2004年10月,在蒙古舉行第一次的聯合軍事演習,2005年12月,在印度東北鄰近緬甸的Mizoram省Vairan的反暴動叢林戰學校舉行第二次的軍事演習。22
第三次的聯合軍事演習叫做「游牧象」,是在2007年可汗遠征計畫之後在蒙古舉行。23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印蒙防禦合作聯合工作小組在2006年3、4月間,於烏蘭巴托舉行第一次會議。24自此而後,雙方有多次的活動,包括兩國國家安全會議舉行定期的會談,就雙邊及國際議題交換意見。蒙古人口雖然稀少(只有二百六十萬),但居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印度完全了解,就國際的戰略利益而言,蒙古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印度不會讓自己涉入到任何的衝突中,特別是在其努力建立區域和平和安全受到亞洲大小國家讚賞之際。印度參加在蒙古舉行的多邊軍事演習,應就印度在東亞的新角色來看,它推動新德里參與區域合作的國際整合進程,蒙古也可以是參與者之一。25
因此,印度和蒙古的戰略關係可被視為兩個遠鄰的夥伴關係,而不會危害和第三個國家的關係。幾天前,就在2008年6月6日,印度外交部長Pranab Mukherjee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說時透露,「印度與任何戰略夥伴的關係不是付出與第三國或任何戰略夥伴的代價。」26不過,他強調「我們的關係不是戰略權宜的結果,而是長久之計。」27
對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影響
一位分析家強調東亞地區的重要性時指出,「不難想像東亞地區往西走就包括了更多的南亞國家,而往北就包括了蒙古及俄羅斯。」28很清楚地,他見到「未來東亞地區的定義不在歷史,而是經濟地理及地緣政治。」29著眼於此,不僅目前的印蒙關係,而且印度在東亞的新角色都將對東北亞的區域合作有深遠的影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印度參與三次的東亞高峰會(2005年12月在吉隆波,2007年1月在菲律賓宿霧,2007年12月在新加坡),更是逐漸成為在這個區域協調角色的證明。無疑的,印度也在區域及次區域的水平上努力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但非基於經濟上的區域操縱,而是成為亞洲所有國家的經濟合作的橋樑。30
此內容與印度外長在北京大學的演說相關,特別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部分,他強調:我們的外交政策目標,不僅加強與所有主要國家的關係,而且也要加強和亞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的新興國家的關係。我們同時重視恢復及加強和我們遠鄰的傳統聯繫。印度與東亞、東南亞、中亞、東非以及印度洋地區的人民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及文明關係。我們和他們再度恢復並重建經濟互相依賴的關係。31
另方面,後社會主義的蒙古認同自己是東北亞國家,它是唯一沒有自己組織結構的次區域。不過,本區域的範圍廣大,包括中國、日本、南北韓、蒙古及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作為東北亞國家的新身份並非偶然發生的。它是一些蒙古知識份子主張與東北亞國家聯盟,以便未來將較能獲益的爭論結果。因此獲得一個東北亞的區域身份。他們用以下的理由將之合理化:32
1、在亞太地區,東北亞是重要的部分,將可能成為下世紀相當重要的區域;
2、蒙古將策略性地成為技術先進國家,如日本、南韓及美國的經濟保護國;
3、除了北韓之外,蒙古將會不僅改善對俄羅斯遠東的關係,也會改善和中國的東北部的關係;
4、蒙古的東部,大多數礦產資源的蘊藏區,已可以從東北亞經由公路及鐵路到達,因此,給予蒙古另一可從圖門江出海的機會;
5、出海可提供蒙古成為東北亞及太平洋陸路橋樑的獨一無二的機會。
但與東北亞建立密切關係的最重要理由,似乎逐漸基於國家安全-戰略及經濟的考慮。由於遠離海洋的地理位置,蒙古在國際關係上的選擇是比較受到限制的。但蒙古現在對其在東北亞的角色仍保持樂觀,此可幫助烏蘭巴托增廣其戰略夥伴的範圍,以確保其國家的整體安全,可以是戰略的,或者是經濟的。更重要的是,在蒙古的對外經濟關係的多元及拓展上,東北亞可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33
由於此地區天然資源豐富,具有形成一個緊密的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經濟潛力,在建立和平安全方面也是一個正面的因素。事實上,日本及南韓具有資本及現代技術的優勢,中國有豐富的勞動力,俄羅斯遠東和蒙古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北韓則有大量的勞力。34
如此強而有力的生產平衡因素意味著,擴展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對本區域的所有國家互惠互利,35因此擴大的範圍不僅在於區域的,而且是更寬廣的亞洲安全,印度就是在這兒尋找它的機會。蒙古有興趣為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以及在東北亞形成一個合作及對話的機制而做出貢獻。同時應指出的是,中國扮演的重要角色已是亞洲形成新秩序的催化劑,現在,本地區的重要次區域(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及大洋洲)的互動逐漸地增加,並融入到一
個成長中的互賴網圈中。36
這樣的一個經濟社區,將使得東北亞及東南亞更有效地與已被承認未來是亞洲成長中心之一的印度結合在一起。就經濟整合而論,東北亞仍舊是「一個在整合過程中尚未有成就者。」37當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之時,真的必須要有更多的經濟整合。就蒙古來說,除了貿易及海外投資之外,愈來愈積極參與區域的整合。它不僅是印度關心,也是全亞洲國家所關心的。所有對蒙古友好的國家,都應了解在重要的地緣政治環境中,蒙古遠離海洋的重要性,並應支持其自發性的發展。
蒙古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資產,它對於為了經濟發展的區域合作特別是在東北亞,是可以有貢獻的。下列的數種資產有可能吸引印度善意的在東北亞出現:豐富的礦物資源;太陽能及風力的利用機會大;35歲的人占總人口的75%;識字率為85%;牲畜達2540萬頭;農業區域達1億3千萬畝;中亞及東北亞的地理上橋樑;位處俄羅斯及中國兩大市場的中間;實施市場經濟;相當穩定的政治局勢。38
總而言之,因為有煤、水及礦的豐富蘊藏,蒙古對東北亞的經濟及能源合作相當有幫助。但它仍對出口貨物及運輸課徵高關稅。結果,儘管蒙古對東北亞的貿易占其總貿易的70%,其在區域貿易的角色仍然有限。39同時,蒙古也有一些缺點,如其不利的內陸地理位置,人口稀少,以及極端的大陸型氣候。但就區域合作的窮困國家而言,蒙古今天面臨最急迫的問題是,其運輸網的不足。40
這種情況必須積極發展運輸網以改善,印度在這方面也能參與並受惠。此外,如果蒙古往正確方向發展,成為區域貿易及能源供應的自然運輸及轉運橋樑,它永遠會受惠。然而,一些大規模的21世紀取向的計畫已正進行,特別是主要的瓦斯及輸油管,以及輸電管線的舖設。41
圖門江流域發展計畫(TRADP)有中國、南北韓、蒙古以及俄羅斯等五個東北亞國家參加,是另一個擴大發展區域合作的例子。圖門江流域發展計畫的整個概念是,將圖門江流域轉變成東北亞的一個運輸及貿易中心,創造出一個跨境的自由貿易區,因此,它除了強調發展能源、觀光及投資方面之外,也能夠幫助本區域發展貿易。現在圖門江計畫已達到發展的重要階段,會員國家為了共同目標有更好的服務,已重新稱之為大圖門江計畫(GTI)。為此目的,它們同時訂下一個戰略動計畫(2006-2015),其目的在於更確定圖門江流域發展計畫的共同看法。42有關於東北亞的國際貿易,另一件發生在2006年的歷史性發展是,扎門烏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這是加強蒙古及東北亞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新國際自由貿易區。43
結論
印度與蒙古日益增進的關係以及印度與東亞遠鄰的合作,對於建立亞洲經濟體的觀念有最直接的影響。就區域合作而言,這樣的一個經濟體將使得東北亞和東南亞與印度更實際地站在一起。由於區域團體在近年來逐漸增加,並受到經濟區域主義浪潮的影響,為了保證亞洲的長期安全及穩定,必須致力於發揮亞洲國家的集體力量,以建立經濟利害與共的關係。印度在東亞的參與,當然會推動新德里和烏蘭巴托參加區域合作/整合的意願,特別是在東北亞這個地方。例如,東盟加3國家(日本、中國及南韓)可當做是印度的貿易和投資東北亞的轉運站。44
而就經濟及貿易關係而論,它當然會拉近印度和蒙古的關係。因此,地理位置分隔的兩個國家,除了達成亞洲團結的終極目標而參與各種的區域合作之外,更無障礙地進行平順的雙邊經濟及貿易往來。雖然三個東亞高峰會議的實際利益尚未得知,但清楚可見的是,印度透過各種雙邊及次區域合作的倡議及參與往東走,已經在達成亞洲團結的終極目標上有了進展。從印度外交及經濟政策已從「往東看」轉為「往東走」,就可以得到證明。45在蒙古的東北亞身份光芒下,仍待觀察的是,印蒙關係是否確實有利於新德里參與東北亞的各種區域合作。
備註:本文曾發表於2007年8月11-12日在德里大學Dayal Singh學院舉行的「印度的
外交政策:911之後的挑戰及機遇」會議。此為修正本。
1 為更瞭解蒙古的新身份,見Tsedendamba Batbayar, "Mongolia's New Identity and Security Dilemmas,"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Ulaanbaatar), no. 8-9, 2002, pp. 3-11.
2 Sharad K. Soni, Mongolia-India Relatioons (1955-1989), unpublished M. Phil Dissertation, 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New Delhi, 1990, p. 5
3 Ranjan Gupta,India and Mongolia: A Geostrategic Perspective,"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and Mongolia (Ulaanbaatar), no. 6, 1999, p. 30.
4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在東京的早稻田大學的演講中,排除中國成為「任何國家的軍事威脅」的可能性。他說「中國決不會尋求霸權或領土擴充」,「中國政府及人民的戰略選擇是和平發展。」見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8-5/09/content_6672143.htm
5 Gupta, op.cit , p.30.
6 但一位美國分析家相信,今天沒有一位美國官員會宣布,美國願意為蒙古抗敵。見Alicia Campi,"Mongolia in North East Asia – The New Reality,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Ulaanbaatar), no. 12, 2005, p. 51.
7 Vasanta Iyer,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Modern Mongolia," in K. Warikoo and Dawa Norbu eds. , Ethnicity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New Delhi: South Asian Publishers, 1992), p.268.
8 Ibid , p.267.
9 Sharad K Soni, "India's New Role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Mongolia",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Ulaanbaatar), no.13, 2006, p.41.
10 Sharad K. Soni, "Editor's Page", Himalayan and Central Asian Studies (New Delhi), vol. 4, no.1, January-March 2001, p.2.
11 「蒙古總理之訪問,2004年1月14-20日」,見http://www.meaindia.nic.in/pressrelease/2004/01/16pr01/htm
12 Yogeshwar Varma, "India-Mongolia Relations," Indian Studies in Mongolia (Ulaanbaatar), no.1, 2007, p.18. ; 計畫的詳細內容,see ibid, p.42.
13 Ibid.
14 "Mongolia to become Strategic Military location?," 29 May 2006 at http://mongolia.neweurasia.net/?p=226
15 Ibid.
16 「可汗遠征」自2001年蒙古接受美國太平洋指揮部的支持,由蒙古陸軍參謀長所組成,見 Lt. Col. G. Nyamdorj,"Canada goes to Khan Quest", The Maple Leaf , 17 May 2006, p.15.
17 "Mongolia to become Strategic Military location?", 29 May 2006 at http://mongolia.neweurasia.net/?p=226
18 See Ibid .
19 See "Khan Quest 2007: Multi-national Military Exercise Starts in Mongolia," July 30, 2007. at http://ubpost.blospot.
com/2007/07/khan-quest-multi-national-military.html. 接受可汗遠征的多國維和演習的蒙古軍人,是派往世界各地,包括伊拉克、科索沃、獅子山執行維和任務。目前,有一百個部隊為Operation Iraqi Freedom服務,為Development Program of the Afghan National Army訓練的人有廾一個,二百五十個部隊是給聯合國規定的在獅子山的維和任務,十一個人被派到非洲的四個國家。
20 Rahul Bedi, "Defence ties with Mongolia Expanded: Bid to Monitor China's Military ctivities," 10 August 2007, at http://www.tribuneindia.com/2007/20070810/main5.htm
21 "Ïndia, Mongolia to set up Joint Working Group on Defence", 7 December 2005, at http://www.india-defence.com/
reports/986
22 Ibid.
23 See "Khaan Quest 2007: Multi-national Military Exercise Starts in Mongolia", 30 July 2007, at http://ubpost.blogspot.
com/2007/07/khan-quest-2007-multi-national-military.html
24 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Defence, Annual Report : 2006-2007, p.156.
25 有關蒙古參預區域合作的努力的更多資料,請參見 Ts. Munkh-Orgil,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es and Mongolia",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12, 2005, pp.3-7.
26 外交部長在2008年6月6日於中國北京大學發表的演講 "India's Foreign Policy Today", at http://www.meaindia.nic.in
27 Ibid.
28 東亞高峰會(指的是,東盟加6)召開在即,東亞的邊界似乎已改變到包括西邊的印度,東邊的澳洲及紐西蘭,見Mohamed Ariff, " Asean at Crossroads with Borderless Regions," June 7, 2008 at http://www.nst.com.my/Current_News/NST/Saturday/Columns/200806080021/Article/index_html
29 Ibid.
30 Soni, "India's New Role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Mongolia", op.cit, p.39.
31 See "India's Foreign Policy Today" at http://www.meaindia.nic.in
32 Ts. Batbayar, "Mongolia's New Identity and Security Dilemma",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Ulaanbaatar), Nos. 8-9, 2002, p.6.
33 See Campi, "Mongolia in Northeast Asia- The New Realities", op.cit , p.52.
34 Ts. Batbaya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 East Asia",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Ulaanbaatar), no.1, 1994, p.4.
35 Ibid.
36 Soni, "India's New Role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Mongolia", op.cit, p.43.
37 See Executive Summary of a conference on "Mongolia and its role in shaping the North East Asian security environment," 8-10 November 2005, at http://www.apcss.org/core/Conference/CR_ES/Mongolia%20Exec%20Summ.doc.
38 Batbaya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 East Asia", op.cit, p.8.
39 See Executive Summary of a conference on “Mongolia and its role in shaping the North East Asian security environment,” Nov. 8-10, 2005, op.cit.
40 前往蒙古僅可能從俄羅斯及中國,因此,貨物從東北亞國家輸往蒙古,必須先運到中國或俄羅斯的港口,然後以鐵路運送2000多公里到蒙古, See ibid.
41 Sharad K Soni, "Mongolia's Security and Outside World: A Reappraisal", Bimonthly Journal on Mongolian & Tibetan Current Situation (Taipei, Taiwan), vol.15, no.6, November 2006, p.38.
42 聯合國發展計畫(UNDP)支持的圖門江流域發展計畫(GTI),是一個在東北亞的跨政府的合作機制。它不僅是經濟合作的獨特平台,而且對地區的和平、穩定以及永續發展有貢獻。See"Greater Tuman Initiat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 East Asia" at http://www.undp.org.cn/downloads/gtiRegional /brochure1.pdf ; and "Greater Tuman Initiative:
Strategic Action Plan for the Period 2006-2015," at http://www.undp.org.cn/downloads/gtiRegional /brochure2.pdf
43 "Mongolia to create New International Free Trade Zone," at http://www.accessmylibrary.com/coms2/summary_0286-15046239_ITM
44 Soni, "Їndia's New Role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Mongolia", op.cit, pp.43-44.
45 Ibid, p.44.
2013年1月24日星期四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