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蒙古民主危机化解,民主制走向成熟

从暴力和血腥中慢慢复归平静,蒙古的民主制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6月18日,蒙古反对党、民主党候选人、前总理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以下简称“额氏”)将宣誓就职,由此成为蒙古国历史上第四位总统。

额氏是在击败蒙古人民革命党候选人、现任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以下简称“恩氏”)后当选总统的,这改变了蒙古政坛总统、总理、国家大呼拉尔主席(议长)均出自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暂时实现了蒙古国政治上的左右平衡。

更重要的是,此次人民革命党向民主党让渡部分权力的过程,不再像去年7月一样要付出“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上千人被拘”的代价。这大部分要归功于长期执政的人民革命党领袖恩氏的理性与大度,他在5月25日蒙古大选正式结果尚未出炉之际就迅速承认落败,化解了一场可能来临的危机。

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蒙古国吸取了去年暴乱的教训,也同时表明了蒙古民主转型的成功及政治上的成熟。

从“颜色革命”困境中走出

去年7月1日,蒙古发生大规模骚乱,期间发生了民主派示威游行事件。随即,蒙古国政府采取戒严措施。去年7月6日,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宣布紧急状态正式取消。有俄罗斯媒体认为,暴乱是外部势力挑起的又一起流产的“颜色革命”,并称其为“蒙古包革命”。

危机的起因就是蒙古国在去年6月29日举行的大呼拉尔选举,即国家议会的换届选举。

由前共产党转变而来的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候选人,在乌兰巴托的两个选区击败了在野民主党的两名有力竞争对手。可是,选举舞弊的传闻从这两个选区随即传出。民主党当即指责人民党是靠舞弊才赢得的选举,抗议者在6月1日晚举行示威游行,并迅速演变成为蒙古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骚乱事件。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当晚立即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事件共导致5人死亡,300余人受伤。执政党人民革命党的党部大楼更成为了暴乱的中心,那里的大火持续了整整一夜。

时隔一年,蒙古国大选又一次拉开序幕,引来了国际观察者的强烈关注,不过这次蒙古成功地避免了悲剧再度上演。

此次选举,额氏的胜利主要得益于承诺铲除腐败和蒙古国国民个体应在该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分配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他模仿美国总统奥巴马以改变为竞选主题,吸引的主要是城市选民,特别是在首都乌兰巴托,这里生活着蒙古一半以上的城市选民。而现总统恩赫巴亚尔和他的执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则是以吸引农夫与牧民为基础的农村选民,承诺民族团结、加强执法和继续提供政府援助。该党坚持政府在矿产资源分配中应拥有更大的股份,但同时提议设立一个类似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基金,每位公民能从采矿利润中获得相应份额。

蒙古目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议会制民主,总统虽然是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但大部分权力是象征性的。国家大呼拉尔(国会)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一院制议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包括罢免总统职务和任免总理。

外交“改弦”:蒙古绝处逢生

蒙古几十年来一直是前苏联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卫星国。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蒙古允许前苏联大量驻军,甚至将军队指挥权交给苏军,并将兵力全部部署在与中国边界一带。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已无暇东顾导致蒙古经济状况极度恶化。1991年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90年的87.2%,工业产值退到1985年的水平。甚至到现在,蒙古95%的石油产品和大量的电力要从俄罗斯购买,约50%的蒙古出口是要中国买单。2000年到2002年几场严重的冬夏季干旱甚至造成了蒙古的大量牲畜死亡和GDP负增长。

这样的一个脆弱的国家的外交又从何谈起?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外交让其绝处逢生。

1990年3月蒙古人民革命党19届8中全会召开,政治局和书记处集体总辞,长期以来实行的“一党制”和社会主义宣告结束,同年5月颁布了允许多党制的《政党法》。面对这一情况,政治和经济上连续70年依赖前苏联的蒙古不得不考虑全面修订其外交战略,它放弃了长期奉行的对前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制定了“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寻求“第三邻国”的“多支点”外交政策。对中俄推行“等距离”外交,同时也积极发展同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印度、韩国等东西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视美国为“第三邻国”。

蒙古国家大呼拉尔1994年通过的《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对此进一步予以明确,这项政策得到以后历届政府的把持与延续。

“第三邻国”的处境

早在1990年和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就两度访蒙,并声称美国很乐意充当蒙古的第三邻国。这是美国官方第一次公开表示做蒙的邻国。

1998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蒙时说:蒙古与美国虽然相隔遥远,但都情系民主主义的价值观,并实行开放式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国又是邻居。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蒙时,布什称,“美国为能成为你们的第三邻国而感到骄傲”,两国由此正式确立了“邻国”关系。

蒙美心心相印也让美加大了对蒙的援助力度。自1991年以来,美国以人道主义名义每年平均向蒙提供12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并给蒙古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美国国会先后七次通过支持蒙古的决议。据蒙方统计,从1991年到2007年,美向蒙提供了超过1.8亿美元的无偿援助。2007年10月,蒙总统恩赫巴亚尔访美国期间,双方又签署了未来5年内向蒙提供2.85亿美元的经济发展援助的“千年挑战基金”援助协定。

为回报美国的支持,蒙在“911”事件后立即宣布向美开放领空支持其反恐斗争。在美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打响后,蒙立刻加入援美多国部队。但蒙先后派出10批次到伊拉克参与行动总共也才1000多名军事人员,且美国主动承担了驻阿和驻伊蒙军的所有费用。

日本也是蒙古最大的援助国之一。自1990年至2002年,蒙古国从日本获得356亿日元的优惠贷款、556亿日元的无偿援助和188亿日元的科技合作援助,共1110亿日元。

与此同时,蒙古是一个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实力薄弱的内陆国家,这种地缘因素决定蒙古只能在中、俄之间生存下去,而且只有与中俄都友好相处才能最好的保障本国的独立与安全,无论与哪一方为敌都将置蒙古于危险境地。因此,蒙古始终将保持和发展与中俄两大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作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但蒙古积极与各大国发展关系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经贸关系侧重于中国,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侧重于日本,战略影响侧重于美国,消除潜在武力威胁侧重于俄罗斯。蒙古正是通过外交的纵横捭阖,得到了“大国都支持”的实惠,也极大地缓解了转型中的困难,大大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2004年到2008年该国平均增长率已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