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阿拉善:哭泣的骆驼

这么多年,记者看过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蒙古国电影,是一部名为《哭泣的骆驼》的纪录片。电影讲的是一户牧民家的母骆驼生产后,不哺育幼驼,主人多方设法无效之后,请来远近闻名的马头琴大师。在草场上,乐师对着母驼十分投入地拉起马头琴。一曲又一曲,悠扬深沉的马头琴声唤醒了骆驼的母性和母爱。母驼流泪了,哭泣过后开始接受幼驼的亲近,然后它终于给幼驼喂奶。舔犊之情重新回到这对母子之间……
影片的内容和纪实拍摄方式令人震撼,记者为此还专门请教了蒙古族的朋友——骆驼真的会哭泣吗?
蒙古族朋友的回答是肯定的。7月底,我们在阿拉善盟就骆驼的养殖问题作专题采访,接触一些专家和牧民,当然也少不了骆驼。至此,记者才知道骆驼确实会哭泣,并且知道了骆驼为何哭泣。

〈一〉

骆驼的发源地在北美洲,在距今2000万年前中新世纪末期迁移进入比较寒冷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后,进化成现在的双峰驼。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中偶蹄目中的骆驼科。在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变迁中,骆驼成了陆地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哺乳动物之一。
骆驼中的双峰驼是非常优秀的品种,我国共有3个双峰驼品种:阿拉善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和新疆双峰驼。
阿拉善双峰驼,是我国荒漠地区的特有畜种,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以采食荒漠草原的菊科、藜科、蒺藜科、树柳科、豆科、禾本科牧草为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饲养培育,它形成了适应力强、耐干旱、耐风沙、耐酷暑严寒、耐粗饲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其他家畜不能利用的荒漠草场,特别是一些高大的灌木、半灌木、盐碱性植物等劣质饲草。它是我国养殖历史悠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驼种之一,约占内蒙古自治区骆驼总数无分之三的。在《史记》和《汉书》等典籍中,对当时匈奴人饲养的这种所谓的“奇畜”即骆驼就有记载。汉武帝在居延地区(今额济纳旗)屯垦戍边时,还将其中一个军事要塞以骆驼命名。《元朝秘史》也记录过西夏、元朝时期此地饲养骆驼的情况。也有史料说,双峰驼是成吉思汗的大军灭西夏后带入内蒙古,从而开始在蒙古高原繁殖起来的。
从体质看,阿拉善双峰驼高大结实,结构协调,骨骼坚实,肌肉发达有力。头高昂过体,颈长呈“Z”字形弯曲,体型为高方形;胸宽而深,背短腰长,膘满时两峰挺立而丰满;四肢关节强大,筋腱明显,后肢呈刀状姿势,蹄大而圆,蹄掌厚而弹性好;毛色多为杏黄或红棕色。由于分布地区生态条件的差异,阿拉善双峰驼又分为体型偏轻的沙漠驼和体型偏重的戈壁驼两种类型。
从经济价值看,阿拉善双峰驼产肉多,肉中脂肪含量低,肉质好;驼奶是荒漠地区牧民的主要奶食品来源,其乳汁浓厚、含脂率高、脂肪球小、气味正常。在蒙医医典中,还有驼奶具备保健、医疗功能的记载;骨架、骨髓的价值高、利用率高;驼峰和驼掌的脂肪多,热量高,都是国宴中的珍品;驼绒品质好、纤维长、强度大、色泽亮丽,有良好的成纱性,是高级毛纺产品的优质原料,素以“王府驼毛”而驰名中外,曾连续三年获得美国阿米卡公司的评奖。
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品种,双峰驼在长期的选育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特性,比如血液中红细胞对体内水平衡的调节能力,利用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适应培植抵御严寒等等,都是其他家畜所不具备的。这些基因在生物工程中属于珍贵的资源,在未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将会发挥很大作用,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另外,骆驼的寿命为25—30岁,但繁殖力比较低,两年一胎或三年两胎,一胎一仔。骆驼一胎产双羔的现象极为罕见。1998年3月,阿拉善左旗某位牧民养的一峰母驼,一胎产下两个驼羔。旗政府特地为此举行隆重的“达尔罕”仪式,给牧民赠送了养驼用品和纪念品。按照习俗,加封“达尔罕”的双驼羔不得宰杀,不得随意处理。
正因为具有其他畜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品种优良的阿拉善双峰驼长期以来就是当地的优势畜种和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支柱。它的役用性能超群,是闻名于世的“沙漠之舟”。有关资料表明,它拉车载重可达一吨;驮运175公斤,日行程可达35公里;单人骑乘,可日行50余公里。在8级大风和零-20℃—-30℃的条件下,它照常采食,10天左右滴水不进仍可负重前行。古代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由骆驼造就和维系的。“驼铃声声”的意境,曾令无数人景仰和向往。
有相当一部分牧民祖祖辈辈完全靠养驼为生,像阿拉善左旗牧民的养驼收入就占牧业总收入的20%左右,是其重要的生产及生活资料。同时,它在边防巡逻、发展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特色旅游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用途。至今,驻守在中蒙边境的我边防战士,还常常骑乘骆驼巡逻值勤。
阿拉善素有“骆驼之乡”的称号,形成了深厚的驼乡文化,牧民群众不仅积累丰富的养驼经验,而且对骆驼具有很深的感情。8月26日在阿盟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就有赛骆驼的项目。
20世纪50年代以后,阿拉善双峰驼一度有过较快发展,最高峰的1982年全盟达到25万峰,仅阿拉善左旗就有13万多峰。

〈二〉

然而,由于双峰驼繁殖及生长周期长和饲草料消耗量大等自身生物学的特点,以及养驼牧民老龄化、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其生产严重受挫,数量逐年下降。骆驼的命运越来越令人担忧。目前,阿拉善盟的双峰驼保有量只有7.5万峰左右。它们分布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的一些荒漠区域,处于游牧状态,实际上是“草场上寸步难行,沙子上一根难食”的窘况。
养殖数量大幅度的下降,不仅使双峰驼面临濒危畜种的境地,而且也影响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年初,阿盟农牧业局在递交上级的一份报告里,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话语:如此状况“影响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因此,保护骆驼品种资源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重要意义。”
应该说,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阿拉善双峰驼数量锐减的问题,予以关注并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
1996年,全国骆驼育种会议在阿拉善盟召开,骆驼产业促进会也同时成立。
1998年至今,阿盟已得到骆驼保种项目的投入100万元。
2002年,农业部将阿拉善双峰驼列为国家级保护畜禽名录(遗憾的是,后来内蒙古自治区没有把它列入区级重点保护物种名录)。
2004年,自治区向阿盟投入190万元骆驼保种及产业扶持资金。
正是在这两个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阿盟建起了双峰驼种驼场,达到年生产100峰种驼和向自治区改良站提供1200支以上冻精的能力(区改良站设立了保存骆驼冻精的基因库)。
阿盟坚持“活体保护为主、基因保种为辅”的原则,以保护区和保种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品开发为动力,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推广良种繁育、鼓励产业开发、调动牧民养驼的积极性,形成在市场条件下保护骆驼品种资源的有效机制,最终发挥骆驼在阿拉善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生物链作用,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盟里拟在巩固现有3.2万平方公里、3万峰骆驼的北部戈壁骆驼保护区的基础上,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增设3.5万平方公里的南部沙漠骆驼保护区。在保护基地内第一期建立至少300个保种群,并以建设大围栏的形式将保护区封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专业化集中饲养。扩建种驼场,建立永久性基因库和种源基地,完善保种功能。一些重点牧户的保护工作也纳入到种驼场的管理之中,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全国唯一的骆驼研究所,便建立在阿盟。近些年来科技人员积极开展骆驼提高毛产量饲料配方设计、保种草场营养分析、种驼生产性能及防疫措施等专项研究,取得了基础性的成果。今后,研究所将在基因保存、特定生理功能和遗传规律、疫病防治等方面强化研究,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一些民营企业和民间骆驼养殖协会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并逐步发挥作用,对牧民的带动性也不断增强。
在维持驼绒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驼肉、驼奶市场正在进一步得到开发。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加工企业实行贴息贷款,在产业化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新产品的开发,以强化驼产品的精深加工。
从2002年起,阿盟对养驼业实行免税政策,同时努力为养驼户协调解决放牧草场,引导牧民通过种驼串换等形式,优化畜群结构,提高驼群品质,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经营的道路。
2001年以来,各旗、苏木还自发举办骆驼节,开展群众性的骆驼良种评比活动。
2003年6月,额济纳旗政府出台《保护骆驼暂行办法》,内容包括为养驼户协调解决放牧草场、引导和扶持牧民通过驼羊互换等形式优化畜群结构,走专业户、规模化养殖场经营之路,等等。《办法》根据当地骆驼饲养现状和草场植被类型等,确立马鬃山苏木为骆驼物种保护繁育基地(沿额济纳河一带也保留部分骆驼作旅游观赏),饲养规模总数在1.5—1.6万峰(解放后养殖最高记录为38000多峰,今年全旗保有量为14260峰),可利用草场面积为500多万亩。这个《办法》还确定,每年举办一届全旗的骆驼节,开展群众性的良种评比奖励活动,推进养驼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005年11月,阿拉善左旗政府也出台了《双峰驼保护区实施意见》。《意见》划定北部戈壁、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等3个骆驼保护区;要求采取旗财政拿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项目挤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保护基金;对当年6月末统计成活的驼羔一次性补贴100元/峰;保护区内一般不围栏封育, 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开放已经围封的草场;禁止驱赶、围圈、殴打等惩罚骆驼的现象发生;加快驼产品深加工的步伐,使养驼户得到实惠;每逢偶数年份的11 月10日定为双峰驼节……
对照这两个旗的政策,可以看到,阿拉善左旗的措施更具体、力度更大。
总之,阿拉善盟骆驼养殖的现状仍旧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国家对阿拉善双峰驼只有少量保种投入,而在骆驼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没有固定的专项投入,盟里自我确定的保护区更没有资金保障。前不久,阿盟已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资金额度为1000万元的双峰驼保护项目计划,同时申请建立国家级的骆驼保护区。
尽管骆驼属于耐旱畜种,但连年干旱和疫病的流行,仍对其危害很大。一峰骆驼的救灾投入是保一只小畜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基层地方政府和牧民根本无力承担,救灾经费必须有保证。
受粗放生产方式的影响,骆驼的良种繁育较难开展,骆驼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工作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驼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化带动弱。已开发的驼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几乎没有精深加工的高档产品,加工增值少,养驼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有关人士建议施行养驼补贴,即每养一峰驼给牧民补贴10元钱。
对骆驼的科研没有与养殖生产密切结合,许多成果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而一些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资金限制没有开展研究。

〈三〉

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自然条件大致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来概括,即1/3是沙漠、1/3是戈壁、1/3是荒漠草原。全盟植被覆盖率只有1%—15%,荒漠化面积高达22.38万平方公里,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区域仅1.65万平方公里。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亚玛雷克、乌兰布和四大沙漠横贯全境,统称阿拉善沙漠。这片内陆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有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至4700毫米。
近几十年来,阿拉善的人草矛盾和畜草矛盾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阿拉善的人口为3.4万人,牲畜总数为80万头(只)。
如今,阿盟人口已近20万,牲畜总量达260万头(只)(1980年最高峰时为360万),畜群结构由大小畜同步发展逐步转变为以山羊为主(山羊占牲畜总量的72%)。随着人口的增多,开荒种地、打柴毁林,甚至连大量灌木都被连根拔起。尤其是前些年,许多外地人员进入牧区盗挖发菜,掠夺式地樵采和滥挖中药材,以及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对草原植被和戈壁表层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全盟草场严重退化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原有的 130多种植物现仅存30余种,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生长。同时,沙漠以每年200米的速度向东推移,每年扩展的面积达 353平方公里,有近1/4的牧民正在或将要成为生态移民。
阿盟人并不讳言这里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我国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经过此地,今年共出现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过程9次,都影响到北京及周边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极大地制约了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农牧民的贫困化程度,还严重威胁到境内东风航天基地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三大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随着生态的不断退化、恶化,骆驼养殖的自然环境也大不如从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草畜承包到户时,就忽视了骆驼的群牧特性,未能集中到养驼户,平均分户散养,造成驼群结构不合理、公母比例失调、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等隐患。眼下,围封草场、禁牧成为大趋势。但不讲究实事求是、不区别对待的简单做法,再一次影响到骆驼的生死存亡。
其实,骆驼对于生态的重大调节作用,无论专家学者,还是干部群众,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能够促进草场灌木植被的新陈代谢,防止草原植物的枯化;
能将草场里的鼠洞踩平,从而把泛滥成灾的老鼠赶走,减轻鼠害;
它采食一些成熟的牧草种子后通过粪便排除,有助于植物的繁衍;
它是软蹄动物,对草场的践踏程度小而平缓,不至于影响植物的生长;
不像其他家畜那样将一株植物一吃而光,只是浅尝辄止,给植物保留下充分的再生长能力;
处于野生状态,是荒漠地带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保持长期形成的平衡。
用阿盟骆驼研究所所长、高级畜牧师张文彬的话来说:“双峰驼在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牲畜与草地共生和谐的良性循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8月6日,阿拉善保护骆驼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协会成立了。这家由盟、旗政府部门离退休干部、牧业科技工作者、养驼牧民、企业家和各界志愿者组成的民间组织,旨在以牧驼活跃植被生态,通过改善生态来保护骆驼,提高骆驼的产业化进程,最终达到保护骆驼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功效,实现骆驼与荒漠草原的和谐共存。目前,协会拥有科技单位会员两个、中高级科技人员45人、养驼牧民1030户(2579人)、志愿者56人,会员所养殖的骆驼达3.3万峰。协会的名誉会长,有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有西北民族大学研究骆驼的专家等。

协会发起人之一的图布吉日格勒,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与所有的会员一样,他从小就放牧骆驼,即使当了几十年的干部,对骆驼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深厚。会员们坚信,草畜失衡、草场超载是历史形成的,禁牧不能“一刀切”。延续了数千年的草原畜牧业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能丢失。图布吉日格勒对记者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阿盟的牧民没有一个出去讨饭,没有饿死一个人,相反牧区还帮助和接纳了许多内地的灾民。这中间,也有骆驼的功劳。
68岁的协会会长巴音岱曾经在苏木、旗、盟许多部门工作,一辈子与草原、牧民和牲畜打交道。他记得10多岁的时候,阿拉善很多地方的植被都非常好,有些灌木丛中骑着骆驼进去都会没了身影,红柳、梭梭林遍地生长。那时候骆驼养得并不少啊!
协会在深入细致的调研之后,就骆驼的养殖和发展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如下建议:在围封禁牧的草场上,一年内必须放骆驼进去一次(以半年时间较为合适)。实际上,它是去清理草场的,会刺激草场植被的快速生长;加强种公驼、基础母驼和幼驼的绝对保护,并建立宰杀或处理的申报制度;严禁在保护区或禁牧区驱赶骆驼和放进其他牲畜;大力发展驼产品深加工,加快驼业产业化进程。
协会的这些老人不辞辛苦,不计较报酬,想方设法地为骆驼养殖业寻找出路。从骆驼肉、毛、奶、骨等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到驼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从政府的宏观政策,到牧民养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他们都了解得十分清楚。与此同时,协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对外寻求合作。巴音岱会长告诉记者,一家新西兰企业驻北京办事处前不久打来电话,对协会所从事的工作很感兴趣,近期将与协会具体洽谈合作保护骆驼、发展骆驼产业的事项。会员们都期望着洽谈能够成功。

〈四〉

7月28日,记者来到离阿拉善左旗旗府所在地近400公里之外的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住进牧民塔苏仁家的夏营盘(即夏季牧场)。
56岁的塔苏仁,儿子另立门户,女儿出嫁,家里只剩三口人,草场分布在前往苏木政府所在地的那条河谷里,具体有多大面积谁也说不清。与阿拉善右旗交界的这片茫茫戈壁荒漠,靠近中蒙边境。他记得小的时候,这条河谷里有数不清的古榆树,大片梭梭林和红柳丛里只见得到牧民家的烟筒,骆驼跑进去无影无踪。这些年来,古榆树早已砍得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两三棵,梭梭树丛中连只兔子都藏不住身,裸露的沙丘不断出现。生态环境的危机,一步步向牧民逼近。
好在如今戈壁滩上的草虽然少,但质量上乘,也够塔苏仁家的牲畜吃的。他家有40亩草库伦,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种草,包括沙枣树、芨芨草等,养了300多只羊、10多峰骆驼。天将黑的时候,塔苏仁只需要拿着望远镜观察一下远处或立或卧的骆驼,就放心了。养骆驼并不用操多少心。一个多月前,剪了毛的骆驼被放养出去。如果不缺水喝,它们是不会回家的。直到10月,骆驼才会自己跑回来。整个冬季,它们都会在主人的冬营盘附近找草吃。今年旱情太严重,恐怕冬天得靠买草喂骆驼了。
最多的时候,上个世纪80年代,塔苏仁家养了40多峰骆驼。如今,由于禁牧、干旱和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牧民养殖的骆驼越来越少(最近,养驼的牧民得到了政府给每峰驼5元的补助)。但无论怎样,牧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牧民,对骆驼的那份感情却始终不曾改变。
今天,住在附近的儿子、媳妇和小孙子都回来了,远在北京和盟里工作的二弟、三弟也来看望大哥,塔苏仁家很热闹。大家聚在一起不容易,少不了要喝酒唱歌。
夜深了,十多年前盖的并不宽敞的砖瓦房里(蒙古包还在,但已经很少用了),塔苏仁和家人还在按照蒙古族的礼节不断地给客人敬酒,也互相敬酒。酒酣之际,他们没有忘记向记者讲述骆驼的事:
骆驼跟自己家里人一样,要是病了、老了或者走失了,牧民都难过得很;
牧民会依照颜色、性格脾气,给骆驼取名字,像黄色的叫“好夏日”等,充满了人情味,可惜用汉语很难翻译出来;
不光是旗、苏木和嘎查举办赛骆驼,连牧民个人都主办。2003年左旗举办的那次赛骆驼,有1000多峰公驼参加,塔苏仁家的一峰骆驼得了第六名;
临近嘎查一户牧民把一峰骆驼卖到巴丹吉林沙漠南边的宁夏,两三个月后,它又跑回到主人的夏营盘里。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五六百公里;
以前,牧民骑骆驼拜完年回家,不管喝多醉,也不管风沙多厉害,骆驼总会把主人平安地带回家;
骆驼在被出售、剪毛和宰杀时,会流泪哭泣;
骆驼在听蒙古民歌、长调和马头琴时,听到动情处也会哭泣;
……
戈壁深处的夏营盘之夜,少不了蒙古族长调。塔苏仁大哥的长调悠远、苍凉,唱得人荡气回肠。那是些阿拉善最古老的民歌,有歌唱父母亲情和故乡美景的,有颂扬天地日月和骏马牛羊的……当然,还有吟诵骆驼的。
记者听不懂一句歌词,只被那天籁般的旋律深深打动。而那些离主人家的砖瓦房并不遥远的双峰驼,与黄羊、兔子、狼和狐狸等野兽共同沐浴在苍茫夜色中的骆驼,一定听到了塔苏仁唱给它们的长调吧。记者真想知道,它们是否听懂了长调的意思?它们哭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