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星期日

新疆地区的蒙古语地名

新疆地名中最多的还要数蒙古语,蒙古语地名遍及新疆各地,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令人费解。

仔细分析新疆的地名,更以其鲜明的民族、历史、文化等特色独树一帜,许多地名都折射着新疆历史的变迁和时事的变革,更加令人寻味。

  新疆地名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无论哪种特点的地名,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名字的含义基本上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概括和描述,通俗生动。

  新疆地名是民族文化的保留。众所周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历史也很悠远,各个民族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地名当然就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新疆地名多是少数民族语言,很少用汉语的。比如哈密就是维吾尔语“大门”的意思;哈萨克语地名如阿克苏,意为“白水”;乌恰县就是柯尔克孜语,意为“大山沟分岔口”。

  地球上海拔仅次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喀拉昆仑山脉的主峰——乔戈里峰,是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的山峰”。察布查尔是锡伯语,意为“粮仓”……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西域古代有三十六国,虽然大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但他们也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其名称总是或多或少体现着地域和民族的特色,有的名称延续至今,在这一点上南疆地区尤为明显,如焉耆、于阗、若羌、且末、皮山、疏勒、莎车、温宿、尉犁等,还有被人们熟知的楼兰、龟兹等等。

  新疆地名又是历史沧桑的反映。如果仔细算来,新疆地名中最多的还要数蒙古语,蒙古语地名遍及新疆各地,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令人费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除了部分蒙古族人长期居住在新疆这个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元朝西征留下的历史现象。

  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当时的西域虽然国家很多,但很分散,国力相对薄弱,边界也大多依地理和自然环境而定。部落之间、民族之间冲突不息、战争不止,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饱受战争之苦,许多民族颠沛流离,流离失所。

  到了元代,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开始大举西征,蒙古大军踏遍天山南北,当时许多无人居住的地方蒙古人都留下了名字,并流传下来。

  例如乌鲁木齐(红庙子)、乌拉泊(红色靶场)、巴里坤(老虎腿)、奎屯(寒冷)、那拉提(有太阳的地方)、博尔塔拉(银灰色的草原)、巴音郭勒(富饶的河流)、罗布泊(河流汇集的地方)、准噶尔(左手)、巴音布鲁克(泉源丰富)、塔克拉玛干(进去出不来)、博格达(神山)等等。从众多的地名可以看出蒙古大军西征对新疆的影响,也充分反映了新疆的历史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