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天,看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盲的报道,说,中国的文盲数量在增加,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农村人口中有这样的现象,并拿畲族人的情况作为例子。
啥叫文盲?传统意义上讲,是不会读书识字的人。
想起以前和同学的对话:“你比我强啊,你会说蒙古语。”,“唉,不行啊,不识字,文盲一个,呵呵。。。。。。”。但是这位现在却是大学老师。
他自认是“文盲”了,因为只会说蒙古语,而不会写蒙古文字,
那么汉化的蒙古人呢?虽然能在这里写几行能传递信息的汉字,但是从身为蒙古人的角度来说,连文盲都不是。
也许,会有人说,还有很多民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比如畲族,他们该怎么算?
实际上,想想看,他们更有理由怜悯这样一群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但却弃之不用的人。
这种在研究民族语言的文章中被称为转语人的民族个体,在中国蒙古人中,已经占去民族人口的3成(2003年),按第5次人口普查的581万中国蒙古人计算,转语人有174万多。记得台湾人的文章里面蒙古人口的转语人比例是19%(因文中有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的记载,所以,结果可能源自1990年人口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在13年中,中国蒙古人的转语人口比例增加了10个百分点,这个速度是惊人的!!!
当然,没有看到关于“文盲”人口的数据,希望不多。
转语人,是中性的学术概念吧,也好像不会给大众以明晰的冲击力和引起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现状的思考。
那么,想给这样一群自己民族拥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却弃之不用的人,下个属于文盲系列的定义,但连“文盲”都够不上,还真想不出什么定义来了。
现在,对很多汉化的蒙古人来说,是否想成为一个蒙古族“文盲”?不得而知,但是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