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青海蒙古历史之青朝末与民国时期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隶属青海办事长官。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 1915年),今海西地区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 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青海蒙古历史之明末清朝前期与中期
青海蒙古鼎盛时期 明末清朝前期与中期
从1644年到1911年是清朝统治时期。依据历史发展本身的特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是清朝的后期,属于近代史范围,将于下章论述。从 1644年到1840年的200年左右,青海蒙古族历史发展有一个起落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发生的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这次事件以前是和硕特蒙古等部在青海大地上兴盛繁荣的年代,这次事件以后的历史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本书把这两个时期的历史放在一章中分节论述。

从明朝末年以后活动在青海及其毗邻草原上的主要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和和硕特等部。他们进入青海的时间是崇祯年间,即17世纪30年代。为了论述方便起见,对其在清代以前的历史概况用上溯方法予以交代。

自公元16世纪以后,整个蒙古地区处于分裂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今内蒙古地区)、漠北(即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即西蒙古,以卫拉特蒙古为主体)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各具界守的游牧集团。各个集团与明朝和17世纪初崛起的后金(清)各有不同的关系。漠南地区处在明朝与后金之间,双方都尽力拉拢和争夺漠南蒙古。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以兵力威迫察哈尔部林丹汗西走,降其余众,漠南蒙古尽归后金。1636年(即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年封建主聚会于盛京(沈阳),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大统位,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这意味着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而漠南诸部臣属于清。也在同年秋,在中国西部地区,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率部移据青海。

清国从兼并漠南蒙古开始,随着形势的发展,最后统一全国,统一各地蒙古。蒙古族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出了力量,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到圣祖康熙三十年(1691)完全统治了喀尔喀蒙古,包括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三大部,编审旗分,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三十五年(1696)击灭准噶尔部噶尔丹汗,策旺阿拉布坦向清廷遣使纳款。三十六年(1697)青海蒙古诸部在札什巴图尔率领下朝见清康熙帝,接受封爵。经过100余年的斗争,到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伊犁。整个蒙古地区和蒙古民族都属于清朝的统治之下,分别被编为外藩蒙古和内属各部。本章所论述的主要是和硕特等部蒙古进入青海地区及其以后的社会历史状况。

青海蒙古历史之元末明初与明中期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进入青海。忽必烈继大汗位,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诸州。元朝末年,爆发了以红巾军为首的各族人民反元大起义,摧毁了元朝的统治。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同年秋八月,明朝将军徐达、常遇春等率军北取中原,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退回蒙古草原,继续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灭亡后,居住在青海的蒙古人有的北迁,回到塞北,有的降明而被安置。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州为西卫,下辖六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遥控。明初在青海东部用的土汉官参设制度,几经演变,逐渐成为土司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下辖宣卫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府、千户所,又在青海黄南、海南一带设必里卫、签司麻万户府等。

青海蒙古历史之蒙古汗国与元朝初中期

蒙古族是在我国北方广袤草原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个勤劳、勇敢、英雄的民族。“蒙古”名称始见于唐代史籍,当时室韦诸部中有“蒙兀室韦”部,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望建河)之东。“蒙兀”即当时“蒙古”的汉文译名。到辽、金、宋时代,又有“萌古”、“朦骨”、“萌古斯”和“蒙古” 等不同汉文译写名称出现。公元10世纪以后,他们与北方草原上其他部落一起被泛称为“鞑靼”,并且又有“黑鞑靼”。蒙古族记忆中的古代历史主要保存于《蒙古秘史》中,蒙古部原为森林狩猎生活,后来向西逐步发展到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以游牧和狩猎为业。后期有了零星农业,也与契丹、女真等族进行物资交换。辽国建立后,与辽国有聘使往来,并接爱其封号。大约在11世纪后半叶,势力渐次强大。金国建立取代辽国后,与金国保持聘使往来,势力渐次强大。金国建立取代辽国后,与金国保持聘使往来,也不断进行战争。12世纪初叶,蒙古各氏族各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开始有了“汗”号。在草原上各部争战中,孛儿只斤(博儿济锦)氏族的铁木真的势力逐渐壮大,兼并邻部,统一大漠南北。公元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举行忽勒尔台大会,奉铁木真为大汗,建九脚白旄纛旗,尊号“成吉思汗”,史称元太租,建立起蒙古汗国,并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从此,成吉思汗统治的大漠南北,概称为蒙古地区,而“蒙古” 这一名称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名称。从此以后,蒙古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登上了世纪历史的舞台。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领土广阔,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连贝加尔湖,居民众多。健全千户制,编组全蒙古部众,把他们分配给宗亲和功臣。扩建护卫军,建立行政、司法等制度,成吉思汗把蒙古国完全置于自己和自己的“黄金家族”的控制之下。蒙古汗国建立之后,蒙古统治阶级即不断地向外进行扩展。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一直不断地进行军事活动,利用其得天独厚的骏马良弓和“用兵如神”,利用毗邻地区对自己有的利时机,战无不胜,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便成为震撼欧亚两洲的强大军事力量。当时军事活动的方向主要是西征和南进,对这两个方面的军事争战有时同时进行,有时交替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次西征的结果逐步形成了四大汗国;多年南进的结果,最后于1279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统一的大元王朝。

蒙古族进入今青海省,是伴随着成吉思汗1227年灭夏攻金的军事活动及其继承者进兵西藏和南攻大理等军事活动而来的,并且进而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了相应的统治体系。兹按三个时期依次叙述 1227年,成吉思汉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

融合最完全的蒙古族之一 《青海德都蒙古》

  青海蒙古族,是融合最完全的蒙古族之一,他们的血液中已经充分融合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蒙古、唐古特蒙古、往流蒙古等许多部族的血。虽然这中间有许多血腥,但蒙古人必须面对历史事实,牧风将以“倒叙”的方式来介绍这为外界所知不多的蒙古族简历。
       融合最完全的蒙古族
  建国后,资料太容易查,暂不叙述;
  民国时,学者称青海“南番北蒙”(番指藏族),不涉及大的部落融合;
  清时,提到青海蒙古族源流,人们自然会想到清时的青海蒙古29旗。青海蒙古族的组成,在清时相对固定,虽然有蒙古八旗军来此屯驻,但相比之下毕竟是少数。
  清时的青海蒙古29旗:和硕特(在史料中也有译“霍硕特”)20旗、土尔扈特4旗、绰罗斯2旗、辉特1旗、喀尔喀1旗,另有一察汉诺们罕旗。
  人们见旗名,习惯认为青海蒙古族大部分为西蒙古人,其实并非如此。青海蒙古人组成之全,当非其他地区所能比。只是在顾实汗之后,西蒙古和硕特部一直居领导地位。
  顾实汗入青之前,青海蒙古族藏巴汗失势。漠北喀尔喀部却图汗入青,控制了青藏地区。顾实汗入青关键一役是1637年春的“血山战役”,顾实汗所率西蒙古联军打得很成功,顾实汗以1万兵力大胜却图汗3万精兵,却图汗也在退却中被擒杀。对此役之胜败,牧风认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顾实汗是非常有谋略的领导者;其次、却图汗虽拥有精兵三万,但大部分是从刚刚征服的青海蒙古各部中强征来的,军心不稳,难于协调统一;第三、是宗教因素,顾实汗是青藏黄教喇嘛请来维护黄教的,却图汗是排挤黄教的,而却图汗所辖军队中信仰黄教的部众又极多,导致在思想上顾实汗比却图汗更有号召力。
  1万西蒙古兵大胜却图汗3万精兵,决定了西蒙古在青海蒙古族中的统治地位。但这一数字也反映出,西蒙古人在青海蒙古中顶多占四分之一左右。至此,以和硕特部顾实汗为首的西蒙古联军中“和硕特”、“土尔扈特”、“绰罗斯”、“辉特”四部融入青海蒙古族,战败的却图汗的漠北喀尔喀嫡系也融入了青海蒙古族中。随后,顾实汗在袭杀藏巴汗后,又控制了唐古特四部。那么青海蒙古族中除上述漠西蒙古、漠北蒙古与唐古特外,还融有哪些蒙古部族呢?
  上文提到,却图汗所辖军队中信仰黄教的部众极多。这要追溯到1578年,蒙古右翼领袖“俺答汗”请黄教“索南嘉错”大师到青海蒙古各部中传教开始,到却图汗入青的半个世纪之间,黄教在青海蒙古各部之中已经牢牢扎根了。却图汗之前,要说一下蒙古右翼控制青海的部族。
  蒙古右翼是与明直接对峙的蒙古政权,在东北长城边外的乌梁海三卫被蒙古右翼领袖“俺答汗”所征服并控制;在中部沿长城自东至西是俺答汗弟兄控制下的喀喇沁十大营、十二土默特、鄂尔多斯部;甘青地区是俺答汗之子“斌图”率喀喇沁一支和永谢布一支控制下的青海,此二部势力在发展中曾扩展到今甘南、临夏地区。蒙古右翼一直在明的东北、北、西北、西部的边疆压着打,逼明与蒙古进行贸易互市(汉文史料多载为“求贡”,即蒙古要求进贡,明政府不答应而不断打仗)。
  蒙古右翼也就是漠南蒙古族进入青海,早在俺答的爷爷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前。青海地方史料载:十五世纪中期,东蒙古“亦卜剌”与“鄂尔多斯”两部入青。鄂尔多斯部在俺答汗时为俺答汗长兄所主,多数人对此都较熟悉。那么“亦卜剌”部是哪一部呢?
  查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料:十五世纪中期,达延汗打败了永谢布一名领主“亦卜剌太师”和鄂尔多斯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及西蒙古瓦剌等部,统一了蒙古各部。
  结合上文可见,“亦卜剌”领原永谢布贵族集团退到青海后,以自己名为所部之名,但实际上此部应该是“永谢布”。
  俺答汗继承祖业,最终控制了青海,留下了所属的喀喇沁一支和永谢布一支,“亦卜剌”部应该又回到了本源的“永谢布”之中。俺答汗之孙顺义王扯力克时,青海蒙古仍在蒙古翼俺答系控制之下。史载,1590年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与扯力克护送三世达赖的骨灰进藏之时,青海蒙古攻明,明请三娘子约束青海蒙古,蒙古右翼联盟为维护开通20年的“明蒙互市”,让青海蒙古退还了攻明的战利品并且停战。
  当扯力克与三娘子在17世纪初相继辞世,富足的蒙古右翼成了蒙古兄弟部族争食、欺凌的对象。蒙古左翼林丹汗是始作伥者,借明支持为害兄弟部族,蒙古右翼败林丹的“赵城之战”所消灭的军队中有上千明送钱粮的援军。当然中原政权一贯如此,利用新兴起的游牧民族势力,来夹攻直接敌对的游牧政权;虽然当时明自身难保,还是给“林丹”几千兵,做象征性的援助(明不但指望用“林丹”牵制后金,还指望“林丹”把威胁自己整个北部边境的“蒙古右翼”彻底毁灭,这也许是蒙古右翼在明与其走狗的夹击下,都纷纷倒向后金的原因)。蒙古右翼的青海部分自然先为漠北却图汗所并,后又为固实汗所并。
  由上文,青海蒙古族中先后已经有唐古特、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蒙古的融入;所谓的往流蒙古,即成吉思汗诸弟系,和硕特的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大弟哈萨尔之后裔。
  
  将要后续的内容简介:
  再往前,青海的蒙古族,还有驻于今西宁及周边地区的宁濮郡王章吉附马系;窝阔台子阔端所领的一千雪尼特部和两千来自赤老温所属的部族“速勒都思”部的部分后人;忽必烈七子奥鲁赤系等。而再往前就是“黄头回纥”、“吐谷浑”、突厥等民族,这部分将与“河湟游牧民族简历”系列相接。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