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克西克
从小读的最多的就是歌颂、赞美家乡和母亲的诗歌。这正是新疆蒙古族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后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在歌颂真理、赞美新生事物的同时,也大胆揭露、批评种种社会弊端的诗歌渐渐出现在新疆蒙古族读者的视野中。如加·巴图那生的《摔跤手赞》、波·尼木加甫的《访花记》、斯·巴孜尔的《梦的实现》等。
据自治区卫拉特蒙古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自治区文联《启明星》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特·巴音巴图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齐·艾仁才、特·那木吉拉、克·多达、布·孟克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诗人加入到诗歌创作的队伍中,成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力军。他们着重表现细微复杂的潜在感知和内心世界,用象征手法和拟人化手法,以情动人,反映现实生活。勇于讽刺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和批评本民族出现的问题的诗歌作品渐渐增加,这种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是文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新时期新疆蒙古族诗歌的一大进步。
特·巴音巴图说,他是读着蒙古族长篇小说长大的。改革开放后,新疆蒙古族长篇小说出现了大丰收的景象。1980—1990年,十年内就出了一篇长篇小说 (拉·巴图欧其尔的《戈壁海东青》1983年)。而1990—2000年,十年间出了10篇长篇小说,也就是一年一篇的速度。作家表现方法从热衷用民间故事形式到用艺术表现生活的真实,也真实反映和大胆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从而鼓舞人们与社会不良现象做斗争。也从只着重“讲故事”变为着重表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作品如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新疆蒙古族作家群中出现了一批 “双语”作家。策·乌力扎巴图、乌·巴生、拉·巴图欧其尔等用哈萨克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蒙古族著名作家、学者孟驰北先生在区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和出版《塞外传奇》、《清真大菜闯香港》、《广州的伊斯兰堡》、《在反思中起跑》、《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上下册,120万字)等短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及专著,在新疆文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疆蒙古族文学评论虽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当时只有个别编辑和业余作者偶尔写一两篇政治色彩较浓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走进了文学研究领域,不仅为文学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也壮大了文学评论工作者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新疆蒙古族文学评论家在各类蒙文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新疆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和评论达600余篇。
新时期新疆蒙古族散文数量不多、创作人员较少,但质量还是有所提高。作家以诗情画意的语言,将新疆卫拉特蒙古习俗、传说、神话、历史、文化等优美的故事和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了深厚的民族特色、人文景观和独特的地方色彩。
在新疆蒙古族文学史上,影视文学和剧作是无人问津的。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一些影视文学和话剧、戏剧等。如浩·巴岱的中篇小说《昵美尔山风云》改编的电影《骑士风云》,《娇嫩的花朵》改编的电视剧《在山那边》,在全国放映后深受各族观众的青睐。
新疆蒙古族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整个中国蒙古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人口少、分布分散等诸多原因,文学整体水平同其他兄弟民族和内蒙古蒙古文学有一定的差距,但新疆蒙古族作家在坚持已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借鉴和吸收一些国内外新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很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生活画面、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色彩的优秀作品,为整个蒙古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篇章。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