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草原上的年轻牧民都仁桑刚刚乔迁新居。他的这座斥资10万元、历时两年打造的新居不是砖瓦房,而是一座装有地暖、处处雕刻着蒙古族吉祥图案的豪华蒙古包。
“我家的蒙古包是专门请蒙古国工匠制作的,是方圆百里最漂亮的蒙古包,城里的婚纱影楼也看中了我的蒙古包,想作为拍摄外景。”这位生活在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的年轻牧民自豪地说。
近年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上,越来越多牧民的砖瓦房旁边出现了蒙古包,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蒙古族民居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开始重新回归牧人的生活。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合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较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虽然蒙古包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草原上的牧民们为了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纷纷盖起砖瓦房,随之,蒙古包渐渐淡出了牧人的生活。
和草原上的很多蒙古族牧民一样,都仁桑家十几年前也盖起了舒适的砖瓦房,过起定居的生活。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始终留恋着那个可以在草原上随意“流动”的家。
近两年,通过养殖苏尼特羊,家庭收入明显提高之后,都仁桑就开始盘算着建一座漂亮舒适的蒙古包,重新搬进蒙古包生活。
“普通的蒙古包造价也就一两万元钱,10万元钱在草原上足以盖一座两间砖瓦房,但我就是喜欢蒙古包。”都仁桑说。
除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一个原因也促使都仁桑花大钱建蒙古包而不盖砖瓦房。
“城市里的老房子是值钱的,可是在草原上,再好的房子,只要主人搬离,就会被废弃。”都仁桑说,他生活的这片草原近年来连年干旱,等有一天不适合放牧了,他们就得举家进城务工,这时,蒙古包就可以拆下来带走,而砖瓦房只能被废弃。
近两年物价的普遍上涨似乎也在推动着蒙古包回归草原的步伐。这个冬季,在内蒙古镶黄旗草原上,蒙古族牧民斯琴夫妇俩搬进了新搭建的蒙古包过冬。
“现在煤价上涨,如果在砖瓦房烧土暖气过冬需要5000块钱的煤,要是在蒙古包过冬,就可以烧牛羊粪,没有取暖成本。”斯琴说,因为孩子在外上学,家里就剩下夫妻俩,蒙古包里的空间足够他俩生活。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